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堅
中國糧食儲備制度的歷史沿革(五)——唐朝時期
文/劉堅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強盛的歷史時期之一, 在王朝建立以后的290 年間,政治開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史稱太平盛世的景象。
倉儲豐盈是國力昌盛的重要標志之一。唐代糧食儲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通典》記載:唐“天寶八年(公元750 年),通計天下糧倉屯收并和糴等見數,凡一億九千六百六萬二千二百二十石,這樣數額巨大的糧食儲備, 同時也體現著與之有相配套的管理和制度保障。
唐代建立的糧食儲備系統包含了六種倉:正倉、太倉、轉運倉、軍倉、常平倉和義倉。
正倉, 是州縣糧倉的統稱。公元618 年, 唐初武德年間開始實行租庸調制(一種以丁計稅,實行實物和勞役相結合,嚴格控制農民,以增加財政收入的賦役辦法),“正租為正倉”,主要受納本地區的正租、兩稅斛斗以及官府規定通過和糴購買的糧食。倉內以萬石為一積存放糧食,縣廷分別責成長吏、縣丞進行日常管理,其主要職能是按照每年向都城太倉申報的取廩人員的名籍, 向本縣官吏供應“廩給”,必要時還向軍隊提供軍餉補充。當每積出盡時,要向縣廷報告,如有剩余還須上繳。因此,正倉是唐代國家糧食儲備的主體。
太倉,是設置在都城,專為皇室宮廷提供“祿廩”,同時向國家機構百官提供俸祿的糧倉,主要受納由各州縣正倉征納的糧食,以及經轉運倉調運各地上供的正租、兩稅斛斗,倉內儲放為兩萬石一積,甚至10萬石一積。據史料記載,公元749 年唐玄宗時的權臣楊國寶兼“兩京太倉含嘉倉出使”,被認為是唐代設置在東都洛陽的太倉。

轉運倉,是沿漕路置建的周轉調度倉,也叫敖倉,陸路轉運倉稱遞場。由于漕路各段存在水性差異,漕運糧食存在運達緩急的要求,因此, 轉運倉的功能就是為漕運提供搬轉(水陸互轉),漕船倒換、停留以及在途糧食臨時儲存等服務。唐代的轉運倉一般都有倉窖、倉屋和配套的地表平實光潔的場地。唐代十分重視轉運倉的合理布局,并進行了多次重大調整。根據不同時期的漕運需要,結合水利工程新辟便捷的短途漕路,提高轉運效率并加強漕運安全,使“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并逐步達到了開元天寶年間極盛時期“每歲水陸運米二百五十萬石入關”的運輸能力。
軍倉,主要受納由政府撥款通過和糴就近購買的糧食,從正倉撥發的糧食以及軍隊屯田自產的糧食。唐代重視發展軍鎮屯田。據《唐六典》記載:公元734 年唐玄宗時期,軍倉中約有一半的糧食是屯田自產。
常平倉,唐代的常平倉有了進一步發展。公元619年唐高祖設置常平監官。公元639年唐太宗在糧食主產區糧價連續下跌的情況下,在洛、相、幽、徐、齊、并、秦、蒲八州置常平倉。公元714年唐玄宗修常平法,下令在除“地下濕,不堪貯積”的南方地區,諸州都要建立常平倉。同年,規定平糴價格,谷賤時加時價外3錢糴。
以后又規定了常平倉倉本、貸糧定額,并允許常平倉賒糶,新糧下來時再由農民按原價折錢或以帛粟歸還。公元744年,又出《平糶詔》,規定不得抑配(強制攤派),谷貴時減時價10文出糶。至此形成了唐代完整的常平倉糧食的糴糶價格體系。到公元749年,“關內、隴右、河北、河南諸道常平倉已有庫存谷粟四百六十萬二千二百二十石”。公元806年唐憲宗規定,全國各州縣常平倉及義倉所需倉本,“應天下州府,每年所稅地子數內,宜十分取二分,均充常平倉及義倉”,從此,常平豐糴歉糶,調控糧價有了可靠的倉本保證。
義倉,唐代的義倉與隋最初設立的義倉不同。公元628 年,唐太宗將義倉受納的糧源,重新回復到強制性的納稅制,“畝納二升”、“商賈無田者,其以戶為九等,出粟五石至于五斗”。義倉的管理權是“貯之州縣”,“官為舉掌”,功能是“備歲不足”,性質是“救饑饉”的專項儲備,這一制度一直被延續到唐末。盡管義倉在執行過程中經過不斷修訂,成為稅賦的重要來源,糧食屢遭政府挪用,甚至在賑濟時還出現過“費用向盡”的情況,但唐代義倉是沒有經營性的,無息借貸和無償賑濟,都為穩定和維持社會再生產的連續性發揮了作用,據《冊府元龜.惠民》記載,公元618~840年,唐朝廷實施的136次賑濟中,有106 次出于義倉。
為了有效控制糧食儲備,保證在存儲中不受損失,唐代對其倉儲系統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管理體系,并形成制度化管理。
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體系中,正倉和義倉由州縣長吏和倉司管理,常平倉由中央責成道、州管理,這三種倉的賬目“縣本利申尚書省”,由尚書戶部倉部郎中、員外郎監督;軍倉由支度使(節度使)負責,軍將、倉司管理,尚書兵部監督;轉運倉、太倉由中央直接管理監督,司農寺主其事,出納糧食要通過御史臺和監門衛。為確保管理制度的實施,唐代還建立了相應的監察體系。公元731年,唐玄宗頒布敕令:“左右藏太倉署,差御史監知出納”,由朝廷差派御史監督太倉的出納情況。監察倉庫的御史必須專司其職,中途不得更換或差使其他工作。公元787年,唐德宗詔令,對常平倉的和糴加強監管,針對官府在收購中按戶攤派,虛報時價,先收糧后給錢,強迫收集的弊端,派御史分路訪察,如有違令,“令長以下,當重科貶”。
在倉儲保管方面,唐制規定,在建倉的同時立銘磚,標明倉的名號、儲糧的來源、性質、數量、入倉的日期、受納官員的姓名等。依照舊制,糧食出入庫由原出入人員負責,否則須重新稱量核對數量。《唐律疏議》明文規定:“諸倉庫及積聚財物,安置不如法,若暴敘不以時,致有損敗者,計所損敗坐贓論”。此外,針對糧食存儲中的陳腐問題,唐代還規定了糧食的儲存期限,常平倉為:“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濕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于令。”
為能夠順利上達災情并避免謊報,以求朝廷糧食儲備及時發揮作用,取得實效,唐朝在信息還不發達的情況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災情奏報制度。災害發生之際,地方由里正向縣里申報,之后再由縣、州逐級上報,災情嚴重的奏報朝廷。之后再由朝廷派遣御史到災區巡覆,負責災情的監察與匯報。
隋唐時期是我國糧食儲備輝煌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構建的糧食儲備系統和相關制度較完整嚴密,對后世產生了示范作用。此后宋、元、明、清的糧食儲備都是在此基礎上改革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