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意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 北京 100061)
優秀羽毛球運動員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康復治療個案
李全意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 北京 100061)
肘關節尺側副韌帶損傷在舉重、標槍、體操、投擲競技項目中相對多見,在高水平羽毛球運動中較少發生。筆者在國家羽毛球隊工作近7年的時間內曾遇到兩例,其中一例發生于2012年備戰奧運會期間。該病例影響正常訓練時間最長、不易治愈,筆者全程負責相關治療,經過系統地康復治療后,該運動員恢復正常訓練,并在奧運會比賽中取得冠軍。
羽毛球運動員 肘關節 內側副韌帶損傷 康復治療
傅xx,男,29歲,羽毛球男子雙打運動員。2012年3月15日訴左肘內側疼痛6d,加重伴殺球動作受限3d。 3月12日訓練時感左肘內側疼痛有所加重,頭頂殺球時疼痛明顯并因此不敢發力而使動作受限。??茩z查:左肘內側軟組織未見明顯腫脹,左肘肱骨內上髁下1 cm處壓痛弱(+),肱尺關節隙壓痛(+)、尺骨半月狀切跡壓痛(++)。左肘被動外翻應力試驗:伸直位(-),屈肘30°弱(+),60°~90°(+),120°弱(+)。握拳抗阻屈腕被動外翻試驗(-)。專家診斷“輕度左肘滑膜炎、輕度左肘尺側副韌帶損傷”并予以關節腔及尺側副韌帶下止點周圍侵潤封閉注射。隨后正常訓練,6周后左肘內側逐漸出現隱痛,至5月中旬訓練時頭頂殺球動作發生疼痛顯現,其他動作未受影響。查:左肘尺骨半月狀切跡壓痛(++),左肘被動外翻試驗70°~100°(++),其他(-)。MRI示:左肘尺側副韌帶下止點處損傷(陳舊性),炎癥表現。
該運動員5月中旬再次出現肘關節內側疼痛,專項動作影響較之前明顯,并述早上起床時、訓練活動前較甚,筆者針對存在情況制定詳細康復治療計劃。
2.1 訓練前準備
(1)手法治療:用少量按摩乳(發熱型)在肘關節內髁及肌肉末端進行點壓、揉按,用拇指按壓痛點不動,患肢作肘、腕旋轉動作。
(2)手握拉力帶練習:屈肘120°前臂旋后位肘關節外翻抗阻靜止7 s—慢速打開至肘伸直0°—前臂旋前位并屈腕尺偏阻位7 s。
(3)訓練技術動作調整:要求隊員減少殺球甩肘動作,可適當改用點殺,但要求整體訓練強度、訓練量、動作重復次數減少,并維持3周。
2.2 訓練后治療
(1)即刻冰敷20 min,約2 h之后肌肉按摩放松,在痛點施以拇指點壓、彈撥手法或按住痛點肘關節被動旋轉刮撥,大約10 min。
(2)理療:無熱量超短波10 min;超聲波10 min(超聲波探頭觸及體表位置:屈肘90°~120°,探頭輕壓痛點及周圍做往復式移動,50%最大強度,1 MHz,輸出1.8~2.4 W/cm2)。
(3)電針:首先針刺青靈、少海、小海、阿是穴(2針),以“疏密波”方式治療10 min;然后再針刺前臂屈肌,以“連續波”方式繼續治療15~20 min。
(4)中藥熏洗:軟堅散結、活血化瘀(海桐皮、紅花、穿山甲、炙川、制草烏等)水煎20 min,熏洗患部隔日1次。后期改用軟堅水加遠紅外烤燈照射30 min,效果顯著。
2.3 康復訓練
(1)肘伸直位,前臂旋后-屈腕旋前腕尺偏,10個/組×2組(見圖1、圖2)。
(2)肘屈90°外翻至伸直位,前臂旋前腕尺偏10~15個/組×2組(見圖3、圖4)。

圖1 前臂選后

圖2 屈腕旋前尺偏

圖3 前臂旋前

圖4 腕尺偏
(3)肘屈120°外翻至伸直位(抗阻力度略大):軌跡同前10~15個/組×2組(見圖5、圖6、圖7)。
(4)肘伸直旋后位~屈曲120°-伸直前臂旋前屈腕尺偏:10個/組×1組。
(5)加強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常規練習。

圖5 屈肘120°

圖6 抗阻

圖7 伸肘
在此期間仍舊保持調量訓練,通過以上康復力量和系統保守治療約5周后,患者陳舊性肘關節尺側副韌帶損傷逐漸好轉,能夠逐漸恢復到常規殺球動作,訓練時雖有輕微疼痛但可以忍受。奧運會出發前7月13日再次請專家會診指出:肘關節尺側副韌帶下止點處能夠觸及痛點,但較之前好轉很多。屈肘100°~120°外翻弱(+),伸直、屈90°位外翻(-)。
4.1 肘關節尺側副韌帶解剖和功能
肘關節尺側副韌帶是維持肘關節穩定的主要結構,是肘關節抗外翻應力的主要結構。尺側副韌帶復合體由前束、后束和橫束組成。前束又可以分為前部和后部。目前,對肘關節尺側副韌帶各部分的生物力學作用缺乏統一認識。 楊運平、王友華等發現,在肘關節屈曲30°和60°時,前束前部是最重要的抵抗外翻應力的結構,屈曲90°和120°時前后部分的作用同等重要。因此,尺側副韌帶是最重要的結構穩定器(54%),旋前圓肌和屈肌肌腱始于內上髁,對于肘關節是最重要的動力穩定器[1]。
4.2 肘關節尺側副韌帶損傷機制分析
在高水平羽毛球運動中,尺側副韌帶最常見的損傷機制是長期受到慢性損傷,趙同慶對30場世界頂級水平比賽錄像分析得出:殺球的使用率31.8%在所有技術中位于第二,得分率為79.8%。例如羽毛球男雙隊員最大殺球速度332 km/h[2]。由此可以看出,高水平羽毛球男子雙打比賽中,殺球得分率較高,且速度快、力量大。
在此基礎上結合羽毛球專項動作分析來看,殺球時肘關節由屈曲、外翻放松位到突然旋前伸直,肘從屈曲120°到90°,接著快速伸肘,在如此短的時間,肘關節遭受了極大的外翻應力,這些應力超過了尺側副韌帶的最大張力強度,結果韌帶漸漸變弱、稀疏, 甚至撕裂。
通過該病例從發生發展到后期變化并逐漸得到控制,使人們認識到運動員出現肘關節內側疼痛時,應該盡早辨別診斷、明確診斷,特別是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和內上髁末端鑒別。
縱觀該運動員進行系統有針對性肘關節康復力量訓練過程,特別是加強患肢前臂屈肌群、旋前圓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的保護性力量后,加強了肘關節動力性穩定結構,由此而減少專項訓練動作對尺側副韌帶的刺激。實施有效的對癥治療對緩解癥狀和促進韌帶修復有著非常積極作用。
損傷后期如果韌帶出現輕度鈣化、粘連、形成周圍無菌性炎癥,手法治療可對痛點進行點壓、揉按、彈撥,與此同時配合患者主動肘、腕屈伸、旋轉運動,效果較好。另外訓練前準備活動主要以動力性力量練習為主,要求動作速度慢抗阻力運動小,訓練后力量練習多采取動靜結合,要求動作速度較快抗阻力運動較大,二者均要求拉力帶隨腕肘運動而移動,施力的方向與腕關節成90°。
輔助治療方面,選擇物理治療、中藥熏洗、針灸、冰敷療法,超聲波具有機械效應、溫熱效應、理化效應,這些功能對促進韌帶修復,加速局部血循環有顯著作用。中藥熏洗,長期使用發現具有軟堅散結,解除局部粘連,緩解疼痛的作用。電針治療具有活血、止痛、放松肌肉功效。冰敷主要應用于訓練后及時應用,可止痛、防止腫脹。
據此肘關節尺側副韌帶損傷后,康復訓練和保守治療應系統化、科學化,并安排專人負責以保證計劃有效實施。力量練習在動作設計、計劃制定方面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應嚴格結合臨床癥狀和項目技術動作特點不斷改良,尺側副韌帶損傷后加強肘關節穩定性尤為重要。其次,務必嚴格控制疼痛動作,避免病情加重或反復。
[1]馬江川,王友華.肘部尺側副韌帶損傷的診斷與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10):778-779.
[2]趙同慶.世界優秀羽毛球男子雙打運動員技戰術特征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0.
G847
A
2095-2813(2016)10(b)-000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