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鵬
(大連市技師學院 遼寧大連 116000)
實訓教學以“教學產品”為模式的實踐探索
邵 鵬
(大連市技師學院 遼寧大連 116000)
當前職業教育仍然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為企業培養人才,為社會提供技術力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對中職的學生要求越來越高,我院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整體素質,對焊接專業進行了“教學產品”為模式的實踐探索工作,我作為焊接實訓的指導教師把具體工作進行淺談。
中職教育 焊接 教學產品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企業對技術人才需求的高漲,各級各類職業院校都投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實施人才培養,但其結果并不如愿,只是表面的解決了人才培養的數量問題,而沒有根本解決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存在著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培養的人才技能單一、教學內容缺少針對性、實用性、教學模式方法不切合企業生產實際。也就是學生不會生產、不懂生產、沒有生產經驗,導致職業學校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需要長時期的培訓、學習、適應過程。
依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等職業教育應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培養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打破以抽象的理論知識為主要的學習內容;打破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學科化教學模式;打破理論學習與工作不相關聯的狀況,走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路子。實施“教學產品”為紐帶的實習實訓模式,把理論和實際生產緊密相關聯,以理論指導實際生產,全面提高學生操作水平和生產能力。
根據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階段特性,結合焊接專業實訓教學漸進的特點推行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實習實訓模式,實現以生產過程推動教學過程的目標。按照企業生產管理方式進行實訓教學及管理,即選定合作企業的產品作為教學對象(日立廠壓力容器手工電弧焊平、橫、立、仰的焊接,汽車制造廠薄板的CO2焊接......),分析加工過過程及方法,總結產品加工所需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將產品的加工的工藝流程、技術標準、質量要求轉化為教學內容,按照企業實景實行產品課題化教學。即在生產中教學,在教學中生產。學生作為產品加工的實施者,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工藝圖紙確定工藝方案,制定并執行工藝流程,進行 放樣—下料—組對—焊接—打磨—檢驗—總裝焊接—總檢驗等各環節具體操作,直至獲得焊接產品。通過教學產品的加工,學生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得到了綜合運用和提升,充分體驗到企業生產情境和規范要求,提升了崗位適應能力,縮短了學業與就業的距離。
在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焊接實訓模式教學設計上,以教學產品為對象,以教學產品的產出過程為鏈條,采用倒推方式,將加工過程中使用的技術分解成若干技能點,再轉化為學習領域。教學過程中按照技能點—課題教學—產品化課題—產品加工等環節設計確定實訓內容。
在教學產品加工上按照“遞進式”技能養成法,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遞進式產品加工過程進行。
1.首先選擇焊接操作技術簡單、操作方便較為單一的校園景觀圍欄和安全指示燈燈罩作為產品加工實訓的一個實例。

其加工技術特點是:手工焊條電弧焊,單一角焊縫;主要工作程序:識圖下料、組隊、焊接、打磨、檢測、噴油、安裝。
2.選擇焊接操作技術簡單、復合焊接方法所處的床具作為產品加工的第二實例。

其加工技術特點是:手工焊條電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單一角焊縫;主要工作程序:識圖下料、組對、焊接、打磨、檢測、返修、噴油、安裝。
3.選擇操作技術較為復雜的薄壁、管—管焊接的教學凳子作為第三個加工實例。

其加工特點是:手工鎢極氬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組對復雜、管壁薄,易燒穿,全位置焊縫,變形小但精度高,不易焊接。主要工作程序:識圖下料、組對、精度校驗、焊接、打磨、檢測、外加工電鍍、安裝座板。
4.選擇操作技術復雜、產品精度高、不同型材連接、焊接過程中變形嚴重、焊接難度大,需采用復合焊接方法的模具鉗工工作臺作為第四個加工實例。

其加工技術特點是:手工焊條電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氬弧焊;組對復雜、涉及管—管焊接、管—板焊接、薄板與厚板焊接、全位置焊接、變形大、精度高、,不易焊接;主要工作程序:任圖下料、組對、精度校驗、焊接、打磨、檢測、返修、噴油、安裝。
通過四個產品加工案例,體現焊接專業教學模式中遞進式技能養成方式,實踐效果顯著。
模式改革緊密貼近企業生產實際,并運用有效的手段緩慢了焊接行業人才需求與學校人才培養不對接的學需矛盾問題;解決了中職院校焊接專業生產和發展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解決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在傳統的理論教學中——校內學習——頂崗就業三段式教學模式下,教學與學習相分離導致學生理論知識不能及時的應用與實踐操作、兩者互相脫節。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焊接實訓模式采用現場實景教學,將理論知識點和技能點綜合中講授,理論教學與實踐交叉進行,實現“學練合一”。
2.解決了學生到員工角色轉換的問題
通過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焊接專業實習實現了把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體現;崗前實習推進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換和思想定位;頂崗實習完成了“準員工”向員工的角色轉換。這樣學生有了思想和心里準備,到了車間適應能力強,縮短了適應期。
3.解決了職業素質與專業技能逐步提高的問題
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焊接實訓模式采用循序漸進的技能養成方法,通過單一課題的技能培養、復合課題的技能提升、綜合實訓的鞏固提高,產品加工的技能定型幾個步驟實現焊接專業技能的形成。并在生產加工過程中規范行為和職業素養。
4.解決了學業與就業緊密結合的問題
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焊接實訓模式采用校企聯合,緊貼企業生產實際,以企業焊接產品、工藝流程、檢測方法手段等作為教學內容,訓練模式采用企業生產模式或到崗實習,學生在校即上崗、離校即上崗,或學生提前上崗,學生與就業結合緊密。
5.解決了師資隊伍素質提升問題
圍繞“教學產品”為紐帶的焊接實訓模式改革,進行了提升教師生產加工能力的企業實踐,適合于模式開展實施的校本教材開發、精品課程建設,實訓課題研發等一系列培養,對專業教師的生產實踐能力、教學經驗、新設備的使用和最新的焊接技術都進行了全方位的打造,師資隊伍水平明顯提高。
6.解決了教學資源建設問題
圍繞“教學產品”為紐帶的焊接加工實訓,按照企業生產環境對校內實訓基地進行了生產性環境改造。同時在多家合作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利用企業的設備和技術資源進行專業教學,降低了教學成本,提高了教學效益。


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焊接實訓模式改革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較強時效性的方式方法,對于提高焊接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焊接專業技能養成和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提供經驗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