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子
(南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莫扎特《C小調鋼琴協奏曲》的藝術性解讀與闡釋
張李子
(南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C小調鋼琴協奏曲》(KV491)是莫扎特創作于1786年的3部鋼琴協奏曲(KV488/491/503)之一,同年4月7日在維也納音樂會上首演,它也是莫扎特創作晚期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的特色就在于它通篇都彌漫著一種悲婉暗淡的情緒氣氛,這種氛圍甚至貫穿持續于每一個音符律動之中,有些頑固的附著于主題之上。
C小調鋼琴協奏曲;莫扎特;創作背景;創作特點
《C小調鋼琴協奏曲》雖然整體基調悲哀暗淡,但是充滿英雄主義氣勢和戲劇化對比效果。它的情感爆發激昂,體現了莫扎特在后期創作進程中成熟的藝術魅力和音樂風格。
《C小調鋼琴協奏曲》創作于18世紀依然處于舊制度時期的維也納社會,當時社會政治的最大特征就是宮廷貴族特權被高度維護,尤其是在音樂領域,社會中根本沒有形成適合于音樂產業自由發展的市場化經濟環境,還依然依靠宮廷貴族的財物資助來得以維持。而莫扎特作為這個時期的音樂家,他的理想也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價值得以實現,希望得到社會權貴的認可和更多的功名利祿。所以在維也納舊制度時期的莫扎特作品能夠讓后人感受到他高漲的創作熱情。在1782年到1785年4年間,莫扎特連續創作了歌劇《后宮誘逃》和《費加羅婚禮》,這兩部作品也被視為是莫扎特鋼琴協奏曲創作眾多作品中的典范。這兩部作品也深度迎合了當時維也納人的欣賞品味,強調愉悅性與喜劇性,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十分匹配,它們奠定了莫扎特主動融于維也納舊制度社會大環境的創作基調和他的音樂界地位。
不過隨著莫扎特音樂創作之路的向前延續,這位高度敏感且十分信賴自身靈感的藝術家開始再次跟隨內心追求進行創作,他的個性化創作風格在他的第一部《D小調鋼琴協奏曲》(KV466)中凸顯出來。這部作品通篇顯露出一種惴惴不安的灰暗情緒,但卻在最終樂章中體現出了他前期作品中少有的火一般的熱情,形成巨大反差。這與他此前為維也納宮廷所創作的那些崇尚愉悅、輕盈、喜劇色彩風格的作品相去甚遠,甚至說完全是背道而馳。接下來,莫扎特在1786年的維也納“四旬節”上就創作完成了這部極具個性化和戲劇化沖突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并在維也納的布魯克納劇院首演。
《C小調鋼琴協奏曲》被稱為是莫扎特的“雙璧之作”,它創作于維也納古典音樂最輝煌的時期,同時也是莫扎特音樂創作的巔峰時期。此時的莫扎特在創作曲目時完全隨心所欲,體現的完全是自我真實的個性和風格。所以后人能夠在他的這首《C小調鋼琴協奏曲》中看到莫扎特那種不受社會束縛、任意激情爆發和轉換情感的音樂風格,這在之前的莫扎特作品中是少有出現的,所以這部作品也被視為是他的經典之作。
(一)曲式結構
莫扎特的這部《C小調鋼琴協奏曲》集合了托雷利的“快-慢-快”協奏曲三樂章結構基礎,也綜合了巴赫協奏曲的創作雙呈示部原則,這才造就了莫扎特自身的近代協奏曲創作結構原則。所以人們能夠在這部作品的第一樂章就看到雙呈示部奏鳴曲式,其中第一呈示部交由樂隊演奏,其間的兩大對比主題雖然對立但均建立在主調上。而第二呈示部則交由獨奏樂器和樂隊協同演奏,這兩個主題屬于主屬層面的曲式結構對比,期間甚至還出現了新的音樂主題。
再看第二樂章,它包括了柔板、行板和慢板3部曲式,節奏略顯舒緩,表達了一種悲婉哀怨的思想感情。而第三樂章則輕快多變,有許多炫技章節,特別是以奏鳴曲式與回旋曲式居多,表現出了莫扎特瀟灑飄逸的創作風格。最終樂章則是典型的華彩樂段,這里就體現了《C小調鋼琴協奏曲》的英雄主義氣勢和戲劇化效果,反差強烈但卻并不生硬,屬于整部作品的情感高潮爆發段,給人以強烈的沖擊震撼。
總體來看,這部作品真正是莫扎特的走心之作,因為莫扎特別出心裁的運用了非傳統創作手法,并將其大膽應用于傳統曲式當中,打破了18世紀古典音樂曲式的基本創作結構和風格走勢。尤其是在第一樂章中大量運用奏鳴曲式來強調那種既對峙又融合的戲劇效果,在兩大呈示部中連續呈現5個音樂主題,這讓呈示部有所延長的同時也緊湊化了發展部,是莫扎特27部鋼琴協奏曲中最短的發展部。但雖然篇幅較短卻出現了多次轉調,這就凸顯了莫扎特希望表達的那種矛盾沖突,是一種情感的相撞和抵觸,令人過耳不忘。
(二)主題旋律
《C小調鋼琴協奏曲》在主題旋律方面十分有特點,它以分解和弦與音階作為主體,其間配合了大量的琶音式跑動音型所構成的主題旋律線。所以我們能夠在整部作品中都看到跳進音程與附點節奏型,它也是貫穿整部作品、統一作品格調與核心動機的關鍵。當然,這里也有長樂句,它的思考線條更長且變化更豐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樂章的主題中,會發現莫扎特明顯借鑒了巴赫在《f小調協奏曲》中所運用過的主題跳進動機,但莫扎特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出了配器與和聲上的改變,避免了重復節奏的出現。而在第三樂章的8個變奏中,莫扎特更是凸顯了作品性格、調式與節奏的變化,這些都是他不同于巴赫傳統曲式主題旋律創作的地方,也顯現了莫扎特音樂風格的個性之處。
(三)和聲調式調性
和聲調式與調性體現了這部作品的悲婉憂郁情緒,它也是推動整部作品向前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這里有場景、氣氛與情緒的變換,它們都完全體現在和聲調式與調性之中。舉例來說,在第一樂章的330~337小節,莫扎特就運用到了導七和弦自然的向遠關系來進行轉調,表達出一種試圖沖破陰霾,渴望豁然開朗的內心感受。此時的音樂表現也更加張弛有度,能夠給聽眾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另外在前3個樂章的尾聲采用了終止式的表達方式,它基本構建于傳統和聲功能續進基礎上,但考慮到這部作品并非以屬主樂隊強奏方式結尾,所以莫扎特將鋼琴聲部置于每個樂章的尾聲之中,以弱奏形式結束。整體看來,作品的前3個樂章會給人一種自然的連貫性、整體性效果,樂章之間的過渡也非常討巧。
(四)樂器配器
《C小調鋼琴協奏曲》是莫扎特所有鋼琴協奏曲中樂隊編制最龐大的一部,所以它所營造出的恢弘氣勢音響效果也在意想之中。在這部作品中,人們可以看到戲劇性的對話原則,特別是鋼琴高聲部與低聲部之間的對話表達出了情緒的跌宕起伏。而莫扎特還采用了一支長笛來統領弦樂組,希望起到一種伴奏和烘托渲染音樂氛圍的作用。單簧管也是《C小調鋼琴協奏曲》中所獨有的,它的低音區共鳴大且低沉,為人帶來一種緊迫感,讓人一時間惶恐不安,而中音區明亮優雅,它的分解音型與裝飾音在演奏過程的各種級進中被合理展示,配合分解和弦演奏出更多連奏音型,是整部作品中最典型的抒情部分。正是單簧管的加入才使得這首鋼琴協奏曲的音樂內容更加豐富,展現了作品中復雜交錯的感情因素,也是莫扎特鋼琴協奏曲中情感最豐富的一首。
《C小調鋼琴協奏曲》通篇主題風格就是悲情,以第一樂章為例,它所采用的是利都奈羅奏鳴曲式,這一樂章在樂隊呈示部中穿插了較長的交談段落,其中還包含兩次終止式(200小節、249小節),這種“獨奏雙呈示部”是作品思想感情擴充的結果。用后人的話說,這部作品的第一樂章“分量沉重”,這就是擴充所帶來的直接作用,它強化了欣賞者對最終樂章的期待感。相比較而言,第二、三樂章則采用了回旋曲式和變奏曲是,這表明莫扎特本人在創作過程中無意讓最終樂章有歡呼雀躍的場景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悲愴感,事實也確實如此,雖然最終樂章氣勢恢宏,體現了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但是它的悲愴主題卻依然存在,而且愈加強烈,這也打碎了人們在第一樂章對最終章美好期待的愿望,讓作品內外都流露出一種難以言表的悲情意象,這就是《C小調鋼琴協奏曲》的主題性格。
《C小調鋼琴協奏曲》是充滿悲情色彩的,它體現在樂曲的各個細節,這反映出了莫扎特希望打破傳統的藝術創作意愿和對音樂結構細節的高深雕琢能力。可以說這是莫扎特非同尋常的一部作品,它所展現的并非僅僅是對束縛的掙脫渴望,更多的還有對人性個性的自由解放和獨立不屈的信念,真正彰顯出了莫扎特作品中少有的力量與抗爭性。■
[1] 姜晨.莫扎特C小調鋼琴協奏曲(KV.491)的創作特點及演奏分析[D].青島大學,2008,14-19.
[2] 陳華,莫扎特C小調鋼琴協奏曲的悲情特質[J].中國音樂學,2008,04:126-129.
[3] 周洪馳.莫扎特C小調鋼琴協奏曲(K.491)創作特征與演奏分析[D].杭州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