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磊
(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文化生態學視域下的山東地域性民間音樂教學改革研究*
徐紅磊
(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20世紀50年代,美國文化人類學家J·H·斯圖爾德提出文化生態學的概念,他將生態學的研究方法運用于文化學領域,用以研究文化的存在和發展的資源、環境、狀態以及規律。并指出它主要是從人類生存的整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的產生、發展和變異規律。就是將文化和與之相關的自然地域、經濟、社會組織等“環境條件”看作一個整體,視為一個共生且互動的“生態”樣系統;在此框架下,來進一步研究“文化”這個“生態項”同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及社會組織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問題。
文化生態學;山東民間音樂;民間音樂教育;音樂生態學
在同屬于廣義音樂學科的舞蹈研究領域,早在90年代就誕生了一門分枝型的“文化生態學”,即資華筠教授提出的“舞蹈生態學”。這門學科是將舞蹈作為一個“生態項”,將舞蹈視為一種“文化”,運用“特征提取,因子分解”的思路,來具體地研究舞蹈與自然、經濟及社會組織環境(包括宗法制度、倫理觀念、宗教、交通、政治體制等)之間的關系問題,從而有效地闡釋舞蹈動作的文化內涵問題。
然而反觀以聲樂、器樂為主體的音樂研究領域,卻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與之類似的“音樂生態學”研究思路體系。目前,學界對于我國民間音樂進行研究的文獻可謂卷帙浩繁。然而從“文化生態”角度來研究民間音樂的文獻卻尚不多見,主要有2012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陶雨芳的博士學位論文《六盤山花兒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究》、2013年內蒙古大學白曄的碩士學位論文《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文化生態研究》、2011年廣西民族大學陳海霞的碩士學位論文《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的人文生態研究》、好必斯的《建構良好草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之斷想——西部大開發與草原音樂文化的保》(發表于《人民音樂》2003年第6期)等。大多數文獻是從音階、調式、節奏、旋律、裝飾音、潤腔以及方言對曲調的影響、腔與詞的關系等技術性的角度來著手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各地民間音樂的風格、特色及其演唱(奏)方法;在這些文獻中,對民間音樂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者卻相對較少;且此類研究民間音樂文化的“少數派”文獻,也往往僅局限于靜態、孤立地描述民間音樂中所反映的文化現象和地域性的審美文化心理特征,故而容易導致其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宏觀視野。
山東地區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比如各種各樣的號子、小調、花鼓調、秧歌、大套曲、風俗歌曲、新民歌、兒歌、琴曲……這些民間音樂分散廣布于齊魯大地上,宛若群星薈萃,彬彬之盛,莫可指數。其中,以“魯南五大調”為代表的一些經典的民間音樂形態還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列。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在音樂商業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視聽娛樂浪潮沖擊下,在傳統生活方式和民俗習慣日漸式微的背景下,這些寶貴的民間音樂形態基本上都面臨著“傳承無力,后繼乏人”的困境;在不遠的將來,許多山東地方音樂將有徹底淡出公眾視野的危險。故而,搶救、保護與傳承這些民間音樂實為音樂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然而,要保護與傳承山東地方民間音樂,不能僅僅寄希望于音樂工作者被動的搶救、搜集與整理、錄音等工作;而更應著眼于讓山東地方音樂走進課堂,通過音樂教育的方式來獲得相對來說“活態”些的傳承;而且,在此類教育和傳承過程中,難免要涉及“創新”的問題,即在保持原有風格、特點和精髓的前提下,通過創新使民間音樂適應于現代社會公眾對音樂產品的需求和品味。
筆者認為,這就需要從“文化生態”的角度,通過考察山東民歌與地域性的自然、經濟及社會組織環境(包括宗法制度、倫理觀念、宗教、交通、政治體制等)之間的關系,對山東民歌的基本文化屬性做出定位,從而解決我們在區域性民間音樂教學中“以哪些方面為切入點”、“重點傳承什么”以及“圍繞什么來創新”、“如何在創新中傳承”等等一系列的現實問題。因此,本文將從歷史上“文化生態”對于山東民間音樂的形成和制約機制入手,來探尋山東民間音樂的本質文化屬性和發展規律,鑒往知來,從而更好地解析山東民間音樂在當代“文化生態”變遷中的教學、傳承與發展問題。在“文化生態學”的研究思路中,民間音樂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首先就被置于一個宏觀的大視野之中,能夠形成一個“提綱挈領”式的研究架構。
山東民間音樂與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人文以及社會組織環境的關系:(1)在山東民間音樂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方面,可將山東地區劃分為東部濱海區、中北部山地平原區以及西南部運河沿岸區等幾個區片,來探究自然環境對地域性各地民間音樂風格的影響,靠對其表現出的或優美、或粗獷、或細膩的多種不同風格的影響機制問題;(2)在山東民間音樂與經濟環境的關系方面,主要是山東民間音樂與生產方式和交通條件的關系問題。比如各種號子的起源、唱詞及旋律特點與沿海捕撈、運河航運等生產作業方式的關系問題;以大運河為代表的傳統水系交通網對于山東民間音樂同相鄰地區音樂交流活動的促進與影響、這種交流活動所帶來的民間音樂表現形式和表現風格的融會與嬗變。(3)在山東民間音樂與社會組織環境的關系方面,則以儒家倫理觀念、禮樂制度、山東地區傳統的鄉學教化體制、傳統鄉間娛樂活動組織形式、傳統文化觀念對于山東民間音樂表現內容與表現形式的影響為主;(4)在山東民間音樂與其他社會人文條件的關系方面,可以將各地方言的特點同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可以通過已有的各地方言志中總結的方言特點與各地民間音樂特點相結合,考察各地民間音樂曲調的深層次來源。(5)研究內容的基本觀點簡述:由于便利的交通條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山東地區自古以來是連接南北的商旅輻輳之地。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在造就山東不同地區民間音樂各自旋律特點和表現風格的同時,也對民間音樂的表現內容與表現方式產生諸多的影響。山東傳統民間音樂如魯南五大調、蒲松齡俚曲等以演唱乃至說唱的方式來表現南北故事、歷史傳說,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必然產物。
然而,在南北音樂文化的交融過程中,基于山東地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影響,山東民間音樂的創造者和欣賞者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那些歌辭格調高雅、文化底蘊深厚的本土或外來音樂文化形態,作為自娛自樂的音樂資源。如魯南五大調、蒲松齡俚曲不僅多用古代牌子曲,而且唱腔旋律古雅,內容多懲惡勸善,且善于運用比興手法間接傳情、重視音樂自身的中和之美;甚至是民間的打夯號子都不忘勸善說教。山東民間音樂在自發、自娛的傳承活動中也形成了關于音樂內容約定俗成的規約——“魯南五大調”的老一代傳承人認為城市俚俗小調不利于教化,故而恥于傳唱,則高度地表明了傳承群體在文化抉擇與文化傳承方面的自覺性。可以說,無論是對南北各種音樂類型的精心選擇,還是對于對民間音樂教化功能及相應表現形式的高度重視,無不反映出山東民間音樂的創造者和欣賞者們對于文化的價值取向,即以儒家倫理觀念、社會理想為基礎的“樂而不淫、中和敦厚”的音樂文化價值觀念。雖然山東各地民間音樂風格有較大的差異性,但總體來說,從表現內容、表現形式到旋律特征、風情色彩,處處可見儒家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按照學界慣例,對于中國民間音樂的研究,通常以省份作為劃分依據,如四川民間音樂、山東民間音樂、江蘇民間音樂等。然而在實際的研究調查中,筆者發現省份的劃分更多的是一個政治行為,而在經濟、社會文化、自然地理等方面,即使同一省份,也存在諸多不同。因而筆者認為,在研究某一地區民間音樂的時候,應該按照以下三步順序進行:調查收集民間音樂樣本、運用音樂理論工具對其風格特點進行提煉、結合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因素用文化生態學的理論進行解釋。
在考察了山東民間音樂風格形成的因素等問題之后,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山東民間音樂在各級學校音樂教育中如何更好的傳承的問題。(1)山東民間音樂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傳承問題。無疑,民間音樂想要更好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人”這個最基本的要素,而這一要素的關鍵在于讓兒童從小接觸這些音樂,所以山東民間音樂應進入本地中小學的課堂,要讓孩子們學會唱家鄉的歌。筆者在對當地的小學進行調研后發現,孩子們對于音樂課本中的民歌民間音樂抱有深厚的興趣,這是源于一種對于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的不自覺的認同感。但是,由于我們的音樂課本多采用全國統一版本,要照顧到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文化,所以用于本地民間音樂的篇幅不多。以至于錯過了一個人音樂審美的最佳培養階段。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將本地民間音樂更多的引入到中小學音樂課堂中。而在引入的過程中,關鍵在于切入點的選擇問題,我們過去的民間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在于浮躁不實,根據上文所述的研究,將民間音樂和學生所處的環境和文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可以更好的實現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問題。(2)山東民間音樂在高等教育中的傳承問題。關于高等院校的音樂公共課教學,我們認為可以參考上述的方法,但對于大部多學生已經是成年人的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來說,切入點應該更多的放在以弘揚本民族本地區文化方向,調動高校學生的地區和民族認同感,以達到更好的弘揚民間音樂的效果;關于音樂專業教學,則需向學生細致地講解山東民歌的文化特征、解析民間音樂背后的區域性民俗文化心理、審美文化心理和文化價值取向;同時通過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輔之以適當的采風活動,來幫助學生理解山東民間音樂的文化內涵,以便在藝術實踐中更好地把握其唱(奏)方法,展現其神髓、特點。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分清楚其中哪些是需要傳承不變的,哪些是可以加以變革創新的,從而更好地推動山東民間音樂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3)以山東民間音樂的文化價值取向為切入點和立足點,以當代城鄉精神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為指導,來探索如何通過研究型和創作型教學方式,將山東民間音樂加以適度的包裝(不限于音樂本身,同時可包括視覺化的包裝),對民間音樂的旋律、節奏、表演和伴奏形式等加以揚長避短的變革與發展,從而使一些優秀的民間音樂如魯南五大調等走上舞臺、贏得受眾認可的問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要解決當前民間音樂傳承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從研究和教學運用兩方面著手。“研究”即文中所述對民間音樂的文化生態學研究,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諸多因素著手研究。“教學運用”即在研究結論的基礎上,解決傳統的民間音樂教學中存在的浮躁、空洞的問題,使在商業音樂沖擊下逐漸消失、脫離民眾生活的民間音樂重新擁有堅實的自然、社會文化基礎。從而實現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立項課題研究成果(1607135)
徐紅磊(1979-),山東諸城人,曲阜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理論與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