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啟
記得有人說過:“一個班級的學生對于班主任來說,是幾十分之一,但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卻是全部?!比绻f在班上,一個學生的重要性還不是那么突出的話,那么在一個家庭中,孩子的重要性就可以極其放大。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許就是那么不在意的言行,就會改變一個學生一生的命運。
咚咚咚,辦公室的門響了,開門,是小林與他的爸爸一起來的,這已經是第二次來了,本來是準備來辦退學手續的。我端來板凳,叫他爸爸先坐下。靜下片刻,我問小林同學,“你真的打算不讀書了,下決心了嗎?有沒有其他好的去向?”他沉默了……
小林,一個瘦高瘦高的男孩,看上去精神面貌不是很好。因為剛剛生病的原因,所以沒有參加學校的軍訓入格教育,少了這段比較富有意義的人生歷練。同時,對于學校的規章制度以及班級的成員,相對于班級的其他成員來講,也不是非常熟悉。開始幾周,習慣的惰性慢慢不由自主地在身上開始呈現。
一請家長
2013年9月13日第三周星期五,沒有到校上課。第一時間告知了家長,從家長那里得知,學生昨天晚上一直沒有回家,說是應該在網吧的,以前在初中的時候有過類似的情況。知道情況后,我向班上和他走得比較近的同學了解了一下情況,問問是否知道,同時也把這種情況向政教處做了說明。
開學幾周,上課愛講話,玩手機,作業沒有認真完成,經過幾次交談后,沒想到還會這樣?特此向家長通了電話,讓小林回家后,給個電話說明一下,并叫家長陪同孩子來學校。9月16日,他回家了,家長和小林一起來到了學校,從家長的口中得知,小林非常癡迷網絡游戲,對家長經常撒謊,家長也不知所措,所以經常采取的措施就是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對于這種自尊心比較強的孩子來說,這招不僅不管用,反而讓學生心里更加不買家長的賬,使得家長和孩子的關系非常微妙和緊張。
在經過自己與家長、學生交流,請示學校和年級組長的意見后,決定讓家長帶回反思,寫清經過,并做好保證,以后決不能再犯。9月18日恢復正常上課。
但如果我僅僅相信通過這樣的方式,就能使一個和家長關系不好,自控能力差且沉迷于虛擬世界的學生回心轉意,好好學習,那我就真的太天真了。
二請家長
10月9日,小林又未正常上課,因為有過前例的教訓,所以按照處理程序,第一告知家長,得知是因為小林撒謊,和家長鬧別扭后一氣之下整晚未歸。同時按照老規矩向學校說明清楚。眼看半期考試在即,小林的基礎又不是很好,還接連幾天沒有回家。每天我都在和家長保持聯系,問小林同學回家沒有,但好多次都不是好消息。從家長的語氣也聽得出來,似乎對他也失去了信心,加上小林生病還未痊愈,想他回家后,讓他退學。當時,聽到這樣的想法,我的內心是比較糾結的,從私的角度上說,這樣的學生在班級中是一種不好的影響,不來讀書,反而更好,并且我也不用那么擔心;但是從教師的職責來說,弄走他,似乎自己的良心又過不去。
終于,幾天后回家了,家長領著小林來到學校,家長已準備好了退學手續。本來我可以順水推舟,帶著他辦完手續,一了百了,對我來說,就完結了。
可是,看著十幾歲懵懂迷茫無知的小林,對于未來他真的能主導嗎?如果真的能做主,恐怕也不會這樣犯傻,但如果不行,我的心臟也經不起這樣的刺激,我該怎么辦?靜了一會兒后,我問了小林,你真的準備好了嗎?……看到他的表情,我知道他猶豫不知所措。如果真的就這樣放棄一個學生受教育的機會,也許未來我會成為罪人,重要的是我的內心會一輩子不安。
當然,事情的嚴重性也讓我認識到,我這次不能讓他輕易地回教室,而是必須有一個徹底的斬斷才行。深思熟慮后,我決定必須搞清楚小林的內心世界,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自己這樣,同時與家長有了更為詳細的交流,讓家長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并且就事件本身責任的相關問題向家長說清楚,家長同意并簽字。另外,我也察覺到必須讓家長和孩子之間有一次較為徹底的溝通和交流才行。所以,當天我就給家長布置一個任務,回家后叫齊家人和小林來一次徹底的促膝談心。想好后,明天來上課。小林第二天來上課了,但遺憾的是,回家后,父母又出去,留下小林單獨在家。
應該說這次交流還是有作用的,回來后,一連好幾個周,小林的表現確實在很多方面有改進的地方。比如,上課能保持安靜,作業及時完成,衛生能主動完成。有了這些起色后,我乘勝追擊,他擅長畫畫,就把班級的班徽交給他設計,經過他的反復修改和班級的共同努力,我們班的班徽誕生了。同時,129臨近,學校要舉行班級歌頌比賽,我們班有伴舞,他也積極參加了。不時,父母也來電話咨詢他什么時候下課,什么時候不上課,似乎父母也關心他起來,種種頓時讓你覺得有種很欣慰的感覺和小小的成就感。
然而,如果認為這樣就成功轉化了一名后進生的話,我就大錯特錯了。
三請家長
那是12月9日,前一天發現小林同學在上課期間,看其他書籍。第二天上數學課又在講話,當時自己很生氣,就把他和另外一位同學叫到辦公室批評了幾句。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竟因為這樣,中午他就沒有回家,而且晚上也沒有回家。好的是,這次批評我只是好好說了幾句,還好有另外一位同學,但是那晚,我沒有睡著覺,也想了很多。第二天,聯系了家長,也向班上的同學了解是否有他的情況,家長于12月10日下午,在網吧找到了他。12月11日家長帶著孩子來到學校,在簡單向家長和小林說了幾句后,交由政教處處理。
12月13日到校恢復上課。
一學期,幾次反復,這是我開始始料未及的。但是經過幾次折騰下來,我不得不去再次理理思路,一連串的困惑在腦中不斷閃現著:
學生如此的行為表現,到底是誰之責?
身處這個大環境的社會背景下,學生的身心如何才能健康發展?
我們的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和成才究竟會有怎樣大的影響?
我們經常說走進學生的心靈,到底怎樣才能比較好地走進學生的心靈,能讓他們脫胎換骨?
我們說愛學生,關注學生,到底是關注學生的什么,是沒有帶任何雜質的純潔的無私的愛嗎?
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教育真無小事。
客觀地講,教育是慢的藝術,如果真有那么速成的教育方法,我想教育也會失去它應有的價值。然而,這也不應該成為我們托詞的理由。作為新班主任,在這件事情本身的處理上,有欠妥的地方,需要不斷地改進。另外,我想作為一位教育者,我們是不是應該多一點耐心和多學一點教育智慧與技巧呢?
不管怎樣,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我帶著小林和他家長辦了退學手續,那他現在在做什么呢?也許會更好,但誰又說得清楚呢?但至少,在小林的成長過程中,我沒有“落井下石”,我盡力了,我問心無愧,足矣!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