□在許多國家,民眾圍觀并拍攝公權機關的執法過程本是件尋常事,這是民眾的基本權利,而執法人員依法公開行使公權,也不會害怕民眾的圍觀與拍攝。但我國的一些公權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卻屢屢對民眾的圍觀與拍攝非常感冒,甚至不惜搶奪民眾的手機、照相機等,與民眾產生肢體沖突,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嚴重影響了公權機關的形象。在“鏡頭”下執法,換來的是公眾的真誠信賴,也是公權機關在現代社會自覺接受監督的必要途徑,卻何以如此害怕民眾的“鏡頭”?
——問 天
□7月4日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動員大會提出要求,省轄市本年度在全國大氣排名中退出后5名,明年退出后10名(7月5日《河南商報》)。為什么政府的目標不是空氣質量提升多少,而是名次的上升?這個問題實堪玩味。不得不說,空氣質量是否會有改善,關系的是公眾利益,而空氣質量排名,實際上主要關系到官員利益。如果政府工作的最大目標是公眾滿意度,則官方把“排名”放在第一位,顯然是在工作的出發點、公共服務意識上有所偏差。而今一些地方一些官員何以說到“面子工程”的“大局”時毫無遮掩、理直氣壯?問題就在于,官員們認同的監督者主要不是社會公眾,因而不太在意公眾的臉色。
——馬滌明
□10年前,山東省新泰市泉溝鎮人徐學玲為給被打傷的妹妹討一個公道開始上訪。2008年3月,她被鑒定患有“癔癥”并被鎮政府送入精神病院。徐學玲認為自己是“被精神病”,為討說法再次上訪,2009年第二次被送入精神病院。2015年5月,上訪多年的徐學玲因涉嫌尋釁滋事罪被刑事拘留,隨后有關鑒定機構證明她無精神病表現,并為一審、二審法院采信(7月22日澎湃新聞)。當初為了“穩控”徐學玲,把她送進精神病院;現在讓她承擔刑事責任,鑒定她沒有精神病——如此“精神病”來“精神病”去,這豈不成了欲加之“精神病”,何患無辭?欲去之“精神病”,何患無辭?
——馬滌明
□河南開封今年的高考生王文濤因派出所失誤年齡被多錄十歲,1998年出生的他變成了1988年出生。為此,他與父親奔走6年卻因沒有出生證明而一直無法改回。7月26日下午,澎湃新聞報道了《爸爸14歲生我?河南高考生稱戶口被多錄10歲、測骨齡也難改》。7月27日上午,王文濤父親王高中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王文濤年齡一事已經解決,“報道發出的晚上八九點,開封市通許縣治安大隊和當地派出所就派兩個民警過來了”。——百姓有難,還得找記者?!
——緣 木
【傅樹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