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桂林/
加快推進銷區糧食應急體系建設——湖北省秭歸縣糧食應急體系建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文/周桂林/
在我國糧食“高產量、高庫存量、高進口量”的“三高”背景下,如何使糧食應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應對自然突發事件,加強糧食工作、確保一方平安、保障應急糧食安全,是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面前當務之急。在現實的情況下,不論糧食產區還是銷區,糧食應急將成為日常工作重點,銷區與產區相比更顯得尤為重要。秭歸縣糧食局根據湖北省糧食局下發的文件精神,組織調查組深入全縣與糧食應急工作有關的單位部門、廠礦企業、鄉村居民等各界人士,按照調查要求展開了調查。

近年來,秭歸縣政府和上級業務部門高度重視糧食應急管理工作,建立完善了各項體制機制,強化落實了各種制度措施,建立了應急管理機構,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完備,隊伍建設初具規模。秭歸縣屬多發性地震和坍山滑坡地帶,在縣應急辦啟動應急預案工作的同時,也啟動了糧食應急響應工作,組織做好糧食物資應急的先前準備,及時下發糧食應急文件并通知應急網絡單位,分解落實應急運輸車輛和應急任務,深入基層,到點、到庫、到人檢查工作責任和措施。通過幾次啟動縣級預案,糧食部門對展開糧食應急工作,有了較高的認識和覺悟,應急管理工作呈良好趨勢。
(一)管理制度不斷健全
湖北省秭歸縣按照上級有關文件和縣應急辦的工作要求,制定了《秭歸縣糧食供應應急預案》并下發至全縣所有糧食生產經營有關單位。該縣糧食局成立了糧食應急工作指揮專班,指揮協調全縣糧食應急工作的各個環節,負責落實啟動糧食應急供應中的責任、紀律和目標任務。應急隊伍建立以來,縣糧食局充分利用國家糧油統計信息系統平臺,對全縣部分糧食規模以上企業和“放心糧油”連鎖店等非國有單位,簽訂糧食應急協議,確定一名糧食應急工作聯絡人,落實糧食應急規劃和措施。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臺,使全縣糧食應急工作在不出差錯情況下,做到了有序推進并取得良好績效。
(二)網絡建設不斷完善
隨著國家“糧安工程”建設實施,秭歸縣糧食應急網絡建設不斷加強,取得了一定規模。一是國有糧企基礎建設不斷加強。新成立的秭歸縣糧食儲備公司中心糧庫搬遷新建項目投入1100萬元,于2015年年底動工,規劃建成收儲、加工、配送和軍供“四位一體”的經營中心,目前完成項目主體工程70%以上,計劃于今年竣工使用。二是湖北省“放心糧油”創建平臺初具規模。秭歸縣糧食儲備公司與湖北“放心糧油”秭歸配送有限責任公司聯營,創建的縣“放心糧油”配送中心去年已獲湖北省糧食局驗收,初步計劃創建16個連鎖店,去年完成12個。“放心糧油”創建單位已被確認為“糧食供應應急網點”并行文下發了文件,今年計劃4個連鎖店正在創建中,有望實現湖北省糧食局提出的“鄉鎮網絡全覆蓋”目標。三是糧食收儲體系建設面貌一新。秭歸縣楊林橋糧油購銷公司是多年國有企業,是縣級萬噸糧庫,通過近兩年國家投入“危倉老庫”改造項目,目前經營正常,既可承擔縣級儲備計劃,又可完成全縣糧食收儲工作,利用“放心糧油”平臺,積極分購代銷,有效解決了全縣農民“賣糧難”問題。四是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秭歸縣不僅是柑橘產區,而且是薯雜糧盛產區,全縣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達160余家,糧食部門已對10家糧食加工企業和5家商貿企業納入項目申報管理,這些將有利于助推地方糧食經濟特色產業的健康發展,提高銷區糧食加工應急水平。
(三)應急項目投入紛紛落地

近兩年,秭歸縣圍繞糧食安全保障工程和市場應急體系建設需要,積極向上爭取國家糧食產業扶持,找政策、爭項目,籌資金,主動作為。從保障地方糧食安全著手,爭取新增地方儲備糧計劃,壯大國有糧食企業實力;從幫扶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著手,鼓勵壯大地方糧食加工流通企業,促進地方糧食產業發展;從推廣農戶科學儲糧專項著手,增強全民社會“藏糧于民”意識,提高糧食應急自救能力。使得糧食安全應急項目逐年增加,投入力度和數量比以往多年前無所有。僅2015年一年統計,縣級增加儲備1000噸,向上爭取“放心糧油”創建資金105萬元,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倉儲和糧食加工科技示范項目獎補55萬元,國有企業改革、中心糧庫及軍供點搬遷項目280萬元,農戶科學儲糧專項項目60萬元,這些支持極大地夯實了全縣糧食安全和應急的基礎。
(一)應急體制機制不盡完善
糧食銷區的糧食應急功能、應急速度、應急績效與產區比較差異較大,生產上存在雜糧為主與人們膳食結構不對稱的矛盾,應急品種不合理,結構需求不平衡,人均占有生產和存量低;流通中應急加工呈小而散特點,成品糧油的品種數量與應急供應需求不對稱;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帶來糧食產銷不平衡,增加了鄉與鄉、村與村、戶與戶之間的糧食應急工作難度,也形成應急網絡設置和應急處置不對稱。這些不對稱因素也使得應急體制和機制不健全。近年該縣啟動了相應級別的應急預案,從實踐中看,糧食應急響應工作時有斷檔,縣級以下沒有相應的機構和人員專職從事應急管理工作,沒有細化應急預案的各項制度、責任和任務,應急工作缺乏運作指揮、宣傳鼓動和處置環節等體制機制的管理平臺。
(二)應急裝備與技能欠佳
就糧食銷區來講,糧食應急工作是首要的管理性工作,要從應急隊伍、裝備、演練著手,加大應急網點的管理建設。從秭歸近兩年啟動應急預案工作的實踐看,糧食應急工作沒有特色,實施中沒有實質性的響應措施,應急過程的人員組織、車輛運輸、應急品種、數量、時間、地點等方面,沒有時時應急預案和應急啟動的權威指令。在全縣整個應急工作的環境中,糧食部門的人、財、物裝備發揮響應作用不力,平時沒有預警演練,戰時沒有預案器材,缺乏糧食應急聯動響應;在指揮協調、設備配置、措施宣傳、人員技能等方面,缺乏適應現代應急處置能力。
(三)應急管理資金投入不夠
秭歸縣實施“糧安工程”以來,國家在硬件投入上增加了不少,為地方糧食安全保障和支持糧食應急管理工作提升了檔次。但是,根據《國家總體應急預案》的規定,各級財政部門要按照現行事權、財權劃分原則,分級負擔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預防與處置突發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負擔的經費,并納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健全應急資金撥付制度。目前,秭歸縣糧食應急保障投入不足,沒有下撥專門經費,從長遠看,增加糧食應急工作經費,強化糧食應急的后勤保障,有利于推進糧食應急工作常態化建設,對加強糧食應急網絡建設、充實糧食物資裝備、提升專業隊伍建設質量和應急工作的影響力,將起到積極作用。
(一)科學選點,合理布局,不斷完善糧食應急網絡體系
以國家糧油統計信息系統為平臺,全面掌握全縣糧食收儲、加工、儲存和銷售的糧食經營者信息,確立一批糧食收儲、加工和銷售環節的重點單位納入糧食應急網絡體系建設,合理布局,精心選點。以茅坪鎮城區及九里經濟開發區食品工業園為重點,按照大米、面粉、和食品“三類”的糧食應急品種所需,從加工、運輸、銷售的主營企業中,確立1~3家作為全縣糧食應急工作的實體及縣級糧食應急響應平臺,加強應急預備硬件建設,提升應急處置功能;以鄉鎮12個“放心糧油”連鎖店為支點,成立應急信息處置中心,承擔調查、預案、人員、器材、措施“五到位”工作責任,中心輻射全縣186個村及1111個小組基層,形成縣、鄉、村“三級”應急響應層次,強化應急過程與應急層次的有效銜接,實現科學規劃、節約成本,提高運速,處置有力的應急管理體制。
(二)增加配置,強化演練,提升糧食應急應對處置功能
要總結糧食應急預案實施中的經驗和不足,不斷修訂完善總體預案的可行性;不斷強化應急工作的宣傳和演練,提升全社會的應急技能和處置能力;不斷細化預案實施的責任和措施,增強應急管理工作水平。從現實看,首先要編制全縣糧食應急工作指揮網絡圖,包括組織機構人員、糧食預備運輸、應急發放程序手續等內容,細化應急任務和責任,逐一分解到處置環節和人頭,做到預案啟動有責必糾;其次要結合當前糧食工作實際,對有糧食應急處置任務的單位和個人,時時增加應急環節器材設施,完善糧食生產、流通、加工、儲存和銷售環節中配套設施功能,充實應急響應裝備;其三要以縣級為單位,成立糧食應急專業隊伍,時常開展糧食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環節中應急專項技能演練培訓,提高應急隊員專業素質和應急處置應對能力,樹立糧食行業應急響應形象。
(三)部門配合,主動作為,提高糧食應急工作管理績效
在政府啟動應急預案中,糧食部門應急單位要視糧食應急響應措施。一是要主動與當地政府和職能部門配合,在第一時間深入應急現場參與調查研究,檢查了解情況,掌握應急勢頭與糧食應急相關的第一手材料,為糧食應急響應的準備做到心里有數。二是要主動作為,一邊派人員深入基層第一線,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廣泛宣傳,提出糧食應急方面應對措施,力求把應急場地的損失降之低點;一邊啟動糧食應急預案,謀劃應急糧食在第一時間里的最佳應急方案,展開應急工作。三是要強化信息溝通利用,在應急啟動到應急結束的整個過程中,時時營造聲勢,加強應急知識宣傳,報道工作亮點,助推應急工作順利前行。這些措施既能使得糧食應急響應有聲有色,又能提高糧食應急工作管理績效。
(作者單位:湖北省秭歸縣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