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產后抑郁健康教育模式效果評價
李梅
計劃行為理論;產后;抑郁;護理;生活質量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改變,心身醫學日益受到臨床各學科的重視,產后抑郁癥為產婦常見的心理異常之一[1]。現代研究表明,產后抑郁癥主要是由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而內分泌改變對其影響較小,為此通過一些措施預防產后抑郁癥是有可能的[2]。計劃行為理論當前廣泛應用于臨床,其要求在護理前確定方針目標和活動計劃,在操作中實現計劃中的內容,積極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對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適當推廣。本研究評價了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產后抑郁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進行剖宮產分娩的產后產婦90例,納入標準:單胎妊娠分娩;足月分娩;定期在本院進行產科檢查;年齡20~45歲;產婦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患有精神疾病、嚴重軀體疾病;軀體殘疾者。按照剖宮產順序編號,將單號分為試驗組,雙號分為對照組,各45例,兩組的年齡、孕周、受教育年限、產次、孕次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基礎資料比較(n=45)
1.2 護理方法 (1)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為對產婦休息時間的分配、衛生保健、衣著、防病治病、飲食等方面進行指導,指導其進行產后恢復和新生兒喂養。(2)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健康教育護理模式:由固定1名產科醫生及2名護理人員擔任健康教育干預的實施人,并由固定1名護理人員擔任記錄員。在計劃行為中,根據產婦產后體內各種激素變化、產婦家庭經濟狀況、婆媳關系和夫妻感情、新生兒性別和健康狀況,制定分娩后調查方案和范疇,特別要包括相關心理溝通方案的護理和溝通措施。然后根據調查情況分析產婦可能存在導致產后抑郁的問題,針對性地與產婦及家人進行溝通,從家庭愛心呵護、產婦不良情緒傾訴、產后保健等方面入手,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1.3 觀察指標 (1)產后抑郁:在護理1 w后,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由產婦自行評分,分值范圍0~30分,將EPDS>12分的定義為抑郁。(2)焦慮與抑郁評分:分別在護理前后,采用自評焦慮量表(SAS)與自評抑郁量表(SDS)進行調查,分數越高,焦慮與抑郁情緒越嚴重。(3)生活質量評定:在護理1 w后,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進行調查,包括家庭生活、工作學習與社交等3個維度,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3.3 曼氏裂頭蚴感染的病例在我科收治的病種中還是罕見的,該例患者的飲食習慣是其患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我們護士應盡的職責。同時,預防本病的關鍵是加強衛生宣教,普及科普知識,注意飲食衛生,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科學的觀念,才能有效的預防裂頭蚴病的發生[6]。
圖(b)為常規區域中軸局部放大圖,兩種方法都提取出了多邊形中軸線,且中軸線在結點處都保持了連續、未出現斷裂情況。但由于不同三角形分類點集連結的特性,一些細微的突起處仍會生成骨架線,將其應用于面狀河網轉單線河網提取時容易將一些由于流域地形產生的細小河流形狀變化當作支流提取。在交匯處附近,會出現較多的Z字形波動,轉折節點較為明顯。且Delaunay三角網提取結果部分段距離兩邊線存在明顯不一致,相較而言本文方法提取結果更為準確。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4.0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后抑郁發生情況比較 經過調查,試驗組與對照組的產后抑郁發生率分別為4.4%(2/45)和20.0%(9/45),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典型的產后抑郁主要表現為易激惹、焦慮、疲乏、恐懼和抑郁等特征[3]。目前產后抑郁由于其高發病率及危害性已經成為一個流行病學問題,其不僅影響產婦自身的健康及婚姻家庭,還對母嬰關系、新生兒的情緒及認知能力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4]。
2.3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經過調查,試驗組護理后的家庭生活、工作學習與社交評分都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表3)。
2.2 焦慮與抑郁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的焦慮與抑郁評分均顯著降低,而試驗組更低于對照組(P<0.05,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焦慮與抑郁評分比較(n=45)

表3 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n=45)
我科采用Braden評分量表,在其基礎上稍作改動,將摩擦力及剪切力改為頭部危險因素共4分,有雙側去骨瓣4分,單側去骨瓣者3分,血腫清除及鉆孔引流者2分,頸項強直者1分,小于等于12分者均為頭部壓瘡高危人群,必須懸掛高危警示牌,班班嚴格交接。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產后抑郁健康教育模式是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有效手段,其需要確定方針目標和活動計劃,然后通過執行操作實現計劃中的內容,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適當推廣,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個循環,呈階梯式上升[5]。在具體的干預中,要減輕產婦的心理負擔和軀體癥狀。與其丈夫和其他家屬談話,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減少生活中的負面壓力;積極創造環境讓產婦有良好的睡眠、合理的飲食。積極與產婦交談,對產婦的人際問題作出整理歸類,幫助其建立正確的情緒反應,自覺抵御不良情緒的影響。將新生兒及早送到產婦身邊,提高產婦順應母親角色,指導產婦與新生兒進行交流,講解照顧新生兒的技巧,有利于產婦生理內分泌功能的恢復[6]。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產后抑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能降低產后抑郁的發生。
此外,記者獲悉,公司教育培訓評價中心開展的瀾滄江 -湄公河次區域專業電力技術人才培養項目,經中國電力教育協會專家組評審獲得“電力行業國際化人才培養優秀成果”榮譽。近年來,公司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地緣優勢和資源優勢,穩步推進瀾湄國家電力合作,大力開展瀾湄國家電力技術人才培養,在瀾湄國家電力行業取得良好影響,受到廣大培訓學員的一致認同和好評。
產后是一個比較脆弱的時期,產后抑郁可能導致激怒、興奮、嗜睡和缺乏警覺性,且抑郁癥狀可導致母親和新生兒依戀關系出現問題,這對新生兒的生長與發育是個危險因素。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以改善質量為目的的監控模式,有利于質量的持續改善。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的焦慮與抑郁評分均顯著降低,而試驗組更低于對照組,而試驗組護理后的家庭生活、工作學習與社交評分都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減少產后焦慮與抑郁的發生,提高產婦的生活質量,加速產婦的恢復。這是因為在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中,通過與產婦進行充分溝通、交流,培養產婦情感智能能力,指導產婦積極克服不良因素的影響,能改善其生活態度和精神狀態;而在實施中邀請產婦配偶及家屬參與,可達到增強產婦的意志力和承受力的目的[7]。
總之,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產后抑郁健康教育護理模式能滿足產婦需求,緩解焦慮抑郁狀況,有利于產后生活質量的改善。
[1]彭博.產后抑郁的臨床特征及治療進展 [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8):2991-2994.
[2]楊懷潔,楊成良.產后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5,1(17):72-74.
[3]周玉紅,黃小鳳,趙春梅,等.流產后關愛服務對避孕行為的影響[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5,23(11):786-789.
[4]黃靜.人性化護理對產婦產褥期抑郁及焦慮情緒的影響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5,23(6):418-420.
[5]趙淑梅,石文雙,王楠.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對產后抑郁癥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5,29(18):239-240.
[6]陳翠輝,李世玉,白淑秋,等.個性化健康教育對改善產后抑郁癥的影響[J].沈陽醫學院學報,2015,17(4):234-236.
[7]郭丹,杜彩素.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及其心理療法[J].現代臨床護理,2015,14(1):64-68.
R 473.71
A
1004-0188(2016)10-1214-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6.10.048
2016-04-12)
719000陜西 榆林,榆林市第四(星元)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