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文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莊子實在是個很有趣的人物。他是一個自由的文人。
與孔子、孟子相比,莊子的一生看來是太平淡了。他才華橫溢,名氣很大,但他一生中好像沒做過什么大事。他年輕時當過漆園吏(管理漆器的小官),不久便辭職不干了,歸隱田園,繼續研究他的哲學與文學,追求他精神上的“逍遙游”。
《莊子·至樂》記載,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往吊喪,看見莊子在那里“鼓盆而歌”,于是很詫異地說:“你非但不哭,反倒鼓盆而歌,這也太反常了吧?”莊子說:“開始我也悲哀掉淚,后來一想,人死之后不過是重新回歸大自然而已,我應當表示歡送呀,所以不哭?!?/p>
在兩千多年以前,莊子對人的生死就能有如此灑脫而又高明的見解,能很達觀地看待人的生死問題,委實難能可貴。
由于莊子學識不凡,引起不少人的興趣。梁惠王一次見到莊子,見他身穿粗布衣,腳踏破草鞋,便關心起他的生活,不料莊子回答:“貧窮不是疲困?!彼麑ψ约旱纳詈苤恪?/p>
還有一次,莊子正在濮水之上釣魚,楚威王派兩名使者前來勸說他到楚國去做官。莊子問使者:“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已三千年,現仍供奉在廟堂之上受人祭拜,請問這只烏龜是愿意死了留殼受人祭拜,還是希望活著在泥水地里爬行呢?”使者回答:“烏龜當然愿意活著,即使是擺動尾巴在泥水地里爬行。”于是,莊子告訴使者:“你們回去吧,我愿意做那搖擺尾巴在泥水地里爬行的活烏龜。”
這就是莊子的境界。
在莊子看來,戰國七雄爭霸,戰亂不止,已經給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困苦與災難。自己一旦追求名祿富貴,就可能身陷其中,與自己的精神世界南轅北轍。那么莊子向往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莊子這樣解釋:“人與人之間不必智謀相對,每個人去貪欲,共同過著一種‘織而衣,耕而食的田園生活,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這才是‘圣德之世?!?/p>
我們常常把“老莊”合稱,可見莊子與其前輩老子“清靜無為”思想很吻合。但莊子自知,他理想中的社會與現實生活相矛盾,他自己又沒有能力去改變亂世,于是他只能從自己做起:“獨善其身”,置名利誘惑于度外,舍棄物質生活而追求精神生活的獨立與自由。他的道家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獨善其身”成為古代知識分子的一種追求。
在黃昏夕陽的余輝中,泡杯茶,翻翻《莊子》,聽莊老夫子神聊,豈不悅乎?
選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