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琳
(400044 重慶大學 重慶)
仲裁協議獨立性原則的個案解析
尹 琳
(400044 重慶大學 重慶)
仲裁協議的獨立性原則引入我國已有數十年的時間,然而時至今日,仍有一些司法實踐者未能真正理解該原則的內涵,未能把握住該原則的時代發展方向,對其理解與適用存在某些偏差甚至誤用,本文試圖通過對一則典型案例的評析來糾正這一司法怪相。
仲裁協議;獨立性原則;司法實踐
在北京市某新技術有限公司A訴龔某某等合同糾紛一案中,龔某某、劉某某作為德國某公司B(以下簡稱B公司)的代理人與北京市某新技術有限公司A(以下簡稱A公司)簽訂了一份《傭金協議》,該協議第8條約定了仲裁條款,約定:因本協議產生的任何爭議或分歧,應由締約雙方通過友好協商解決。一旦和解失敗,締約雙方應以書面形式通知對方。如果調解失敗,應當由國際商會仲裁院從巴黎指派三名仲裁人按照調解及仲裁法規解決爭議。后,B公司以“龔某某、劉某某沒有代理權”為由拒絕向A公司支付該筆傭金。A公司由此依據《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的規定①將龔、劉二人訴至法院,請求二人連帶向A公司支付傭金。龔某某在一審首次開庭前向法院提出管轄權異議,認為涉案的《傭金協議》第8條約定了仲裁條款,故本案應由仲裁條款約定的國際商會仲裁院管轄。A公司抗辯稱在《傭金協議》及附件1的落款處,B公司一方未加蓋公章,僅有龔某某、劉某某的個人簽章,其二人未得到B公司的認可,屬無權代理,故《傭金協議》未成立,協議中約定的仲裁條款不適用于本案。一審法院認為龔、劉二人是否取得B公司的代理權屬于實體裁判的查明事項,依據仲裁協議的獨立性裁定駁回了A公司的起訴。
A公司不服一審法院裁定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上訴理由為:……未成立合同中的仲裁條款不具有相對獨立性;A公司一審訴訟請求的法律依據是要求龔、劉二人承擔因“無效代理民事行為”所導致的“侵權責任”,與《傭金協議》無關,因此,即使《傭金協議》中的仲裁條款具有相對獨立性,也不適用于本案爭議的解決,而A公司與龔、劉二人從未就本案爭議的解決達成過仲裁協議,故人民法院對本案具有管轄權。
二審法院支持了A公司的訴訟請求,其判決理由是:《傭金協議》列明的合同當事人是B公司與A公司,因此,《仲裁協議》第8條仲裁條款約束的是B公司與A公司之間基于《傭金協議》產生的糾紛。而本案糾紛是A公司以龔、劉的行為屬于無權代理提起的侵權責任糾紛,因此,本案糾紛爭議的事項與B公司與A公司之間基于《傭金協議》所產生的爭議或分歧不屬于同一事項,《傭金協議》第8條仲裁條款對本案糾紛沒有約束力。
本案中的核心爭議焦點為仲裁協議是否仍然適用于因合同引發的侵權糾紛。
筆者認為,北京市某新技術有限公司A與龔某某等合同糾紛一案中一審法院的判決值得肯定,二審法院的判決值得商榷,理由有如下幾點:
首先,《傭金協議》由A公司與龔、劉二人簽署,且落款處亦有龔、劉二人的簽章,《傭金協議》中的仲裁協議是A公司與龔、劉二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且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龔、劉二人是否是德國西門子的代理人以及二人是否屬于無權代理屬于實體裁判應該查明的事項,在判斷該案應當由法院管轄還是仲裁院管轄的時候無需考慮無權代理這一因素。二審法院認為《傭金協議》列明的合同當事人是B公司與A公司,因此,《仲裁協議》第8條仲裁條款約束的是B公司與A公司之間基于《傭金協議》產生的糾紛。該說理理由實在不能讓人信服,一方面,《傭金協議》列明的合同當事人和落款處的合同當事人并不一致,說明該協議存在瑕疵;另一方面,B公司明確表明其未授權給龔、劉二人與A公司簽訂該份協議,對該份協議不予追認,故該份協議對B公司并無約束力,二審法院卻片面地根據合同列明的當事人為A公司和B公司而認為《仲裁協議》第8條仲裁條款只能適用于B公司與A公司之間基于《傭金協議》產生的糾紛,這在邏輯上存在極大的問題,實際上是對仲裁協議獨立性原則的根本否定。
其次,本案中《傭金協議》第8條明確約定“因本協議產生的任何爭議或分歧”適用仲裁方式解決。在該案中,如果沒有簽署這份《仲裁協議》,A公司與龔、劉二人就不會產生糾紛,即,A公司與龔、劉二人之間的爭議系由該協議產生,故按照《傭金協議》第8條之約定,A公司與龔、劉二人之間的侵權糾紛依然應當使用仲裁方式加以解決。二審法院認為而本案糾紛是A公司以龔、劉的行為屬于無權代理提起的侵權責任糾紛,認為本案糾紛爭議的事項與B公司與A公司之間基于《傭金協議》所產生的爭議或分歧不屬于同一事項,從而認為《傭金協議》第8條仲裁條款對本案糾紛沒有約束力。二審法院在判決中并未援引《傭金協議》中的仲裁協議,無視了合同當事人之間關于仲裁的真實意思表示,人為地割裂了侵權糾紛與合同糾紛之間的聯系,其判決結果不能讓人信服。
最后,最高人民法院也通過代表性案例對“因合同引起的侵權糾紛是否仍然適用原合同中的仲裁條款”的問題作了明確回應,本案中一審法院的裁判與最高院的裁判主旨相符,說理透徹、適用原則正確,亦符合仲裁協議獨立性原則的未來發展方向,故筆者力挺一審判決結果。
注釋:
①《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規定:“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1]趙秀文.論仲裁規則的性質及其與仲裁法之間的關系[J].河北法學,2008(6):43-45.
[2]孫磊.論仲裁條款的獨立性[J].勞動保障世界,2011(12):83-85.
[3]張建.國際商事仲裁協議獨立性原則的理論溯源與實踐演進[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38.
尹琳(1992~),女,漢族,江蘇泰州市人,法學碩士,單位:重慶大學法學民商法專業,研究方向:民商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