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彬+劉洋+高敏
摘 要:本文在研究了當前課程評價目標模式的基礎上,系統的對課程評價目標模式進行分析與評價,旨在研究的基礎上促進課程理論和實踐的深入改革。
關鍵詞:課程評價;目標模式;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07-02
一、課程評價的功能[1]
將評價結論與前一次的結論進行比較,這樣就可能指出正在發生的變化,從而使人們看出教育是否取實際的進展,表明課程的哪些地方有待于改進。然后根據評價結果所指明的各種長處和短處,提出成因假設。最后要根據目前已有的資料檢驗這種假設,也就是說要根據現有的其它資料進行檢驗,看看這些假設與已有的全部資料是否一致。課程設計并非是一個線性的過程,而是一個循環回路,包含著重新設計、重新編制、重新評價的過程。
二、目標模式的主要觀點
一個有效課程必須回答四個問題[2]:1.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2.提供哪些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3.怎樣才能組織這些教育經驗;4.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得到實現。從而形成了以目標為中心的課程原理。
在評價步驟上,大體包含如下幾個步驟[3][4]:
1、建立課程計劃的目的和目標。由于評價的目的在于了解這些目標實際上實現得怎樣,所以評價的程序,需要得到每一個主要教育目標所隱含的每一種行為的證據。課程目標的制定成為核心環節。
2、按照行為和內容兩個維度界說每一個目標。在確定課程計劃的目的和目標之后,將界說目標、分析目標作為其第二個關鍵步驟。之所以要對目標進行如何細致的分析,是因為除非對目標所指的那種行為有比較清晰的看法,否則便無法知道期待學生產生哪種行為,因而也無法了解這些目標實現的程度。
3、確定讓學生有機會表現教育目標所指行為的情境。要想確定學生是否已經獲得某種行為的唯一途徑就是給學生以表現這種行為的機會。比如,如果要了解兒童在個人社會適應方面發展的怎樣,就要到托兒所去,在兒童們一起游戲和作業時,尋找有關他們個人社會適應的證據。
4、選擇和編制相應的評價工具。在評價工具的問題上,如果現行的評價手段非常適用于某些教育目標,那么就可以直接選擇并使用;也可能需要作些修改才能適用于某些其它教育目標;如果沒有適當的現成的評價手段可供使用,那么就需要編制或設計評價工具。
5、設計獲取學生行為記錄的方式和使用的計分單位。在確定了評價工具之后中,需要設計一種在這個情境記錄評價工具使用情況的記錄。獲得學生行為記錄的方式既可以是學生自己的書面文字也可以是觀察者對學生行為的記錄,后者包括文字描述、影片或錄音、觀察者核對表。
6、確定評價手段的客觀性。確定評價結論的客觀性,從評價主體入手,分析了評價結論出現差異源于評價者的主觀性。在確定評價結論客觀性上一方面要澄清評分的規范,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獲得更精確的行為記錄本身得到改進,另外檢驗評價手段在內的行為樣本也是提高結論客觀性的方法之一。即檢驗評價手段的三個準則—客觀性、效度、信度。
三、目標模式的特點
1、評價的目的是比較教學方案的優劣。教育評價就是對教育結果進行客觀描述,判斷教學方案是否達到預期教育目標的過程。因此,實踐中的教育評價往往是比較兩種教學方案在實現教育目標上的優劣。針對這一目的,判定方案A比方案B好至少應滿足一下要求之一:1.在相同條件下,方案A和方案B都實現了全部目標,但方案A還實現了其他目標;2.在相同條件下,方案A 比方案B更有效地導致目標的實現;3.在相同條件下,方案A的目標比方案B的目標更好或更有價值;4.在相同條件下,方案A的全部效果在總體上比方案B要好;5.在相同條件下,方案A比方案B在投入上要節省;6.在全面考察了投入狀況和效果后,方案A勝過方案B。
2、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習結果進行描述。測驗是一個很重要的獲取學生學習結果信息的方法。除測驗外,問卷調查、觀察、作品分析等,都可以用于描述學生的學習結果,描述學生實現教育目標的情況[5]。
四、目標評價模式的優勢
1、預先確定評價目標,使行為有了目的性和計劃性,提高了評價的功效。目標導向評價模式,使評價活動直接反映目標,通過獲得學生和教學兩方面的資料,使評價與教學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大大提高了評價的功效。
2、如果制定的目標越明確具體,操作性就越強,實用性也就越大。目標導向評價模式是一個單向封閉系統,由于工作流程相對簡單,結構緊湊,條件限制也較少,故易于為大多數人接受、掌握、運用。教師可用于評價每個學生的學業成績、診斷學生或整個班級的學習困難,它也能評價整個課程或部分課程的教學效果。
3、擴大了教育評價的范圍,促進了教育評價進一步科學化。價模式使評價的焦點從學生身上轉移到教學的其它方面,評價人員必須對教學目標、教學的行為目標以及目標實施的程序等學生成就以外的事項有所了解,方才能夠對學生作出評價,從而擴大了教育評價的范圍,促使了教育評價進一步科學化。
五、對目標評價模式的質疑
在我國,目標模式盡管應用很廣,但爭議也很大。關于目標模式研究,有學者認為,目標模式作為課程評價領域中第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模式,以其結構緊湊、邏輯脈絡清晰、易于操作等優點在教育評價中占據重要地位[6] [7]。但其“目的—手段”容易使人過于重視結果,忽視其他因素。也有的學者認為,目標模式“隱含著消極、被動的人性觀和教育觀”[8]。
還有學者認為,目標模式在關于“課程評價應由誰操作,行為目標能否全面準確地反映我們的教育目的,教育目標是否一定要測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問題”[9]。
參考文獻:
[1] 徐 晴, 陳 明.課程評價目標模式解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3):88-91
[2] 拉爾夫泰勒著,施良方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徐 晴, 陳明.課程評價目標模式解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3):88-91
[4] 黃光雄.教育評鑒模式[M].臺北:臺灣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9.
[5] 金愛民.泰勒課程評價原理述評[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1): 145-146
[6] 代蕊華.國內外主要教育評價模式述評[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1996,(1)
[7] 徐 晴, 陳 明.課程評價目標模式解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3):88-91
[8] 肖遠軍.目標導向課程評價模式探析.[J].教育科學.2002 (6):22-25
[9] 徐 晴, 陳 明.課程評價目標模式解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3):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