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芷霈
(110006 遼寧大學法學院 遼寧 沈陽)
論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及替代措施
金芷霈
(110006 遼寧大學法學院 遼寧 沈陽)
我國《公司法》中規定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為公司陷入僵局、股東無法行使權利的情形提供了解決途徑,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小股東的權益。但是,現有規定極其模糊,不能滿足復雜的司法實踐情況,所以,我國建立有效的司法解散替代措施體系是極其必要的。借鑒國外的司法實踐,我國可以用設立股份強制回購、確定臨時董事、判決公司分立等措施替代判決公司解散,從而避免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不健全、實施成本過高等缺陷。
公司法;司法解散;替代措施
現行《公司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以下簡稱“《公司法解釋二》”)已經規定了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但該制度立法模糊、司法適用混亂,其制度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內在缺陷。所以,在學界完善司法解散制度的同時,我們可以另辟蹊徑,尋求司法解散的替代措施,從而以更多更好的司法手段解決糾紛。
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認定構成司法解散、判令公司解散,要符合兩個構成要件,即實質要件及形式要件。實質要件是指《公司法》第182條規定的:“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形式要件是指《公司法解釋二》第一條規定的三種情況,這三種情況都是公司經營管理困難,陷入僵局的典型表現形態。
上述規定看似嚴謹,但在司法實踐中呈現出諸多問題,甚至造成了同案不同判的情況。首先,就實質要件來說,如何理解“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是經營困難還是管理困難,由此產生了“經營困難說”、“管理困難說”、“并存說”。如何理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有觀點認為,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僅指股東的實際經濟利益受到損害;還有觀點認為,還包括預期利益、股東公益權等非直接經濟利益。其次,判令公司解散,是否要滿足實質要件及形式要件,如僅滿足形式要件不滿足實質要件的情況,是否可以判令公司解散,同樣是學界爭論的焦點。
學界對司法解散制度的爭論、法官對個案認定不一,造成了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立法不嚴謹、司法混亂的尷尬局面。對于司法解散制度的各方觀點及理由,在此不再贅述,下面將圍繞為何需要替代措施及如何構建替代措施進行深入探討。
除上述我國立法、司法存在的問題外,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本身存在其內在缺陷,具體說明如下:
第一,公司司法解散的成本過高。對于多數陷入僵局的公司而言,雖然其內部決策或管理失靈,但其生產經營的利潤往往能夠維持生存,甚至能夠盈利給股東分紅,并沒有到需要破產解散的地步。僅因陷入僵局即解散公司,公司設立的成本會被浪費,公司創立和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各種物質、非物質的財富,都將付之東流。而公司員工也將面臨失業。對于對部分不愿公司解散的股東而言,減少了投資收益的機會。對于債權人而言,公司因破產清算將對大大貶值,債權人將面臨不能實現債權的風險。
第二,有時會有失公允。若股東具有無限制的請求公司解散的權利, 那些故意搞破壞的股東將很可能有可乘之機,其后果是,公司的存廢將極其隨意和不穩定。同時,這種強制解散有可能會不公正的有有利于一派股東而損害另一派股東的利益。
其實,根據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判決公司解散,還應滿足一消極要件,即《公司法》第182條規定的“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這一規定說明,只有股東窮盡其他救濟手段,仍不能解決公司僵局局面、停止損害股東利益的時候,才可以判令公司解散。所以,在公司司法解散訴訟中,如有其他司法手段可以解決公司僵局時,應優先適用其他措施,應遵循“非解散措施優先”的原則,而謹慎適用強制公司解散制度。
借鑒國外經驗,我國司法實踐可以建立以下替代措施:
1.股份強制回購
在公司司法解散訴訟中,法院可以參照《公司法》中關于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的規定,強制公司或其他股東購買請求解散公司的股東的股權,使其退出公司,以達到化解公司矛盾、打破僵局狀態的目的。
2.任命臨時董事
在公司經營管理僵局時,尤其是在董事長期沖突時,法院可以任命一名臨時董事,打破董事會決議時雙方的僵局狀態。臨時董事應在董事會中處于中立地位,他也是董事會的成員,同樣行使董事職權。但臨時董事還應促進僵持雙方在董事會中的交流,尋找辦法解決公司僵持局面,直至僵局狀態解除。
3.判決公司分立
利用公司分立制度,可以使僵持各方分開經營,有效解決經營管理失靈的問題,同時能夠保有公司生產創造的生機活力。在公司僵局時,公司可能不能達成分立決議,此時,法院可以判決強制公司分立。法院判決強制公司分立,爭議各方應履行公司分立程序,保護債權人權利,法院還應對公司分立后的資產轉移等事項作出裁決,以徹底解決各方矛盾。
在公司司法解散案件中,應具體分析公司僵局的類型、各公司的不同情況、解散請求是否合理、其他股東是否愿意保持公司經營、利用上述替代措施各方能否接受、強制解散的必要性等等,法院應綜合考量,以適度干預、非解散措施優先為原則,利用適當的方式,努力保持公司人格使其能夠繼續創造價值的同時,將糾紛化解。
[1]彭小娜,袁輝根.《公司司法解散之認定標準分析》.法律適用,2010(2).
[2]龔鵬程.《論公司司法解散—對修訂后公司法相關內容的思考》.法學研究,2006(5).
[3]劉宗根,蔡江英.《對公司司法解散清算制度的法律思考》.法律適用,2007(2).
金芷霈(1992~ ),女,漢族,遼寧沈陽人,現為遼寧大學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