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梅/
未雨綢繆順應玉米收儲制度改革
文/王梅/

2016年新季玉米收購期已至。今年是取消臨儲收購政策、實施“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未雨綢繆、多措并舉,順應改革,贏得玉米市場化收購的主動權,是當前糧食行業面臨的重要任務。
玉米是我國三大主糧之一,也是我國主要的飼料原料和重要的工業加工原料,還是肉蛋奶及諸多副食品的主要原料。自2012年開始,玉米已成為我國播種面積和產量最大的糧食作物。近四年(2012、2013、2014、2015年)玉米產量分別達到20561、21849、21565和22458萬噸的歷史性高度??傁M量分別為18342、18200、17001和17803萬噸。2015年度總產量年比2012年增加1897萬噸,而年度總消費量則減少539萬噸,一增一減相差2436萬噸。由于總產量和總消費量的相悖走勢,導致年度結余量由2012年的24887萬噸增至2015年的4750萬噸,2014年曾一度達到5115萬噸。供大于求的局面拖累近年臨儲收購不得不連年加碼,由2012年的3083萬噸漲至2015年的12543萬噸的歷史極值。國內外、產銷區價格倒掛,玉米替代品進口激增,加工行業陷入經營困境,庫存超儲和安全保糧壓力飆升,財政不堪重負,結構性矛盾積累并凸顯。自今年5月啟動政策性玉米競價拍賣起至8月,通過競價交易平臺累計投放數量達到7464萬噸,累計成交量為1584萬噸,成交率為21.22%。國家糧油信息中心9月份預測,2016/2017年度我國玉米產量為21950萬噸,進口量為100萬噸??傁M量為19891萬噸,其中飼用消費11850萬噸、工業消費6070萬噸。年度結余量為2159萬噸。與上年度相比總產量減少508萬噸,進口量減少220萬噸,總消費增加2088萬噸,年度結余量減少2816萬噸。
預測數據的利好變化源于供給側改革各項措施的穩步推進,加之天氣原因造成的局部減產。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情況以及玉米的供需現狀,要達到去庫存目標還需手段多樣且把控節奏,這或將持續幾年或更長的時間。
市場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平衡供需。近年來,由于國內外經濟走勢與農業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總量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玉米供大于求,庫存高企;另一方面,大豆產不足需,進口連年攀升,今年或可增至8700萬噸左右。因此,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市場價格是調節農產品供求平衡最有效的手段,近年國家從價格開始逐步對玉米臨儲收購進行改革: 2014年停止上調臨儲收購價格;2015年首次下調玉米臨儲收購價格,同年11月農業部還制定了《“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調減玉米面積5000萬畝以上。今年3月28日公布新季玉米收購將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生產者補貼的新機制?!笆袌龆▋r、價補分離”的臨儲政策改革是玉米收購市場化的重要信號。據農業部農情調度分析,今年玉米結構調整開局良好,預計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約3000萬畝,特別是黑龍江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較多,大豆面積出現恢復性增加。從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預測數據可以看出:2016年的玉米總產量同比減少2.26%,年度總消費量同比增加11.72%。預測數據顯示供給側改革已初見成效。目前改革面臨玉米供大于求、市場化收購和產區局部因天氣原因減產三道無形的坎,而這對于從事玉米種植的農民而言確實是難過可又必須過的坎。市場化收購會是什么情況?玉米臨儲政策取消后誰來收購?玉米能賣什么價格?相關補貼是否能夠彌補收益的缺損?市場化改革關聯的都是農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國家為避免市場出現自發和盲目成分過大等情況,保障市場化改革的穩步推進,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在新的條件下實現再平衡,將著力點導向“恢復均衡”。近期在恢復玉米淀粉、酒精等深加工產品的增值稅出口退稅率至13%的基礎上又將對東北吉黑兩省的深加工企業給于潮糧期加工補貼,旨在提升企業的新糧收購和存儲的主觀意愿,希望能夠增加玉米深加工的消費量。直觀地看,這對目前舉步維艱的深加工企業相當于一副加量的強心劑,畢竟深加工消費規模是由生產成本和產品市場需求兩方面決定的。所以,這“一退兩補”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減輕當前玉米供大于求和深加工產品市場需求不足的結構性矛盾,有待于在今后實施過程中進一步觀察。但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局來看,此項補貼實際上是一舉多得的有利于市場化收購改革順利進行的措施。首先,可以直接提振加工企業的收購和生產加工的積極性,增加玉米消費總量;其次,可以間接地對市場收購價格起到支撐作用;再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主產區農民收入。另外,還可以通過這一臨時補貼政策最大限度地減輕庫存過大和第一年取消臨儲收購對市場價格形成的壓力,以保障玉米市場化收購的扎實推進。

2016/2017年度玉米預測數據與上年度對比

8月份的經濟數據顯示:2016/2017年度我國經濟將呈現回穩跡象:其一,市場需求略顯暖意。8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4%,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重回臨界點之上。另外,電廠耗煤量、高爐開工率等高頻數據相互印證,反映出我國內需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支持下有些許回暖。同時海關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我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回升至34.7,環比回升0.9,表明四季度出口壓力有所減輕,為經濟回穩再添新證。正如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陳中濤所言:“這反映出國內外需求均呈回升之勢,市場價格聯動上揚,企業信心進一步增強,經濟穩中向好態勢繼續深入發展?!逼涠?,飼用消費呈恢復性增長。綜合考慮養殖周期母豬存欄和生豬存欄增加因素與進口替代谷物的減少效應,預計2016/2017年度玉米飼用消費量較上年度增加約16.7%。不過,從未來2~3年的趨勢看,養殖行業對玉米的需求變化不會太大。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和飲食消費多元化取向,國內市場對肉類消費的需求增速將趨于平緩。其三,工業消費政策性利多。近幾年,市場化改革將使原料價格處于下行弱勢,這有利于玉米深加工企業的成本控制。同時,出口產品退稅率的提升及定向和國家的獎補政策激勵或可刺激加工需求的抬升,預計2016/2017年度工業消費增加7.6%左右。從國際市場來看,美國CBOT玉米期價近期持續下挫,已創下2009年9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全球經濟延續總體疲弱的發展態勢,和中國經濟一樣處于艱難的調整時期,所以即使目前拓寬多個行駛的快車道,而因下游需求出口消化有限還會使政策激勵大打折扣。
展望后市,面對今年市場化收購頭一年的新形勢,市場會有許多波動和不確定性。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做好新季玉米收購相關的各項工作,一是應利用媒體、輿論工具加強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認清當前玉米供大于求的形勢,丟掉幻想、改變慣性,走出誤區。二是需要金融、財政等各個方面配合收儲制度的改革提供收購資金的保障以及各級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從而激活市場,使有能力收的各類收儲企業積極參與新糧收購,形成中儲糧、國有收儲企業和有資質的足夠市場主體進入市場。還應針對產銷區合作、代收代儲等市場流通形式提供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構成各類企業多元化市場收購格局,以避免出現農民“賣糧難”,進一步減輕新玉米上市帶給市場的壓力。三是隨著新季玉米陸續上市,預計政策性玉米成交量將會有所減少,因此,應注重玉米產業鏈的產銷銜接,鼓勵國內下游產業鏈有市場營銷能力的企業建設糧食加工、倉儲一體化項目,并且憑借政策惠顧帶動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通過合理的政策與市場工具創造新的需求等等。
總之,要積極應對市場化收購帶來的新挑戰,主動作為、化險為夷。同時,筆者認為,不宜過度看空市場,只要未雨綢繆、多措并舉、順勢而為,就能夠適應市場化收購的新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能夠穩步推進。
(作者單位:吉林省糧食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