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西北工業大學(西安 710000)
高校門戶網站界面交互設計研究
王聰
西北工業大學(西安710000)
信息時代里的高校發展必須加大信息化的建設,高校門戶網站作為外界了解高校教學、科研、文化、服務等多方面內容的核心“窗口”,對提高高校的整體形象具有積極的作用。隨著信息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往的高校門戶網站界面設計已不能充分體現高校的特色和各項信息服務,交互式設計應運而生。基于交互式設計的高校門戶網站界面設計優化了界面結構,提高了信息服務的效率和質量,進一步促進了高校與社會各界間的交流與合作。本文具體分析了高校門戶網站界面交互設計,以供參考和借鑒。
高校;門戶網站;界面;交互設計
新媒體時代里的高校發展,需要以高校門戶網站為載體,將高校的工作狀態、形象等諸多方面及時的對外發布,以增強學校的影響力,強化高校與外界的交流合作。網絡信息傳播速度較快、互動性較強,使得高校門戶網站界面設計中存在的布局單一、友好性較差、用戶體驗與交互設計感不強等問題日益突出。為了使門戶網站的重要作用得到切實的發揮,需要采用交互式設計理念來完善門戶網站界面的設計。交互式設計的主體思想就是以用戶為中心,以新的視角體現了設計的本質,進而得到了設計理論界與實踐界的高度關注。基于交互式設計理念的門戶網站體現出了體驗感以及平等、對話、交流平臺,平衡了設計的深度、廣度以及良好的容錯性與適時等內容,提高了校園網站的建設水平,增強了校園網站的服務能力。
交互設計技術反映在人們的思維層面就是交互設計理念,其革新了技術、生活與思維方式,轉變了人在設計中的被動局面,增強了使用者與設計師及產品間的交流。
整個設計環節體現的是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包括分析、預測、定義、規劃、描述、探索等內容,徹底改變了人與設計產品之間的冷漠關系交互式設計倡導的是體驗、溝通交流的思維方式,以用戶為中心,將用戶任務作為目標導向進行設計;以體驗為設計觀念,重視內涵設計,拓展了設計對象,將人文關懷融入其中,探索設計產品、人與相關物質、文化之間的交流。交互式設計涉及到的學科范圍廣泛,包含了管理學、心理學、圖像學、教育學、互聯網等,在人文、社會、經濟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認識用戶群體、提取交互設計元素、確定網站風格、版面設計、網站功能分區等是交互式校園門戶網站界面設計的主要步驟(詳見圖1)。
(1)認識用戶群體
各個用戶操作界面的體驗與交互設計感是存在差異且具有主觀性的,但高校門戶網站的用戶群體相對穩定,可以實現認識用戶群體并挖掘其共性,共性的挖掘源于用戶對不同設計元素的滿意度調查。師生、家長以及相關教育組織機構等是高校門戶網站的主要用戶群體,據調查數據顯示,其共性需求主要有完善界面傳播機制和信息傳達的有效性,使學校的信息或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可以通過更加快捷、簡便的方式來獲取。
(2)確定交互設計元素
網頁整體版面的主題思想就體現在設計元素中,線、形、色彩、紋理及空間安排等是網頁設計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體現在高校門戶網站界面設計中指的就是學校LOGO、各種圖片與文字信息、功能分布區符、色調等。交互設計元素的確定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明確元素的選取范圍,如字體、圖形大小等,進而將共性元素提取出來。
(3)形成主題風格
所謂的主題風格就是網站上能夠直觀表現高校各項內容的代表性視覺印象,也可以是說就是網站的整體外在形象,可以為用戶提供最直觀的視覺體驗。學校的歷史、辦學及專業特色等綜合信息是校園門戶網站界面最基本的主題風格內容,再將這些特色結合用戶滿意的設計元素,確定最理想狀態化的風格。
(4)版面設計
交互式設計的版面特點在于交互性較好的界面設計,可以為用戶群體提供多種方案,確保用戶能夠及時有效的得到與自己相關的校園重要信息。比如說,師生及家長用戶,學校概況、最新公告及校內新聞等最有價值的學校信息是此類用戶關注的內容,就應以較為醒目的方式置頂;像登錄系統等次要的信息與功能就應設置在次要的位置,以此類推。
(5)信息功能分區
信息的雙向傳遞是交互式網站界面設計的主要方式,所以必須確保信息功能分區的完善,明確呈現各項信息。交互式設計校園門戶網站的信息功能分區是在版面設計的基礎上將用戶興趣點深度開發,采用欄目或板塊的形式呈現給用戶,通過快速篩選獲取有用信息。基于交互式設計的高校門戶網站應根據用戶需求的調查結果來進一步設置并調整優化受訪版面分區,比如說增設“優勢學科”等內容,形成統一、快速瀏覽機制。

圖1 設計流程示意圖
3.1體驗感與創建平等、對話、交流的平臺設計理念
(1)體驗感的設計
現如今,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步多元化,使得“體驗”逐步成為當下時代里一種常態化的生活方式。體驗的基本內涵已在創新、適應陌生性的基礎上成為一種知覺和心理的滿足,進一步落實為一種對新的事物、服務或觀念的實際行為和過程。用戶是發生體驗行為的主體,而產品,這里指的是網站是發生體驗行為的客體,用戶的心理預設、探索求新及其他心理,通過使用網站呈現出來從心理到行為的復雜活動就是我們所說的體驗。
在校園門戶網站界面設計中,適用是對用戶心理訴求的滿足,比如合適、高效、友好、滿意等,這種滿足除了界面美感設計,還體現在是否具有方便的導航策略,是否設計了合理的信息架構,是否能實現豐富的功能,以及用戶需求的滿意度等方面。體驗感在校園門戶網站界面中的設計,除了用戶對網站的心理和行為的體驗,還包括網站與用戶的交流,即用戶通過網站進行探索和嘗試,在此過程中合理維持自然匹配和預設用途的心理比例。為了有效滿足用戶的使用習慣,設計時應運用功能定制、界面定制、瀏覽記憶、服務定制等主動自適應調整策略并適時提供有效的幫助信息。
(2)創建平等、對話、交流的平臺設計
基于交互式設計的校園門戶網站界面應設置適度的對話交流版塊,承載交互功能的實現,此版塊也是實現網站與用戶平等、友好以及交流關系的重要媒介,更是用戶進行情感宣泄和發揮不滿情緒的重要渠道。從社區、評論等網站中的獨立版塊,到博客、微博、輕博、論壇等新興網站類型的對話交流版塊的設置上,足以說明各類網站高度重視與客戶間良好的對話交流。高校門戶網站界面設置可以增添“校園俱樂部”和“校園社區”兩個獨立的版塊來獲取用戶對校園的反饋信息。
3.2平衡深度、廣度,容錯性、適時幫助系統的設計理念
(1)深度、廣度的平衡設計
樹形結構是網站信息架構設計的主要形式,網站界面的深度指的是界面的級數,將網站首頁比作一棵樹的形態,樹干就是二級界面、樹枝就是三級界面、樹葉就是四級界面;網站界面的廣度就是網站首頁可達到的二級界面的數量。若網站界面的深度過大,就會出現經多次點擊才會達到需求界面的情況,對于用戶來說費時費力,信息獲取不快速、便捷;若網站界面的廣度過大,就會出現首頁標題雜亂無章的現象,降低了互斥性,用戶經驗中的分類標準與網站界面分類標準沖突,造成用戶盲目瀏覽信息,找不到重點。因此,完善的校園門戶網站界面設計,應結合交互式思想平衡好網站界面的深度和廣度。同時,設置合理的控制按鈕,匹配信息的顯示,以便快速、準確、便捷的找到需求信息,提高信息檢索的有效性。此外,合理應用TAG技術在校園門戶網站中設置有效的信息與服務搜索工具,有效降低誤差,快速、便捷的找到需求信息。
(2)容錯性設計
我們根據用戶對網絡的熟悉程度細分為新手、中間用戶及專家用戶3個層級,就算專家用戶在面對從未接觸過的網站時也會出現不同的錯誤。所以網站容錯性設計是重要的一環,一來允許用戶存在錯誤的操作,采用邏輯與文化常識等方面的限制性設計來引導用戶,減少用戶發生錯誤的可能性;二來設置防止用戶犯錯誤的預警提示和應急解決機制。在用戶對網站的操作中出現執行毀滅性操作時及時提醒用戶確認;在用戶錯誤操作網站時應及時提醒用戶終止錯誤。對于錯誤的操作應設置撤銷操作流程,或者提供糾正的機會、方法和正確步驟,而非被迫退出網站或滯留在網站中。
(3)適時幫助系統的設計
幫助系統的完善設計是體現一個網站是否優秀的重要參數,幫助系統設計指的是在用戶進行網站操作時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可以根據幫助系統的正確指示,按圖索驥來尋求解決途徑。通常幫助系統涵蓋使用指南、參考手冊、疑難解答、術語解釋等部分,同時完善的幫助系統設計還要包括錯誤操作的修改建議、毀滅性操作的提醒等適時的預警機制;網站助手的功能設置等,為用戶在不知所措或操作錯誤的時候提供及時有效的顯性幫助;還應包含信息介紹、觀念改變、知識拓展、快樂體驗等各類隱形幫助。高校門戶網站界面交互式設計應采用“一對一”的模式,當用戶在進行校園網站操作時遇到上述問題,可以當場提問網站管理者,獲得即時反饋,提高了網站的針對性及工作效率,進而更好的為校園的發展服務。
綜上所述,基于交互式思想的高校門戶網站界面設計能夠極大的提高網站的服務性能和工作效率,為高校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基礎,強化了校園信息的服務,能夠更好的服務于學校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1]于振璽,齊江華.淺談高校門戶網站UI設計現狀及新表現[J].戲劇之家,2014,07:266.
[2]許魯彥.基于交互設計的高校門戶網站設計[J].軟件導刊,2014,11:87-89.
[3]肖海鵬.基于用戶體驗的高校門戶網站設計[J].硅谷,2011,20:103+95.
[4]閔偉,丁耀.高校門戶網站人性化設計的調查研究——以閩江學院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9:22-24.
[5]陳卓,杜學元,卜東東.從高校形象塑造談地方高校門戶網站建設[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1:48-50.
[6]孫榮,王菊.高校門戶網站視覺界面色彩運用探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9:27-30.
[7]陳祖琴.改進高校門戶網站可用性的建議[J].電子商務,2013,08:77-78.
(責任編輯:興安)
P315.69
A
1003-3319(2016)03-00072-03
10.19469/j.cnki.1003-3319.2016.0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