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
摘 要:初中生物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學習,探究性學習主要是通過探究活動來落實的,探究活動可以在實驗教學中體現。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得出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自主探究學習需要良好的實驗方案設計、創設探究性實驗教學、學生參與實驗課堂的綜合利用。通過這些途徑可以培養學生不斷獲取和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關鍵詞:自主探究;方案設計;實驗教學;學生參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84-01
根據現代教育學的觀點,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培養學生學習的本領,讓學生學會如何掌握知識和獨立自主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育的立足點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課程理念之一。所以,在生物教學中,要求更加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才能實現自我更新,具備創造才能。自主探究學習,就是學生依靠自己的自覺努力、主動積極地在理論與生活實踐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得出以下教學經驗。
一、 精心設計實驗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不要一味使學生被動接受,不要把學生視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的學習,善于使他們的外來性動機向內在性動機轉化。那就是要善于利用教材、教法,使學生對所學的東西產生興趣,從而形成學生對知識的 “內在誘因”,使學生飽嘗學習所獲的成就感,以構成他們自我強化的能力。因而在教學中,首先要做好實驗教學設計,把握教學大綱和教材,使教師通過知識的了解,明晰、系統地把握教學尺度。如:在上《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時,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組,每組四五人,然后在校園內展開調查。教科書中只要求寫出生物(動物、植物)的名稱、數量和生活環境,我把教科書的內容進行了擴展、延伸:對于植物,還要求學生寫出葉的形態,把葉分成三類:圓的、細長的和不規則形的;對于小動物,還讓學生按照有沒有長腿來分。結果大家都分得很認真、很好,經檢查,有80%以上的學生做得基本符合要求。在調查時,許多學生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調查得非常仔細,甚至連生長在角落里的雜草和小動物都找遍了。一堂調查活動課讓大家認識了許多動植物,使學生對大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了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創設探究性實驗教學,以獲得探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科學,生物學中的理論規律都是由實驗得出來的,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真正自己動手實驗。更主要的是探究性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的生物實驗只是驗證課本上的知識,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從屬、被動的地位,他們關注的只是實驗的結果,而對實驗的理論背景和實驗設計的方法不加思索。這種重結果輕過程、重接受輕參與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實驗過程上,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鼓勵他們大膽設想,讓驗證性實驗上升成為探索性實驗,并且要為他們創造條件,去探索、實施他們想要做的實驗,把注意力從注重實驗結果轉移到實驗方案的設計、方案的優劣及改進方法等方面來,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思維及創造能力。在教學中使學生們敢想敢說。例如,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個實驗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探究生物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所產生的反應,我在學生做完這個實驗之后進一步啟發學生:鼠婦等小動物是沒有眼睛,或眼睛退化,我們只要用類似的小動物基本上都能得出這個實驗結果。讓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類似鼠婦的小動物呢?在我的啟發下,課后學生們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逮來了夾板蟲、蚯蚓等小動物做實驗,結果夾板蟲做的實驗效果最理想,蚯蚓次之,并再提出問題:為什么它們沒有眼睛卻仍然對光線敏感呢?這是學生大惑不解的。關于這個問題,我讓他們自己去查資料,或上網查詢,后來有的學生終于查出,原來這些動物盡管沒有眼睛(或眼睛退化),但身體上仍長有感光細胞,仍然對光線有反應。通過這次探究,既鍛煉了學生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又深化和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領域。
三、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
教師可結合具體實驗,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實驗研究方法,弄清實驗原理,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這樣,就可使學生加深對實驗全過程的認識,提高實驗課堂的效率,也可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來嘗試鍛煉,養成主人翁意識,讓學生具有發言權和發言欲望,讓學生學會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充分拓展學生的潛能。例如顯微鏡的使用,在使用中讓學生自己參與活動,先用各種玻片標本給學生自己去顯微鏡下觀察,初步了解到微觀世界,體味到生物界的奇妙之處,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又如,在上“觀察植物細胞”這一節時,先讓學生預習課本中的實驗并按照投影在屏幕上:擦→滴→取→展→蓋→染→吸步驟進行操作,親自動手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玻片標本,然后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在畫細胞結構圖時,鼓勵學生要實事求是,看到什么就畫什么,敢于質疑:為什么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胞結構圖與書中的不一樣?在老師的啟發下把疑問進行破解,這樣不僅可使學生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意設計能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要根據教材設計問題,先讓學生發表見解后教師整理提高,先由學生進行條塊分析,探索問題、歸納要點,后由教師概括小結。又如:在講述《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機物》一節時,先提出問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什么?光合作用需要光嗎?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對實驗材料進行遮光處理,并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每個實驗步驟進行的原因,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分析總結得出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所需的條件是光。最后由教師概括光合作用的實質,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依賴于良好的實驗方案設計、設計與動手實驗、學生參與實驗課堂的綜合利用。從以上幾點入手,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究學習能力會得到應有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初中生物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2] 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