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霞
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感恩教育也是學校德育的基礎。學生可以在“感恩活動”中形成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恩意識,學會感恩,做到感恩,從而塑造良好的品格,進而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展現(xiàn)出來,同時也為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感恩教育;主題班會;和諧校園
“不知恩的人不算是完全的人,不懂感恩的民族不是優(yōu)秀的族群!”有人曾這樣斷言。獨生子女由于成長環(huán)境的特殊性,家長一味地嬌慣和溺愛孩子,重視孩子的學習而忽視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yǎng);學校重視應試教育,重知識的掌握,成績是衡量優(yōu)秀的重要尺寸,道德、情感、個性的教育就顯得無足輕重了;市場經(jīng)濟的自發(fā)性,影視書刊、網(wǎng)絡虛擬世界等社會文化環(huán)境充斥著不健康因素。這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xiàn)實,不以我們的意識為轉(zhuǎn)移的存在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正在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青少年。他們從心理上、行為上對父母的愛視若無睹,對學習、生活、父母乃至社會、國家的冷漠和不負責任。于是有了“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那是忘本;身在高校,沒寄祝福和禮物,寄“臟衣包裹”回報父母,那是失??;親手殘害自己的母親,那是慘痛等現(xiàn)象??梢?,德行的教育勢在必行,德育的深入是對下一代的希望。不要讓“不養(yǎng)兒不知道報娘恩!”成為遲來的感慨。
人類不能缺少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愛,學校適應這時代性的要求為我們搭建了一個進行自我教育的平臺,開展感恩教育的各種活動,在活動中貫穿感恩教育,在活動中讓孩子感受到身邊的愛,才能體驗到愛;只有體驗到愛,才能珍惜愛;只有珍惜愛,才能懂得愛;只有懂得愛,才能懂得感恩。真正讓同學們接受了一次感恩的洗禮:感謝我們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美好的青春;感謝我們的師長,是他們教給了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感謝我們的同學和朋友,是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給了我們許多的幫助和關愛……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讓我們體會父母、師長、親人、同學、朋友之間無私的親情,告訴自己生命不是你一人所有,珍惜他人為你的努力和付出,常報有一顆感恩的心,培養(yǎng)自己的責任感,努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和諧的校園。要達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必須做到:
一、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圍繞在提高認識中感受愛—在活動互動中尋找愛—在自覺行動中回報愛的不斷深入,相互促進的過程展開。
首先,在提高認識中感受愛。
我班召開《徜徉于愛的海洋》的主題班會,在《愛就一個字》的優(yōu)美旋律中,我們乘著愛的翅膀,一束束靈動目光的交匯碰撞出激情的火花;一次次嘴角揚起的弧線融成完美的漣漪。我們懷著感恩徜徉于愛的海洋,真誠地采擷身邊暖暖的愛的果實。在愛的海洋里,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那只泛著奇異白光的金貝,我們感受著父母的愛。
其次,在活動互動中尋找愛。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去感恩我們的父母,聽一聽黃同學的心聲,感受她心中的恩,詩朗誦《擁有一顆感恩的心》。聽了朗誦后,互動活動:說出最讓你感動的事。……聽了幾位同學的發(fā)言,確實心潮激蕩,點點滴滴都是情啊!只要我們有一顆細膩的心仔細去體會,慢慢去感受,我們就會明白,我們生活在愛的海洋里。父母的愛伴我們前行,伴我們飛翔。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想想父母的臉龐,再悄悄、輕輕地對他們說一句心里話?,F(xiàn)在告訴我,你們看到的父母是什么形象?
再次,在自覺行動中回報愛。
我們應該怎樣回報我們父母的艱辛呢?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zhì)上都應該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感恩父母,珍惜自己的至親,父母的愛是那么的平凡,卻又那么的動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無聞,卻沁人心脾。
男生合唱《丁香花》。
在音樂背景下,陳同學請參會學生家長上臺,孩子們上前獻花,與家長擁抱,每位同學跟家長說一句話,李同學的話很感人,她母親都落淚了。
二、提升感恩教育的層次
學生不僅學會感恩父母。師長和朋友,感恩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感恩我們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們,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我們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給了我們發(fā)展的空間。而且還要學會感恩家鄉(xiāng)、感恩祖國、感恩自然等,把感恩教育貫穿到每一學期、每一學年的教學、管理等本職工作之中,使感恩教育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地向上提升。
三、完善感恩教育的體系
感恩教育在內(nèi)容上要形成體系,以感恩為主線,同理想教育、禮儀教育、生命教育、愛國教育、道德教育、環(huán)保教育、法制教育,正確的三觀教育等德育工作和活動有機統(tǒng)一起來。同時,也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它不應局限于課堂上老師的傳授,更應注重家庭家長的言傳身教,社會風氣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建立感恩教育的機制保障
感恩是一種美,是一種品質(zhì)。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正處于一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社會責任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全面開展感恩教育尤為重要。除了開展主題班會的形式之外,最好設立感恩課,把感恩教育與高中新課程實施結合起來,把感恩活動作為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教育的讀本如《弟子規(guī)》等列為校本課程,把感恩活動成果作為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的指標
之一。
感恩是人類美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孩子心靈的燈塔。校園是這座燈塔的主要陣地,教師要用愛點亮這座燈塔,讓燈塔的光芒照射到校園的每個角落,更要永久地照亮在孩子的心中。同時,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引導感恩教育向縱深方面發(fā)展,把感恩教育進行到底,讓感恩成為一種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張國娣.將感恩進行到底[J].貴州教育,2011(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