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利
摘 要:摸清他們的情況,用真誠去感化。關愛他們,用心與心去交流,熏陶他們,用理想守住追求。要多溝通、多交流、加強教育。
關鍵詞:留守;真誠;習慣;感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157-01
現在一個很嚴重的現實,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有的跟爺爺、奶奶,有的跟外公外婆,有的跟叔叔和嬸嬸,還有的由年紀大一點一個帶著等情況。這些兒童的情況,從留守學生心理角度看,他們中出現了膽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不良現象;從德育角度看,出現自私自利、容易沖動等個性特征;從智育角度看,自控力差、目標不明確、學習習慣不良、厭學情緒日益加深。對此,作為班主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摸清他們的情況,用真誠去感化
每當接任一個班,我首先摸清學生情況,對本班學生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單位的、農村的,單親的、貧困的、留守的等都有個大概了解。然后我再分類召開座談會,或者個別談話,做進一步詳細的了解。真心誠意的關愛他們,了解他們的愿望,了解他們的行為。經常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對他的愛是無私的,是發自內心的。力是相互的,愛也有相互的作用力,給予他們一份愛,他們回饋的將是愛的漫反射。讓學生學會愛別人、愛自己才是我們教育的首要目標。
二、把教師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學生,關愛他們,用心與心去交流,讓學生覺得老師是他們傾訴的人
留守兒童遠離父母或其他原因,時常會有孤獨感,會有莫名其妙的煩惱,會有傷心時的熱淚。他們渴望得到屬于自己的各種權利,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認可和尊重。他們平常不愿與人交往,但如果有人無意觸犯到他自身的利益,他們會立刻變得蠻橫起來,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鑒此,我采取“攻心”戰術,傾聽他們,幫助他們,關愛他們,用朋友式的信任對待他們。利用班會,讓其傾訴自己的內心。我把4名留守學生的情況向全班同學介紹,讓同學們給留守學生多一份友誼,讓留守學生在自己的群體中找到知心朋友,叫他們少一點掩飾,多一點傾訴;少一點漠視,多一份傾聽;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幫助。并要求周圍的學生多與他們交朋友,一起學習、一起玩耍,讓他們感受到友情的珍貴,班集體的溫暖,學校生活的快樂。耐心幫助,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留守生中大部分都是“學困生”。正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得不到任課老師的關注,他們就顯得有些自卑。針對這些問題,我耐心地幫助他們,利用課余時間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組織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幫他們補課,在班上形成“一幫一”的幫扶形式,讓他們的學習成績盡快趕上來,并督促他們慢慢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學習成績上來了,他們的自信心也大大地提高,做其他事情的勁頭也更足了,其余的問題也都將迎刃而解。感受成功,培養他們的進取心。留守生在家往往得不到監護人的認可,他們在校更希望得到老師的贊揚、學生的贊賞。我經常用語言來激勵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小小的成功體驗中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認可,尋找到自信和優勢,找到成功的感覺,讓成功的喜悅強化他們的正確價值觀。當然,有獎勵就會有懲罰,當他們犯錯時,要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就事論事的批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懲罰要講究藝術,懲罰要及時、要適度、要公正,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懲罰是為他好,最后一定要讓他自己下決心改正錯誤。
三、熏陶他們,用理想守住追求
我充分發揮學生集體的教育功能,熏陶他們,用前途理想激勵留守學生。如召開主題班會,激發每個學生的關愛意識、感恩意識,激勵留守學生自己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六年級上期,我們班上開展了《和諧成長,心手相牽》的主題班會,下期,又開展了《守則陪伴我成長》的主題班會,幾名留守兒童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班集體中,讓留守學生們把對父母的思念化作對集體的信賴,化作對前途理想的追求。利用晨讀時間,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學會做一個具有健全人格、豐富學識、富于同情心和關懷心,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我引導留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學習習慣、禮貌待人習慣、節約習慣、運動習慣等。我利用中午管理時間對當天的先進事例和違紀現象進行點評,反復抓,抓反復。時間長了,好習慣就慢慢養成了。組織班級活動,培養他們具有感恩的心。我以活動為載體,如“訴說父母養育苦,抒發前途拼搏志”、“我的前途我作主”等,讓他們在活動中傾訴父母養育苦,激發自身的學習熱情。有效利用心理咨詢室的“親情電話”,讓他們每周至少給親人打一次電話,問候親人和匯報自己學習情況,同時感受親人的關愛、接受親人的教育。
四、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正確看待你監護的對象,不能過于溺愛,特別加強管理,不能給他衣食住行就行了。要多溝通、多交流、加強教育
總之,留守兒童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是我們教師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作為與他們朝夕相處的班主任,更應懂得如何管理和教育他們,讓他們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下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