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
冕寧、石棉、漢源、瀘定……人們或許只是因紅軍長征而知曉了這些西南縣域,“山高路險”則如影隨形。
“紅軍到,亁人笑”,長征勝利80年過去,老區的人民群眾是怎樣的生活狀態?《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近日追隨先輩的足跡前往當地進行實地調研。
“不一般”的發展式災后重建
記者調研之日,恰逢四川汶川“5·12”、 蘆山“4·20”兩次地震災后重建攻堅之時,所到之處都能明顯感受到“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濃烈氛圍。與通常所見的“恢復生產生活”不同,沿線各地似乎都將重建工作的標準確定為更高層面的“產業轉型升級”,受災相對較輕的石棉縣還提出了“一般災區縣不一般重建”的“工作導向”。
中共石棉縣委書記曾令舉是從省級機關下到基層的年輕干部,在石棉工作了5年的她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石棉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礦命名的縣,位于雅安、涼山、甘孜接壤地帶,全縣面積的98%是山地。“5·12”汶川特大地震時,石棉被國家確定為重災縣,“4·20”蘆山強烈地震時石棉也深受其害。震后幾年來,全縣規劃重建項目104個,4615戶農民住宅和1176戶城市民房已全面建成入住,但石棉的“重建”并未就此結束,而是主動從“恢復重建”轉向“發展再建”。“我們正在按照‘出合格成品、建優質精品、見重建作品的要求建設大渡河百里金果長廊生態景觀帶、雅西高速生態景觀帶;北部生態觀光體驗區、中部文化探訪體驗區、南部避暑養生度假區;縣城核心發展區和百億循環經濟工業園,其目標是以新面貌、新城鎮、新產業、新生活全方位展現生態石棉、產業石棉、文化石棉、宜居石棉的獨特魅力。”曾令舉說。
與石棉接壤的漢源縣按照“重建一個聚居點、帶活一片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指導思想整合項目資金,“因地制宜、產村相融”,著力打造“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旅游村寨、產業新村和凸顯彝族、藏族文化特色的彝家/藏家新寨。據漢源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鄧西瓊介紹,“農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效益化”是縣委的既定方針。目前,漢源已建成甜櫻桃、紅富士蘋果、黃果柑、金花梨、伏季水果五大水果基地,早春、秋延、高山三大生態蔬菜基地和花椒、核桃兩大干果基地,形成了“百里精品果蔬長廊”產業環線,成功創建花海果鄉國家4A級景區,雙溪桃源勝景、大田槿上梨花、清溪櫻桃溪谷、前域鶴舞田園和錦繡田園等一批田園景觀系統也已經打造完成。“新村變景區、民居變景點、果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漢源還借此成功舉辦了“中國龍舟公開賽”“全國技巧冠軍賽暨青少年錦標賽”等一系列大型文化體育活動,全縣鄉村旅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雅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姜小林認為,石棉、漢源等區、縣的“不一般重建”與中共雅安市委“打重建硬仗、補發展欠賬”的思想理念密切相關。把“重建”的重任看成是“補欠”的機遇和抓手,雅安有了綠色發展的“新引擎”。
不讓老百姓空守綠水青山
冕寧,涼山北部的山地小縣,生活著彝、藏、回、苗、蒙古等19個少數民族。冕寧歷史悠久,但為今人廣泛知曉還是因為紅軍——“長征”一詞便出自發布于冕寧的一則《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彝海結盟”更讓人津津樂道。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紅色老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但由于貧困人群廣、貧困程度深,脫貧解困仍然是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中共涼山州委常委、冕寧縣委書記劉俊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大自然給了冕寧十分寶貴的綠水青山,但誰也沒有權力叫老百姓守著綠水青山過苦日子。因此,如何做到“資源變資本、生態變業態、青山變金山”,是冕寧歷屆領導班子不變的議題。尤其是近年來,冕寧縣充分利用國家大力扶持農村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優勢,對經濟林果、畜牧養殖等農業主導產業給予連續和重點扶持,先后建成“宏模鄉2000頭生豬養殖基地”“建設村1300畝優質桃種植基地”“曙光村25萬公斤葡萄種植基地”和“涼山州原生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10000羽種雞養殖基地”,涼山“瀘寧雞”獲得國家農業部“地理標志”認證并被確定為冕寧縣精準扶貧專用雞苗。
冕寧縣還特別重視從思想上幫扶貧困戶,教育和幫助他們學會自救與互助。大橋鎮巴甫村是冕寧“整村推進”脫貧攻堅的試點單位,駐村干部組織黨員、干部、村民及家支代表,“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精準識別出貧困家庭,以2016年12月31日作為全村脫貧日,開展脫貧致富大比賽。村里取消了過去的現金扶持方式,2名黨員干部幫扶1戶貧困戶,從制定種養殖計劃到購、養、銷,全程參與、全程指導,并與有關企業簽訂農產品收購協議,很快就見到了明顯的成果。
改變農產品結構,發展經濟作物,瀘定縣得妥鄉何家山村讓村民人均收入5年翻了一番,這也是山區群眾從綠水青山得到金山銀山的典型事例。“十二五”以來,隸屬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瀘定縣始終將“高山半高山”扶貧開發工作置于縣域經濟發展大局中來謀劃,強力推進優質核桃、優質魔芋、特色水果“三個五萬畝”和無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全力打造“連通內地、服務全州、輻射西藏”的“菜籃子”供應基地。5年來,已發展核桃6.23萬畝,特色水果3.5萬畝,花椒2.5萬畝;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3萬畝,建成蔬菜產業基地21個,蔬菜種植面積達3萬畝;建成中藥材基地0.7萬畝,羊肚菌等食用菌基地1500畝;登記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4個,創建了“瀘定紅櫻桃”“雪域野農蘋果”“幸福仙桃”等本土農產品品牌。
法國當地時間9月28日,在醞釀4年后,法國圣元卡萊工廠正式宣布投產使用。這座占地面積達3.8萬平方米的奶粉生產、包裝工廠,所需投資金額1.7億歐元,折合人民幣12億元左右,這也是中國乳品企業在海外最大的投資項目。
圣元國際集團董事長兼CEO張亮表示,法國工廠今后將承載圣元“100%優博法國原罐原裝”系列等主流產品的生產。
三年磨出的中國乳企最大海外奶粉廠
“我同法國人打交道30年,法國人效率高,但是也非常嚴謹,有他們自己的體系和規矩,一切都要有條不紊按照規則來。”張亮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學法語出身的張亮當過大學老師,是一個典型學院派企業家。他1998年創辦圣元,到2007年已經突破了25億元的銷售額,創造了營銷界的紀錄。
圣元的合作方是法國最大乳品公司索迪亞,也是世界第五大乳品合作社,索迪亞所屬歐洲乳清公司是全球原料乳清最大的生產商,生產的乳清粉占歐洲總產量的20%,占世界總產量的10%。而乳清在嬰幼兒奶粉中的占比達到一半左右,中國奶粉生產企業的乳清粉幾乎全部依靠進口。
在建廠之前,圣元先與索迪亞簽訂了長達10年的液奶收購合同,索迪亞每年將從800個奶農的牧場里為圣元法國卡萊工廠收奶2.88億升,相當于28.8萬噸體量。
“我們從2013年開始簽訂協議,我的心得是,在國外建廠搞生產,必須善于使用當地人才,也需要入鄉隨俗,要遵守當地法律和環保規定。卡萊奶粉廠項目是圣元國際第一次到歐洲建工廠,所以我們請了法國專業團隊和咨詢公司來操刀。” 張亮介紹說。
卡萊普盧蓋市市長陶戴克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卡萊工廠所在的布列塔尼大區是法國的農業核心區,法國農業基礎強,農業科技實力強,土地資源和氣候條件好,與中國有很強的互補性。
“當然這個是雙贏,圣元國際在我們這里投入巨資建廠,雇傭當地員工,為當地奶農的產品找到了中國這個巨大市場,我為此感到非常高興。” 陶戴克說。
對于圣元而言,選擇到法國投資建廠的重要原因是,法國等歐洲國家農業和奶業總體競爭力強,產品質量高,奶源穩定。同時法國是全球嬰兒奶粉的核心產區之一,今后,圣元旗下的高端品牌優博奶粉將100%實現純進口,這將改寫以往單純以奶源產地劃分奶制品的歷史,打破“洋奶粉”與“國產奶粉”之間的認知壁壘。
據介紹,建成之后的圣元卡萊工廠專門投入于生產圣元“100%優博法國原罐原裝”系列產品,年產量可達10萬噸。
逐步改變“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目前圣元的奶源100%來自海外,運到青島的中國工廠后進行配方加工。法國工廠是按歐盟國家生產藥品的級別建立,主要用于生產圣元嬰兒配方奶粉和原料加工,確保圣元產品從原料到成品上市的全產業鏈管控,該系列產品是第一次以“中國配方+西方奶源”相結合,改變了以往單純的以奶源產地劃分奶制品的歷史,
同時,從今年1月圣元在法國的工廠試運營以來,圣元內部的一項福利是,一旦內部考核達到一定分數后,員工可以獲得一次去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圣元項目參觀的機會,這無疑對員工是一次極大的鼓舞。
“其實這兩年我們嬰幼兒奶粉發展非常好,中國乳業已發生了根本轉變,可是國人信心依舊不足,出現‘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他認為經過近年整頓和改造,在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一批技術落后、生產規模較小的企業被逐漸淘汰,在原料領域、產品標準和生產質量保障體系上,中外乳企差距正逐漸縮小。
宋昆岡表示,中國乳業已經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希望通過圣元、伊利、蒙牛等乳企的迅速崛起,讓中國家長們知道國產奶粉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投資,在世界上最好的奶源地生產,在配方、品質等方面相比海淘的洋奶粉更勝一籌。
“這是國內乳業布局海外的一個成果展示。”乳業專家宋亮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這場源于解決中國乳企自身痛點的海外建廠浪潮,逐漸演變為一場以資源、研發、品質為基石的全球資源產業鏈的配置,中國乳企的新路徑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