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森


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文字信息的載體發生了飛躍性的變化,而與之密切相關的閱讀行為習慣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新媒體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數位化載體所帶來的是閱讀行為習慣和偏好的改變。新媒體閱讀是新技術所帶來的產物,它是大勢所趨。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新媒體閱讀大有取代傳統閱讀之勢。但是,新媒體閱讀并不是完美的,對于傳統閱讀而言,新媒體閱讀還有很長的發展之路要走,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將二者緊密結合,既保留傳統閱讀的美感和權威性,也為新媒體閱讀的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沉淀,從而實現二者共同傳播知識、傳承人類文明火種的責任。
關鍵詞:讀書;新媒體閱讀;閱讀習慣;移動終端技術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9.011
1 全民閱讀與新媒體的時代背景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薄俺珜耖喿x”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使得社會各界對讀書投入了更大關注。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從甲骨、金石,布帛竹簡到紙張,以至今日網絡、數字移動終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文字信息的載體發生了飛躍性的變化,與之密切相關的閱讀行為習慣也發生了變化。在新媒體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數位化載體所帶來的是閱讀行為習慣與偏好的改變。
2 新媒體時代閱讀數字化趨勢
2.1 移動互聯網異軍突起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互聯網行業發展迅速。在不斷沖擊傳統媒體的過程中,為傳統媒體轉型帶來了契機。新興移動終端迅速普及,成為大眾閱讀、娛樂的主要手段。在互聯網用戶中,手機移動網絡用戶逐年上升,如圖1所示。
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人均每天手機閱讀時長為33.82 min,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14.11 min,人均每天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為3.79 min。數據顯示,我國成年國民在2014年人均每天使用Pad(平板電腦)的時長為10.69 min。
2.2 書香依舊,新媒體閱讀年齡化區分明顯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發展,數字閱讀是青年人傳統閱讀模式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方向。據調查顯示,57.2%成年人傾向于“紙質圖書閱讀”,有14.3%的成年人傾向于“網絡閱讀”,23.5%的成年人傾向于“手機閱讀”,3.4%的成年人傾向于“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還有1.6%的成年人“網絡下載打印后閱讀”。這一數據充分顯示了人們對于傳統閱讀模式的依賴性,同時,也體現出了對新媒體模式的適應性而產生的選擇差異。這主要可以歸為三類:①伴隨互聯網成長的年輕人,會更容易接受數字化閱讀這一模式。②習慣于紙質閱讀的年長者,對計算機、網絡的不熟悉將成為數字閱讀發展的障礙。③在其成長過程中,同時受到紙質媒體和新媒體的影響。人們樂于體驗數字閱讀所帶來的便利,又不愿丟棄紙質閱讀所帶來的獨有感受,甚至會采取在網絡上下載數字圖書打印之后閱讀的方式。
總之,傳統閱讀方式必然會經歷數字化轉型,二者的關系也不是此消彼長的,而是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有所偏重。在這一前提下,數字閱讀利用新媒介可以使傳統閱讀煥發新的生機,而傳統閱讀也可以為數字閱讀提供內容與支撐,賦予它深刻的內涵。近年來,“電紙書”的興起,例如Amazon Kindle(亞馬遜電子閱讀器)搭配的網絡電子書平臺、百度文庫、豆丁網(在線文檔共享平臺)等都是傳統閱讀與網絡閱讀結合的體現。
3 新媒體閱讀的特點及其影響
3.1 碎片化時間與閱讀深度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隨處可見“低頭族”,智能手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手機應用也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品。據網絡統計,2013年手機應用使用統計情況如圖2所示,手機閱讀類所占比例為71.23%,手機閱讀成為智能手機應用的主流。
碎片化的閱讀時間,受電子閱讀器的限制,人們無法深入閱讀。對于這種觀點,筆者持保留態度,持續閱讀時間未必可以證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深度。同時,在新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使用E-ink顯示技術的“電紙書”在技術層面已經消除了由于電子閱讀器的LCD屏幕背光而產生的眼部疲勞,使長時間持續性的新媒體閱讀成為可能。因此,閱讀的深淺則更大意義上取決于閱讀者自身的選擇和偏好。
3.2 新媒體為閱讀帶來的多元化
新媒體閱讀依賴互聯網,而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為手機閱讀注入了無限生機。新媒體本身具有的多元化特征——數位化、網絡化、多媒體化、交流互動,是傳統閱讀所不具備的魅力,它吸引了廣大閱讀者。以電子雜志為例,目前,基于FLASH技術的網絡雜志已經充分利用了文字、靜態圖片、動態圖片、音頻、視頻和點擊交互等網頁所具備的新媒體元素,而且以往電子雜志僅是以網頁或者是獨立于網頁的應用程序出現。而今電子雜志已經廣泛應用于各類移動終端中,成為了紙質雜志媒體成功的移動版。新興網絡技術實現了以閱讀者為中心的用戶體驗模式,根據閱讀者的偏好、個人訂閱來推送,可以滿足不同人群多維度的需要。
3.3 快捷與低成本
方便、快捷使新媒體閱讀成為受時間、環境等外界因素限制最小的閱讀方式。新媒體閱讀的主體電子圖書與傳統紙質圖書相比,具有體積小、容量大、易于檢索、成本低廉的特點。一臺基本的電子閱讀器所能容納的是海量的圖書文件,電子圖書以數據的形式呈現一本書,而一本傳統的“大部頭”往往只有幾兆甚至幾百千字節(1 024字節)的數據量。同時,電子圖書的價值是騎在各大電子書平臺上(比如百度閱讀、IBook、kindle、QQ閱讀等)所具備的版權價值。
新媒體閱讀為閱讀者所帶來更多的方便,讓人們更加樂于嘗試這一新型閱讀模式,而其低廉的成本更符合互聯網共享的精神。新媒體閱讀為人們提供了隨時隨地、自由選擇、樂于分享的閱讀體驗。
4 新媒體閱讀對閱讀習慣的影響帶來的反思
新媒體閱讀是新技術所帶來的產物,它是大勢所趨。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不斷發展的今天,新媒體閱讀大有取代傳統閱讀之勢。新媒體閱讀對閱讀習慣產生的影響也存在諸多的問題,這是值得人們思考的,而它的優點也是一把雙刃劍。隨處可見的“低頭族”,一方面,使得移動終端成為了人們生活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人們之間的正常交流?!暗皖^族”這一現象為社會各界所詬病。另一方面,在閱讀時,需要投入一定的關注和經歷,而這種不分時間、地點、場合的閱讀模式,往往會引發一系列甚至安全方面的問題。新媒體閱讀也缺乏一定的權威性,例如百度文庫、知道、百科,任何人都可以更改、編輯、上傳文檔,同時,對于作品版權的保護也存在一定的爭議。
新媒體閱讀并不是完美的,對于傳統閱讀而言,新媒體閱讀還有很長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更應該將二者緊密結合,既保留傳統閱讀的美感和權威性,又促進新媒體閱讀的內容和形式的發展,從而實現二者共同的傳播知識、傳承人類文明火種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王飛.從淺閱讀到瞥閱讀——新媒體語境下閱讀方式嬗變及解讀[J].編輯之友,2014(1).
[2]茆意宏.對新媒體閱讀爭議的思考[J].出版發行研究,2013(9).
[3]談蘋,潘小鳳.交流:閱讀魅力的新開拓[J].圖書館論壇,2013(6).
[4]任文香.全民閱讀推廣的知與行——徐雁閱讀文化學新著《閱讀的人文與人文的閱讀》評述[J].高校圖書館工作, 2015(3).
[5]姜洪偉.數字閱讀概念辨析及其類型特征[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9).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