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娟
摘 要:根據新課程理念,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為出發點,以課堂實效為落腳點,從“創設探究情境,加深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構建生物模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模擬決策,教會學生在生活中用科學”三個方面進行課堂的有效設計,將新課程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生物科學素養;新課程理念;課堂設計;實效性
一、創設探究情境,加深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途徑很多,但探究性學習是最好的教學策略之一,所以,無論是《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還是《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都把“倡導探究性學習”作為基本的課程理念。從生物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來看,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達成知識目標,學到方法,發展能力,在探究中培養正確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可謂一箭三雕。
比如,在教學“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這一節時,教材內容是按照科學發展史進行編排的,科學家的科研思維跨度遠非學生所能及,本著從課堂有效教學出發,筆者對這一節內容進行了課程資源重組,將整節課完全設計成探究型課題,讓學生按照兩條線索進行探究:(1)植物為什么生長?(2)植物為什么會向光彎曲生長?在每個問題中又設計了若干子問題構成問題串,具體如下:
問題一:植物為什么生長?
子問題(1):胚芽鞘的生長部位在哪里?
子問題(2):胚芽鞘的生長與尖端有沒有關系?
子問題(3):尖端在胚芽鞘的直立生長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子問題(4):尖端產生了什么物質?
問題二:植物為什么向光彎曲生長?
子問題(1):胚芽鞘如何生長就會向光彎曲?
子問題(2):為什么胚芽鞘背光側比向光側長得快?
子問題(3):單側光在胚芽鞘的向光彎曲生長過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子問題(4):胚芽鞘上什么部位可以感受到外界單側光的刺激?
教材經過這樣的“活化”處理,帶有了一定的趣味性和思考性,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與興趣。從課堂反饋情況看,效果非常不錯。學生建立了科學實驗的對照思想,并且對于設置對照組的目的十分清楚,不是為了對照而對照。針對課本中溫特的實驗方案,學生大膽質疑:缺少空白瓊脂塊的對照實驗,怎能得出科學結論?于是補充設計了一組對照實驗,增強了實驗的嚴謹性。通過親歷探究過程,學生掌握了探究的一般步驟,對于實驗方案的設計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學生設計了多組與科學家拜爾的實驗有異曲同工之處的方案,如,用云母片將胚芽鞘尖端與尖端以下部分隔開一半,或者將胚芽鞘尖端縱向切去一半,等等。在不斷的認知沖突中,鍛煉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養成“在發現中創造,在創造中進一步發現”這一良好的、科學的學習習慣。
二、構建生物模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遺傳與變異”模塊第三章第2節“DNA分子的結構”的教學時,采取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教學方式。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本節內容,然后按照小組分工合作,自選材料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學生在自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要完成實物模型,必須要將復雜的DNA雙螺旋結構這一原型客體加以簡化和純化,再逐步從抽象過渡到具體,在不斷構建、思考、改進的過程中,學生對DNA的結構有了感性認識,最終把課本上呈現的文字特點轉化成能反映DNA雙螺旋結構本質特征的物理模型。模型制作成功的學生能體驗到對探究活動成功后的喜悅感、自豪感,制作中出現錯誤的學生在得到教師或同伴的糾正后,印象會十分深刻,同樣也有收獲。在制作材料的選擇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有的小組選用方腿肉做成脫氧核糖,圣女果做磷酸,夾子表示堿基;有的小組用胡蘿卜制成脫氧核糖,蠶豆為磷酸,回形針表示堿基;還有的小組用橡皮泥制作,通過顏色的區別或是形狀的不同表示堿基互補配對,等等。在課堂上給學生制作模型的機會就是給學生創新、合作的機會,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讓他們親身體會科學研究的艱辛和需要協作的精神,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模擬決策,教會學生在生活中用科學
如,在教學“人類遺傳病”時,就讓學生嘗試扮演遺傳咨詢師的角色,運用遺傳學的知識向咨詢對象提出防治對策和建議,關注人類健康;“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這一節的教學則設計了正反方辯論的環節,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正確認識;通過“細胞的癌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再“談癌色變”……當我們把社會生活、生產、發展中與生物科學有關的問題帶進課堂,進入學生的學習生活時,學生必定會在此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鍛煉,如,調查研究的能力、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乃至做決策的能力,這也是培養科學態度、人生態度,形成正確價值取向的重要途徑。只有當學生愛上這門學科,才有可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生物課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最高目標,將探究引入課堂,使學生會學、會研究、會發現,將生活呈現于課堂,讓學生了解生活,學會生活,能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讓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在生物課堂相互交融,使學生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得到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黃芹.中學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
課題名稱:基于學校課程統整的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GHB09319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