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方方,郝晴晴,鄧余良,盧夢玲,鄢華捷,黃聲東,王友海*
(1.宜昌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湖北 宜昌 443000;2.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 茶葉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0)
不同加工工藝對宜紅茶品質的影響
仇方方1,郝晴晴1,鄧余良2,盧夢玲1,鄢華捷1,黃聲東1,王友海1*
(1.宜昌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湖北 宜昌 443000;2.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 茶葉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0)
通過控制萎凋程度、發酵時間和足干溫度,研究宜紅茶初制過程中工藝條件對成品茶感官品質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響。結果表明,萎凋程度、發酵時間和足干溫度3因素對紅茶品質的影響程度表現為:發酵時間>萎凋程度>足干溫度;鮮葉萎凋至含水率為60%,發酵2.5 h,再用85℃溫度足干制得的紅茶湯色橙黃明亮,甜香明顯,內含物質豐富,綜合品質突出。
宜紅工夫;萎凋;發酵;干燥;品質
宜紅茶又名宜昌工夫茶,其條索緊細有金毫,色澤烏潤,甜香高長,味醇厚鮮爽,湯色紅亮,葉底紅亮柔軟,且因茶湯有明顯“冷后渾”的獨特品質而譽滿全球[1]。宜紅茶生產歷史悠久,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2]。它是我國傳統外銷工夫紅茶,曾與“祁紅”、“滇紅”一起被列入我國三大工夫紅茶。20世紀八十年代,由于種種原因,宜紅茶生產逐漸萎縮,九十年代基本停止了生產[3]。近幾年,隨著國內外紅茶市場持續升溫及消費者對工夫紅茶品質要求的改變,宜紅茶又面臨新的商機和挑戰。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為提高宜紅茶的產品質量,探究產品特性,本研究針對現有宜紅茶風味品質的不足,從萎凋、發酵和干燥三個關鍵環節入手,系統設計工藝參數,結合感官評定和理化成分測定,比較各工藝處理之間的品質差異,為高品質宜紅茶生產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1.1試驗材料
2015年4月,茶樹鮮葉采摘于宜昌市五峰茶葉示范基地,品種為本地群體種,嫩度等級為一芽二葉初展。
1.2試驗方法
根據生產實踐和前期試驗結果,以鮮葉萎凋程度、發酵時間和干燥足火溫度等三個工藝對工夫紅茶的品質影響較大。本試驗采用正交實驗對三個工藝進行優選,實驗設計如表1。

表1 正交試驗設計表〔L9 (34)〕Table 1 Orthogonal test Design 〔L9 (34)〕
采摘的鮮葉在溫度為25℃~30℃、相對濕度為70%~80%的環境下進行萎凋,分別萎凋至含水量為57%、60%、63%;萎凋葉使用55型揉捻機揉捻1.5 h;然后在環境溫度為25℃~30℃、相對濕度為85%~95%的發酵室內發酵2.5 h、3.0 h、3.5 h;發酵葉使用相同干燥機干燥,初烘時發酵葉攤0.5 cm厚,使用120℃干燥20 min,攤涼30 min后,用烘干機分別設置85℃、90℃、95℃足火干燥,攤1 cm厚。
1.3茶葉品質分析
茶葉感官品質:依據國標法(GB/T 23776-2009)[4]進行,本試驗主要是篩選工藝,忽略外形和葉底,故設感官審評綜合得分權數為湯色30%,香氣35%,滋味35%。
茶葉理化成分:水分按照120℃烘干法[5];茶多酚按照福林酚試劑法[6];氨基酸按照茚三酮比色法[7];可溶性糖按照蒽酮比色法[8];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采用系統分析法[9]。
1.4數據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以平均數±標準誤( ±SE)表示,使用Excel及SAS 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1不同工藝對紅茶感官品質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處理對紅茶的香氣和滋味品質有顯著性影響(P<0.05),而對湯色品質影響較小,差異不顯著(P>0.05)。其中,香氣以處理8得分最高(89.3分),表現為甜香明顯;除與處理3、9有顯著性差異外,與其他處理均無差異。滋味以處理6得分最高(89.0分),表現為滋味濃醇,與處理4、5、9間沒有顯著差異;感官審評的綜合得分以處理4得分最高(87.9分),不同處理間的差異僅達到顯著水平,以處理3得分最低。
根據試驗分析(表3)可知,萎凋程度、發酵時間和足火溫度三因素對紅茶的感官品質影響程度不同。萎凋程度主要影響紅茶的滋味品質,對湯色和香氣影響不大。隨著萎凋程度加重,紅茶的湯色、滋味和綜合感官得分均表現為先升后降;香氣得分雖逐漸升高,但差異不明顯。發酵時間主要影響紅茶的湯色和香氣,對滋味影響不大。隨著發酵時間的延長,紅茶的湯色及感官審評總得分逐漸降低;香氣得分先升后降,但2.5 h與3 h水平間沒有顯著差異。足火溫度主要影響紅茶的香氣品質,對湯色和滋味影響不大。紅茶干燥后期,以低溫長烘的紅茶感官品質突出。

表2 正交試驗紅茶感官品質及評分Table 2 Sensory Quality and Scores of Yihong Black Tea by Orthogonal Test

表3 各水平對紅茶感官品質的影響Table 3 Each treatment's effect on the sensory quality ofYihong Black Tea

表4 正交試驗紅茶樣品的理化成分(%)Table 4 The chemical content of Yihong Black Tea undergone Orthogonal Test
2.2不同工藝對紅茶理化品質的影響
理化分析表明(表4),9個處理間除氨基酸、茶多酚和茶紅素含量差異顯著外,其他成分的含量差異不大。氨基酸含量處理1最高(4.09%),但與處理2、4、5、6沒有顯著差異,處理8含量最低(3.67%);茶多酚含量處理4最高(11.53%),除與處理7、9有顯著性差異外,與其他處理均無顯著差異;茶紅素含量處理7最高(6.09%),除與處理2、3有顯著性差異外,與其他處理無顯著差異。
方差分析表明(表5),萎凋程度對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影響程度達到顯著,對茶紅素的影響程度達到極顯著。發酵時間和足火溫度除了分別對茶紅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有顯著性影響外,對其他理化成分沒有統計學意義。
氨基酸和可溶性糖是茶葉滋味和香氣形成的重要呈味物質,茶多酚是茶湯品質的重要組成成分,茶黃素是紅茶湯色“亮”的主要成分,茶紅素使茶湯發紅,而茶褐素使茶湯發暗,其含量高低對紅茶品質有直接影響。由表6可知,隨萎凋程度加重,紅茶中氨基酸、茶多酚和茶紅素含量先升后降,而茶褐素含量先降后升。隨著發酵時間的延長,紅茶中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茶黃素和茶紅素含量逐漸降低,茶褐素含量逐漸升高。紅茶干燥后期溫度越高,可溶性糖的保留量越少,其他各理化成分含量變化不明顯。

表5 正交試驗紅茶理化成分的方差分析Table 5 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ntent of Yihong black Tea undergone Orthogonal Test

表6 正交各水平對紅茶理化成分的影響Table 6 Each Orthogonal test level's effect on the chemical contents of Yihong Black Tea
結合感官品質分析和理化指標檢測,從生產周期和能源成本考慮,紅茶加工正交的最優組合是A2B1C1,即:鮮葉萎凋至含水率為60%,發酵2.5 h, 85℃溫度足干。
研究和生產經驗表明,掌握合理的工藝及參數有利于提升工夫紅茶的綜合品質[11-15]。本試驗在宜紅茶傳統工藝基礎上,結合生產實際,設立萎凋程度、發酵時間和足火溫度3個研究因素。結果表明,鮮葉萎凋至含水率60%、發酵2.5 h、85℃溫度足干制得的宜紅茶湯色橙黃明亮,甜香明顯,內含物質豐富,綜合品質最佳。因此,宜昌產茶區的本地品種適合制作宜紅茶,在引進茶樹良種的同時,應加大對本地群體種的開發利用。宜昌紅茶加工時,通過輕發酵、烘箱干燥等工藝改進,制得的紅茶湯色更亮,香氣更濃。
本研究是以55型揉捻機、紅茶智能發酵室和JY-6CHZ-8B型茶葉烘干機為主要設備,而現代茶葉生產企業加工設備型號多,設備參數差異較大,因此,各茶葉生產企業宜針對各自設備特點做一些微調。筆者認為,今后應從生產細節和工藝創新等方面入手開展研究,以期更好地提高宜紅茶品質。
[1]張進華.淺談宜紅茶生產[J].茶葉科學技術,2004(04) : 28.
[2]翁壽楠.宜紅茶史略[J].茶葉,2004, 30(03) : 173-174.
[3]張春蓓,黃延政,屈家新,等.夷陵區紅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思考[J].茶業通報,2014, 36(03) : 111-114.
[4]浙江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GB/T 23776-2009,茶葉感官審評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5]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GB/T 8304-2002,茶水分測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6]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GB/T 8313-2008,茶葉中茶多酚和兒茶素類含量的檢測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7]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GB/T 8314-2002,茶 游離氨基酸總量測定[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8]鐘蘿. 茶葉品質理化分析[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9]黃意歡.茶學實驗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10]江用文,張建勇,江河源,等.中國紅茶產銷現狀與發展前景[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2(02) : 18-23.
[11]仇方方,余志,艾仄宜,等.萎凋溫度、濕度及風速對紅茶品質的影響[J].中國茶葉,2014(11): 22-25.
[12]劉少群,孫彬姝,段瑩,等. 不同萎凋程度處理對單芽紅茶品質的影響[J]. 茶葉通訊,2015, 42(04): 30-34.
[13]黃國資,吳家堯.提高夏秋季“英紅九號”紅茶品質的技術措施[J].中國茶葉,2010(01) : 30-31.
[14]趙文霞,黃亞輝.紅茶發酵技術研究進展[J].福建茶葉,2011(03) : 8-11.
[15]丁勇,徐奕鼎,王燁軍,等.祁門紅茶初制中萎凋與初烘工藝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09) : 110-114.
The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Yihong Black Tea
QIU Fang-fang1,HAO Qing-qing1,DENG YU-liang2,LU Meng-ling1,YAN Hua-jie1,
HUNAG Sheng-dong1,WANG You-hai1*
(1. Yich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Yichang 443000, China;
2. Hangzhou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00, China)
The effect on quality of Yihong Black Tea was studied by adjusting of withering extent, fermenta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of enough dr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equence of effect potential is fermentation time>withering extent>temperature of enough dry. The withering to water content 60%, fermentation for 2.5h and 85℃ for enough dry achieved the best quality for Yihong Black Tea which has bright orange brewing liquor, obvious sweet aroma and rich quality content.
Yihong Black Tea, Withering, Fermentation, Dry, Sensory quality
S571.1
A
1009-525X(2016)03-23-26
2016-05-11
2016-07-27
仇方方(1986-),女,山東濟寧人,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茶葉加工方面的研究。
王友海,10565396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