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麗輝
摘 要: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在美術教學中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它能促進學生整體美術素養的提升,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審美能力進行培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符合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本文主要圍繞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方法進行闡述,以期能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素質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55-01
當一幅繪畫作品擺在面前時,該怎樣去欣賞呢?在美術界,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是一個還沒有形成共識的學術問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都是教師講授的時間多,多數都在30分鐘以上,一些甚至整節課都是教師在講授,學生很少有機會去學,這樣的課堂,不僅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很累,更不會產生學習興趣。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現根據自身的教學體驗,淺談以下幾點。
一、常見的美術欣賞教學的類型
美術欣賞教學的常見類型有解說型、問答型、討論型及自由型。其中最常見的是解說型。即一味由教師講解,這種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很容易形成知識灌輸型的教學模式。但若能深入挖掘欣賞話題,選擇好的作品,同時運用高超的解說技巧,就可以將上述缺點予以克服。問答型與討論型的方法有一定的關聯性,但討論型的欣賞教學方法更為理想。自由型教學方法具有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時間、喜歡的作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欣賞的優點。此方法是最理想的。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業欣賞要求,對教學方法進行合理選擇,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充分認識教材,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充分把握
為了提高欣賞內容的趣味性,使課堂內容得到充實,教師不僅要做好備課工作,寫好教案,還要先選好搜集到的美術欣賞作品的題材內容。因為每件美術作品最突出的美點所處部位不同,所以備課和授課也要有不同的側重,一些作品應對時代背景與歷史故事有所側重;一些應對藝術家的奇妙構思有所側重;一些應對形象的空間組合與畫面構圖有所側重等。
事實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每一件作品都進行欣賞,但授課畢竟是教師的個體勞動,他們可以自己決定重點欣賞分析哪些教材作品,哪些可以點到為止。但不論教材怎樣變化處理,都是萬變不離其宗,關鍵在于教師不但要有能力將每件作品的所有美點找出,還要將作品中眾多美點之中的一兩個最為突出的美點準確抓住,以此來對教學環節進行精心設計。美術欣賞課教學方法不可千篇一律,教師欣賞教學工作應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其創造精神應體現在怎樣引導學生對每件作品進行發掘,并能對其做出深刻分析,讓學生不斷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的藝術修養及審美能力得到不斷培養。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主動參與,才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其自身的創造潛能加以調動。在美術欣賞教學中,觀賞者在對一件美術作品進行觀賞時,最初的感受常是獲得美感的關鍵基礎。學生更是憑借第一印象來欣賞美術作品,他們的直覺會受個體知識與經驗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與質量都非常有限,但確實是親眼所見、親身體驗。根據這些,課前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預習時間,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有關的資料,從而將其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縮短,產生欣賞的興趣。上課時,教師出示欣賞作品后,不要馬上講解,可讓學生讀畫幾分鐘,也可組織他們進行討論,再讓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對畫面進行觀察。這樣能激發學生的主觀感覺,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鼓勵其發表自己的觀點。
2、欣賞與繪畫、工藝相結合,對作品內涵進行領悟。
美術欣賞課不能僅僅是欣賞,還要讓學生對作品進行臨摹,從中領悟作品的內涵,這樣更能促進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美國教育家艾斯納的DBAE教育理論將美術教學分為美術創作、美術史、美學和美術評論四個領域,認為這四個領域并不是孤立的,他們之間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形成了多向互動的關系。所以,欣賞教學和工藝、繪畫的教學也不是孤立的,欣賞教學應貫穿整個美術教學過程的始終。學生有了繪畫的實踐,可以對藝術作品進行更好的理解和實踐,而在欣賞藝術作品之后,他們就可以將作品的精華運用到自己的制作中。所謂“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讓學生對作品中的優點與美的因素進行了解,才可以對自己的美術學習活動做出有效指導,從中獲得美的體驗。
3、創設情景,對作品的藝術魅力進行品味。
每一件優秀藝術作品在總體形式結構的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感情,即所謂的意蘊美。在欣賞者的感覺受到審美直覺這種表層的心理活動的刺激后,將不滿足于停留在表面的連鎖反應,此時教師應對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經驗進行積極調動,激發他們豐富的情感及想象。眾所周知,音樂與美術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音樂在所有藝術門類中最為抽象,但其也是人類表達情感、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最常用的手段,由于音樂的抽象性,使得人們在欣賞音樂時能展開聯想,跟隨音樂節奏的起伏,不斷變換眼前的情與景,同時也不斷變換人的情感。在美術欣賞課中若能將音樂與美術有機結合起來,將會收到圖音并茂、聲色俱全地表現深刻主題的教學效果,且可以使學生的審美能力、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充分培養。
總之,教師應用心去領悟作品的內涵,指引學生去正確地認識作品,體會創作者的思想意圖。美術欣賞教學的發展時間并不是很長,也沒有很多成功的經驗,這就需要廣大美術同行和專家學者來對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規律和方法進行不斷探索,以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素質。
參考文獻:
[1] 劉錫麗.培養審美,潛移默化——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策略探討[J].內蒙古教育,2015(27):82.
[2] 王有福.美術欣賞教學四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5(10):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