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宇
高中物理必修1“牛頓第一定律”是學生在已學習基本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知識以及初步認識牛一定律基礎上來加深運動和力的關系。上課前,組里進行了積極的討論。有的同行提出引入時直接引例運動和力的關系是什么?教學中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是什么并對此進行分析,強調對慣性知識的講解和討論等等。也有的老師指出,必須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自然科學更高層次的要求。參考新課標,對本節課自己的理解是強調和突出科學思維過程,強調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引導學生積極自主思考,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潛移默化提高科學素養和敢于質疑創新的精神。依據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提供個人的一些觀點,供同行參考:
一、教學引入貼近生活,強調從生活走向物理,又能調動物理學習興趣是關鍵
查閱很多相關資料發現王運淼老師的引入最生動。想象全體學生坐在大巴車上,汽車勻速運動,突然剎車出現的情況,讓學生一起模仿此時的動作。這個動作簡單實用,也沒有人會感到陌生,能通過親近地體驗和感受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思考。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慣性,由于學生已經具有部分粗淺的慣性知識,此時提出運動和力的關系不僅水到渠成,而且能喚醒初中所學的知識,承上啟下,從而打開思考的空間。
二、重視科學人文素養的培養,重視科學觀點發現經歷的艱辛過程
亞里士多德的運動和力的關系是簡單樸素的運動觀,只有有了問題,才有后面不同的科學觀點。雖然在現代人看來,觀點是簡單明了的錯誤,但是至少它在看到物體運動時想到了力,把運動和力聯系在了一起。沒有問題的提出哪來的科學真理。此處不僅不能刪減,而且要讓學生自己閱讀亞里士多德在當時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充分培養人文科學素養。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科學真理的得出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比如:兩千多年來也有很多科學家提出質疑,可是他們沒有找到打破問題真正的突破口,伽利略找到了,是阻力!這是多么好的感悟,如果按照死板的模式只注重知識的傳播,不注重過程與方法,是無法培養創新人才的,也足以說明科學經歷的艱辛曲折過程。甚至,同時期的笛卡爾的改進和牛頓的總結都務必通過媒體或者學生課后查閱資料來詳細了解,也恰恰說明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恰恰是前人思想的結晶。
三、教學過程中強調科學探究方法和技巧的培養
牛頓第一定律是科學思想撞擊的結果,要讓學生體驗伽利略的觀點是怎樣得出的。比如,可以根據現象提出:原來運動的物體之所以停下來難道真的是因為沒有力的作用嗎?讓學生進行思考和交流,進行猜想和假設,得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阻力的作用。前人沒有認識到的,伽利略認識到了,說明阻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切入點。伽利略在理想實驗基礎上的合理外推應當設計為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這里學生也有了初中實驗作為基礎,而在高中階段要讓學生理解對接斜面實驗,最好的處理方法是引導學生步步為營,主動構建和思考實驗過程??梢栽O計一些問題:假如沒有阻力小球會滾到多高的位置?假如第二個斜面是水平無限長的小球能到達一樣的高度嗎?小球要想到達相同的高度應該怎樣?最后通過學生總結得到伽利略的實驗技巧和手段。這種方式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很好地把握。
四、積極開發簡單實用的實驗,感受物理知識無處不在
新課程強調從生活走向物理,而物理實驗破銅爛鐵也可以開發。可以利用簡單的材料制成對接斜面,一塊長木板,一條穿電線用明裝PVC長方形電線槽板,把它分開成兩半,用萬能膠水把電線槽貼在長木板上,也可以標上刻度,對接斜面就做成了。運用PVC的柔軟特性可以任意調節對接斜面與水平方向的夾角。制作對接斜面實驗裝置簡單實用,不僅可以完成對接實驗,而且可以演示平拋運動、過山車等。其次,可以就地取材讓學生做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具有慣性表現的實驗,感受物理源于生活。慣性與質量的關系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可以用繩子系住兩個糖果,一個糖果是假的,里面包的是很輕的泡沫。讓學生上來吹糖果感受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與質量的關系,這樣結論就會非常深刻。自制實驗既生動又簡單,能使整個課堂感覺煥然一新。
五、選擇、利用好視頻是提高中學生物理素養和興趣的一個重要教學手段
本節中的氣墊導軌的實驗能很好地說明水平方向幾乎沒有阻力時物體仍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但是,也可以選擇一些視頻,比如,山東版教材中高空中的航天飛機在沒有借助外界推動力時保持高速運動,太空艙里宇航員的運動或者太空授課視頻等,讓學生感悟運動與力的關系。教師可以綜合各種情況進行選擇,后者更能充分加深牛頓第一定律在科技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李海生.高中物理新課程教學中的體會[J].考試周刊,2010(1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