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菊
(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山西 太原 030619)
淺談對歌唱藝術的認知與理解
王素菊
(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山西 太原 030619)
歌唱藝術是一個知識結構廣泛博深的體系,在實際應用中,要領頗多,技術要求也非常細致,但只要抓住歌唱藝術演唱的主要方面,并擁有建立科學歌唱藝術思想以及技術應用等,對于快速掌握歌唱藝術實現歌唱藝術的價值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歌唱;藝術;認知;理解
中國最早的民歌是對大禹治水時其妻的寫意——“候人兮猗”,古人的一句感嘆被有關資料定為中國最早的民歌起源。[1]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出現了以歌唱為生的民間藝人以及教師,這表明著中國古代歌唱藝術在來源和歌唱技法上,已形成中國傳統歌唱模式。隨著我國歌唱藝術不斷發揚光大,推陳出新,直至現今,我國的歌唱技術實施和掌握上有了科學系統的體系,把原來認為的歌唱藝術抽象化,使精神與物質巧妙融合為可捉摸的技巧。使歌唱學習在掌握速度上更加快速和直接,對當今歌唱藝術理解與認識也更加準確,下面就有關問題重點談以下三點:
歌唱呼吸是歌唱藝術表現的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在歌唱界早就有“誰懂得呼吸、誰就會歌唱”的言論,歌唱的呼與吸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對于歌唱者來講,把藝術作品唱好就是其學習歌唱藝術的目標,那么如何使的歌唱藝術表現專業化,成為了前赴后繼、一代又一代學習歌唱的藝術追求,歌唱者以及研究者們盡其探究。歌唱呼吸應用和治理是重要的,必須要有歌唱呼吸的整體統籌觀念,這是一個科學的細微而又大膽的實踐工作,有時甚至一絲一毫都不能差錯,否則歌唱者就達不到藝術表現的目的,同時從自身的生理結構來講違背了有關歌唱生理規律,在實際操作中得不應心,不知從何開口,進而,也就難于進行藝術表現。[2]
歌唱呼吸的著力點在藝術表現中是十分重要的,吸和呼的著力點是歌唱的主要矛盾,比如:鼻腔管、咽喉上下必須保持呼吸的聯系,使得呼吸管道上下貫通,這是一個呼吸應用的層面,此外橫膈膜是胸腹式呼吸的著力點,只有這些還不夠達到歌唱呼吸的使用,那么還有一個呼吸點就是站立的呼吸著力點,只要做到這三個方面的合作,那么歌唱呼吸就會隨心所用,藝術表現的感染和藝術渲染就會更加鮮明和準確。
歌唱呼吸是一個科學應用的過程,體驗是呼吸作用的主要感受,在藝術表現中能夠建立呼吸的平衡力,無顧此失彼的歌唱呼吸現象,能夠達到歌唱藝術的基本需求,那么歌唱呼吸應用的科學體系就表明已經基本建立和掌握,而這個結果的所得,并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是要在實踐中不同的嘗試和調節才能獲得,需要在實踐中感受不同的輕重,并在感受輕重關系中得到應有的改善與平衡。
歌唱呼吸的科學性離不開腦力的智慧,這一指揮系統要求歌唱者按照歌唱準則做嚴格的體內感受。做出合理正確的判斷并加以相應的調節。所以,歌唱呼吸的過程是實踐認知調整,再實踐再認知再調整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地提升。最終達到歌唱呼吸科學系統,實現歌唱的意義。
歌唱生理學、物理學、心理學是學習掌握應用歌唱藝術最重要系統化的知識結構。歌唱藝術是有人體樂器進行藝術表現的,因此這件樂器非同與人造機械的樂器,其材料是有血有肉有骨有氣等制成的,這顯然是與人體生理學甚至解剖學必然的關聯,所以,歌唱者應該對歌唱生理學知識有較全面的了解,這是作為專業歌者區別于非專業歌者的最好界定,建立生理學(包括解剖學)知識結構是學習專業時應該具備的必要知識,這有利于歌唱者正確實施歌唱機能的科學合作協調的相互應用關系。
在生理歌唱學上有一個關鍵的器官就是發聲器,這也是平時從事歌唱藝術者們經常提到的“條件”。人體發聲器是有以聲帶為主要發聲器官組成的機體所構成,發聲器只有一個,一旦損壞則無替換件,因此,保護發聲器官是歌唱生理學十分重視和講究的科學問題。比如:聲音是有氣流通過發聲器時產生的音響,而音色變換和融合以及音的高低與氣流的通過與阻力有著科學的關系,這個過程就是歌唱生理科學應用的過程,也是關系到歌唱藝術表現以及歌唱藝術生涯持久性的重要問題。氣息對聲帶的作用必須科學,沖力過大過小都達不到目的要求。氣息的給與是科學的,是保護發聲器為前提的歌唱科學操作過程,發聲器管理不當,嚴重者會導致聲帶病變,就如真假聲問題,應用得當,既涉及到色彩的變換又是抑制生理病變是遵循生理歌唱發聲規律的自然科學,歌唱中產生的真假音是檢驗發聲器是否科學使用的一個重要問題,假與真分界線特別明顯都會給發聲機能帶來一定的危害。那么所有這些要在歌唱者體驗中建立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歌唱者體驗過程中的正確發聲認知與判斷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具有調整、修飾等調空。這只是一個例舉,所謂生理知識結構體系,就是把一切與發聲機能有關的整體樂器做合理科學的并符合生理知識結構的大調動與融合,表達一首作品應符合人體生理規律,歌唱要有整體的內部操作、內部運轉,生理機構內部銜接緊密,能夠表達不同大小作品的藝術特點,符合歌唱作品的音樂風格特點等等。
在歌唱生理知識結構上是多元化的,其中不可忽略歌唱生理物理學,歌唱物理學也是歌者應該學習和認知的一門知識。比如發聲源、聲音傳送、物體的振動規律性,振幅大小、振動頻率等相關知識,包括速度、高低、快慢、強弱等。歌唱發聲藝術是科學的,因此,對于歌者而言,應該首先有對相關知識的認知,而非盲目歌唱意識。深刻體驗發聲振動頻率關系是否均勻合理,振動頻率是否符合不同的音區振動規則等等,都關系到歌唱者科學實施歌唱物理性能的專業問題。此外,在歌唱藝術中特別強調聽覺,聽覺也屬于歌唱藝術中的一個主要方面,開啟以及打開聽覺系統,要求聽覺系統必須發達,作為專業歌者應該懂得內聽覺打開并努力參與到歌唱中的道理。
視覺在歌唱藝術中有所應用,常提到的就是歌唱內視覺,這是關乎到歌唱樂器的層次,開啟歌唱有關機能并調動有關歌唱樂器的主要內在運作模式的操作規程,這方面即屬于生理學知識范疇,又屬于心理層面的內心活動,表明了心理與生理這兩大學科是相互融合與作用的緊密相互關系。
中國歌唱藝術有著非常突出明顯的民族特點,中國歌唱藝術的發展歷史過程是在繼承與借鑒的基礎上進行的,無論怎樣借鑒,都不應拋棄中國傳統歌唱藝術這個標志性的傳承,用遠承載著中國民族歌唱之藝術核心。充分發揚我國民族歌唱藝術之特征,為中國歌唱藝術歷史做出應有的貢獻。中國的歌唱藝術屬于中國藝術,無論美聲或是民族風格一定是站在中國藝術這個基石才能更加穩健,離開了中國藝術這個基石,那么必將失去中國歌唱藝術的寶貴價值和實際意義。中國歌唱藝術在歷史發展中留下了寶貴的經典理論,比如中國歌唱離不開“字正腔圓”的科學指導理論依據,以標準普通話為歌唱準則,在字音表達上,特點十分鮮明,“字正腔圓”就是對中國歌唱藝術的要求和準則,歌唱者如果偏離了這個原則,那么,也就失去了歌唱的目的和意義,這其中不但失去了字意表達不明,同時失去了中國民族特有的音響效果。而在呼吸應用上中國歌唱藝術更是強調技術的全面與科學——“巧激起”“巧敲擊”“巧彈起”“聲貫于頂、氣沉于底”等的科學論斷,在歌唱中又特別講究“聲情并茂”的歌唱理論學說,“四兩撥千斤”也是我國歌唱藝術常常談起的一個非常巧妙而又科學的論斷,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習歌唱藝術的人,做了非常科學的指引路徑,只是歌唱者少走彎路,歌唱是以巧妙而展開的,絕非是蠻力可取的藝術之路。從以上中國歌唱藝術的技術理論和藝術觀點可以看出,中國歌唱藝術理論是中國歌唱歷史的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學會弄懂中國歌唱理論方法,是正確走向中國歌唱藝術道路的科學理論依據,并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巧妙地借鑒外來歌唱藝術技術,突出發展和展現我國歌唱藝術科學,這是實現中國歌唱藝術的宏偉目標和意義。
歌唱知識結構是個龐大而又廣泛、博深的體系,其知識領域包括歌唱哲學、生理學、解剖學、物理聲學以及歌唱心理學等,在這眾多龐雜的體系中,只要抓住歌唱藝術演唱的主要矛盾方面,以提綱攜領的方式解決歌唱藝術的次要矛盾,對于快速掌握歌唱藝術實現歌唱藝術的價值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謝雁天.淺談中國傳統民歌的概念,起源與傳承.東方教育,2015.
[2] 徐潔.歌唱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訓練.北方音樂,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