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玎,向 芬,劉 振,康彥凱,劉紅艷,李 維,丁超英,張 藝,曾 振,周凌云*
(1.湖南省農業科學院 茶葉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5)
武陵源茶樹種質資源形態及顯微結構研究
丁 玎1,向 芬1,劉 振1,康彥凱1,劉紅艷1,李 維1,丁超英2,張 藝2,曾 振1,周凌云1*
(1.湖南省農業科學院 茶葉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5)
為了開發與利用武陵源白虎堂區茶樹種質資源,通過實地和顯微結構觀測,對15個單株的形態和葉片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花的萼片均為綠色、無毛,萼片數在4~6片之間,以5片為主,占73.3%;花冠大小在2.6~5.0 cm之間;花柱開裂數2~3裂,3裂占80%;雌雄蕊相對高度等高率占73.3%;葉面積在9.64~65.22 cm2之間,葉片多為長橢圓形、披針形,葉面平,葉質軟,葉尖漸尖,葉色深綠;柵欄組織1~2層,平均厚度105.21 μm;海綿組織平均厚度227.28 μm;柵海比0.6以上,抗寒性較強的有3株。
武陵源;茶樹資源;形態;顯微結構
武陵源白虎堂景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源山脈中段桑植縣和慈利縣的交界處,隸屬張家界市武陵源區。該景區尚未開發,山水樹木千奇百怪,茶樹沿著峽谷而生,天然未雕琢。由于長期的進化,植物在不同環境下形成物種多樣性,植物對周圍環境的反應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植物的葉片上[1],植物葉片形態結構會表現出相對環境的適應性結構[2]。茶樹是一種葉用經濟作物,通過葉片的顯微結構觀測,對研究特色茶樹品種的產量、品質、抗逆性以及茶類適制性等都有著重要意義[3]。因此,筆者對其生長比較有特點的茶樹單株展開了形態及顯微結構的研究,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1材料
試驗材料:材料來源于武陵源白虎堂景區(N29°35′,E110°57′,海拔650 m)種植的茶樹群體種中,根據葉形 、葉色及生長表現,選擇優良單株共15份資源(按順序標記為1~15),采摘時間為2015年11月2日。
主要儀器:游標卡尺、標簽牌、光學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切片機、鑷子、解剖針、滴管、冰。
1.2方法
1.2.1花的形態觀測
實地觀測,每株隨機觀察10朵花,觀察其萼片數、萼片顏色、萼片茸毛等。
1.2.2葉片形態觀察
剪取成熟梢枝,取枝干中部成熟葉片10片,測量葉片長度、寬度,并觀察葉片鋸齒、葉質、葉面隆起、葉色等性狀,根據《農作物種質資源鑒定技術規程茶樹》[4]觀測記錄。
根據葉片長寬比確定葉形 (2.0以下為圓形,2.1~2.5為橢圓形 ,2.6~2.9為長橢圓形,3.0以上為披針形);根據葉面積公式 (葉面積=葉長*葉寬*0.7 )計算葉面積大小 (小于14 cm2為小葉、l4~28 cm2為中葉、28~50 cm2為大葉,大于50 cm2為特大葉。)
1.2.3葉片解剖結構觀察
采用切片機切片的方法,選取成熟葉片進行切片,夾入冰中,選取適當的材料進行顯微觀察。
1.2.4數據分析
采用軟件excel 2003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花的形狀觀察
通過觀察分析發現3、13號單株無花,其它單株花的萼片均為綠色、無毛,萼片數在4~6片之間,以5片居多,占73.3%;花冠大小在2.6~5.0 cm之間;花柱開裂數2~3裂,3裂占80%;雌雄蕊相對高度等高率占73.3%(表1)。

表1 武陵源茶樹單株茶花形態觀測Table 1 The observation on the flower shape of Wuling tea species plant
2.2葉片形狀觀察
如圖1所示,15個茶樹單株葉片的葉面積分布在9.64~65.22 cm2之間。其中特大葉2株為9號、14號,占所選單株的13.3%,葉面積分別為63.39 cm2、65.22 cm2;大葉5株為1號、3號、4號、12號、15號,占所選單株的33.3%,葉面積在29.83~42.14 cm2之間;其他均為中葉7株,占所選單株的46.7%,葉面積在17.03~25.40 cm2之間;小葉1株為11號,葉面積9.64 cm2。

圖1 武陵源茶樹單株葉面積比較Fig.1 The comparison of leaf area of Wuling tea species plants
通過對所選單株葉片的長寬比測量與統計分析,發現長寬比在2.0以下的有1株,即3號葉片為圓形,占所選單株的6.7%;長寬比在2.2~2.5之間有4株,即2號、5號、9號、12號為橢圓形,占總數的26.7%;長寬比在2.6~2.8之間的有5株,即1號、6號、10號、11號、13號為長橢圓形,占總數的33.3%;長寬比大于或等于3.0以上的有5株,即4號、7號、8號、14號、15號為披針形,占總數的33.3%(圖2)。以上結果說明武陵源白虎堂茶樹種質資源葉形以長橢圓形、披針形為主,葉片大小以中葉為主。

圖2 武陵源茶樹單株葉片長寬比Fig.2 The comparison of leaf length and width of Wuling tea species plants
2.3葉片性狀觀察
如表2所示,對葉片的葉脈、葉柄、鋸齒、葉片質地、葉面隆起性、葉色、葉尖七種性狀進行觀測與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葉脈數在7~15對之間,葉柄長度在0.2~0.8 cm之間。鋸齒數≤30個的有1株,占6.7%;30~40的有13株,占86.6%;≥40的有1株,占6.7%。葉面隆起有5株,微隆起4株,葉面平有6株。葉質多為軟,葉色多為深綠,中綠4株,黃綠1株,其中比較有特點的13號,葉色為黃色。由此可知,武陵源茶樹種植資源葉面隆起或微隆起為多,漸尖,葉色多為深綠色,也存在少數黃綠、黃色芽葉。
2.4葉片解剖結構觀察
從表3可知,15個單株的葉片厚度在276.17~548.66 μm之間;上表皮與下表皮平均厚度分別為24.91 μm、23.40 μm;柵欄組織為1~2層,其中6號、11號為2層,其余13株均

表2 武陵源茶樹單株葉片性狀觀測Table 2 The observation on the character of Wuling tea species plants

表3 葉片解剖結構測定表Table 3 The measurement of leaf anatomy structure
為1層;柵欄組織平均厚度為105.21 μm,1號柵欄組織最薄為43.17 μm,6號柵欄組織最厚為277.67 μm;海綿組織平均厚度227.28 μm,13號海綿組織最薄為163.34 μm,12號海綿組織最厚為294.34 μm。有研究表明,柵海厚度比值在0.6以上可表示抗寒性強[5],本研究發現所選單株的柵海比在0.6以上的有3株,分別為6、11、13號單株。
武陵源茶樹群體種質資源以種子形式進行傳播,其性狀差異大,客觀地反映了群體的遺傳多樣性。野生茶樹具有葉片光滑、無茸毛,花朵花冠大、花瓣數多的特征[6,7],通過對武陵源15個野生茶樹資源單株的研究,發現其均表現為葉片光滑、無茸毛,花冠大,說明該茶樹資源為較原始種系。
從顯微解剖結構觀察結果可知,其葉片平均厚度為380.80 μm,柵欄組織平均厚度為105.21 μm,均較前人的研究結果厚[3,5],而柵欄組織發達的茶樹不僅抗性好,其豐產性也好[8]。有研究還表明[9],海綿組織越厚,茶多酚含量越高,對紅茶制作有利。本研究中海綿組織最高厚度達294.34 μm,平均厚度227.28 μm。所選單株的柵海比0.6以上抗寒性較強的有3株,
分別為6號、11號、13號,柵海比最高達1.09。所選茶樹單株獲得的觀測結果和分析數據為其進一步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但對其茶類的適制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 陳雪梅,王友保. 淺談葉片結構對環境的適應[J]. 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9):80-81.
[2] 李芳蘭,包維楷. 植物葉片形態解剖結構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J]. 植物學通報,2005(22): 118-127.
[3] 黃曉敏. 閩南茶區不同烏龍茶品種葉片顯微結構比較研究[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NY/T 1312-2007.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S].2007.
[5] 盧秦華,吳丹,姜依何,等. 安化云臺山茶樹種質資源形態及顯微結構研究[J]. 茶葉通訊,2015(3):16-20.
[6] 陳亮,虞富蓮,楊亞軍.茶樹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7] 蔣會兵,矣兵,梁名志,等. 云南茶樹種質資源形態性狀多樣性分析[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26(6):833-840.
[8] 王飛權,吳淑娥,馮花,等. 部分武夷名叢葉片解剖結構特性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13,29(04) :130-135.
[9] 束際林. 茶樹葉片解剖結構鑒定的原理與技術[J]. 中國茶葉,1995(2): 2-4.
Leaf Form and Micro-structure and of Wuling Tea Germpalsm
DING Ding1,XIANG Fen1,LIU Zhen1,KANG Yan-kai1,LIU Hong-yan1,LI Wei1DING Chao-ying2,ZHANG Yi2,ZENG Zhen1,ZHOU Ling-yun1*
(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rces, Changsha 4101252, China; Hu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angsha 410125, China)
To develop and utilize the tea germplasm resource of Baihutang area of Wuling Region, the plant form and leaf of 15 plants were studied through feld investigation and micro structure observa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epal is green without hair, the number is 4-5 pieces and 5 pieces hold a percentage of 73.3%; the corolla is 2.6-5.0cm in size;the number of gap in the fower style is 2-3 and 3 gaps hold a percentage of 80%; the relative height in between pistil and stamen hold a percentage of 73.3%; the leaf area is 9.64 cm2-65.22 cm2; the leaf shape is long oral and needle, plain and soft, the leat tip is gradually narrowed, deep green color; the barrier tissue is 1-2 level with average thickness 227.28μm; the barrier and sponge rate over 0.6 has relatively high resistance against cold. They are N0.6, No.11 and No.13.
Wuling Yuan, Tea germplasm, Form, Micro-structure
S571.1
A
1009-525X(2016)03-27-30
2016-04-12
2016-06-02
丁玎(1988-),女,湖南寧鄉人,主要從事茶葉質量安全與茶樹資源挖掘方面的工作。
周凌云,519545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