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海善



上景邁山,我崴了一下腳。用云南話來說,這里是上輩子來過的地方,當靈魂與身體重逢時,就會打一下招呼。做茶葉的時候,便給它起名“景素”。“景”是結緣景邁山的古茶園,傣族話里“景”也有“大城”之意。“素”是為做茶的初心、素心,讓茶回到喝的本質。景素茶葉就是要做一個簡單、方便、好喝的茶及喝茶的地方。
遇見:喝一壺好普洱
云南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有兩樣東西一旦接觸就非得要弄明白不可。一個是浸透了26個民族的民俗,另一個是普洱茶。朋友曾戲說:百戰歸來再讀書,千茶嘗遍喝普洱。
我與普洱茶真正結緣源于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之前應酬多,有胃潰瘍,以為普洱是生茶茶性涼,喝了傷胃。后來喝過幾次,胃的確不太舒服,就沒有繼續涉獵。直到一位朋友帶回景邁山的古樹普洱,且是當年的新茶讓我品鑒。沖了十幾泡喝,腸胃并無不適,反倒是普洱特有的蘭花香韻和層次豐富的回甘,讓我著迷。慢慢開始多飲,加上身邊有腸胃微恙的朋友喝了普洱體質變好,才知道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普洱茶。也明白了不是喝普洱生茶不好,而是劣質的普洱生茶讓腸胃難受。
愈喝愈愛,越來越癡迷,加上身在普洱市近水樓臺,沒事就上各座茶山、品各種茶葉,忙得不亦樂乎。
普洱茶雖然產在云南,本地茶葉市場的茶卻良莠不齊。如果沒有一定鑒別能力,除非有熟人,否則買到的大多是有問題的茶。后面走訪廣州、北京、太原等茶葉批發市場,發現更是魚目混珠。
憑著14年零售品牌的經驗,我感覺里面有機會。于是開始翻閱各種資料,同時考察各家茶企。中國是世界第一產茶大國,有6大類茶,去年的生產量占世界茶葉總產量的43.11%,卻沒有一家世界級的茶葉品牌。無論是綠茶、烏龍茶,還是普洱茶。面對巨量的飲品消費市場,上10億元銷售規模的茶企卻屈指可數,且無領先品牌。而另外兩個國際茶品牌,2012年星巴克以6.2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茶葉零售品牌Teavana;2013年聯合利華用750億美元收購了澳大利亞茶葉品牌T2,世界茶葉市場一片動蕩。
市場混亂,沒有領導品牌,而我知道哪里有好的茶葉,加上發自內心喜愛普洱茶。于是決定自創一個茶葉品牌——景素茶葉。
景素:讓茶回到喝的本質
喝茶是很主觀的事,同一款茶,不同的人茶感反應不同,有人喜歡有人討厭;同樣一個產區的茶,因制作工藝、技法不同,茶的風味口感也是大不同。如此主觀的產品,怎么樣才能做到簡單?這是景素茶葉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我們以“讓茶回到喝的本質”為使命。將顧客鎖定兩類人:一是健康飲料需求者;二是茶人。但茶的本質都是喝,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說得直白:“把水燒開,再放進茶葉,然后用適當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知道的。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茶本身是一種健康飲品,用來喝的,且喝了對心理和生理都好。可現在喝茶,變得越來越復雜了,茶藝、茶道層出不窮。“道可道,非常道”一下子將茶上升到哲學層面,成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高貴之物。很多茶人一說到茶就強調天、地、人,時辰不對茶味不同、天氣不對茶香不同。以至于有些喝了一輩子茶的人,一坐上茶桌看著琳瑯滿目的茶器、茶具卻一口大氣也不敢出,連說自己不會喝茶。他們習慣抓一把茶放到杯里,倒滿水泡一會就直接喝。
茶藝是飲、茶道是飲、倒水泡茶也是飲,理應不拘于身,不困于形。景素茶葉就是要讓選茶簡單,讓喝茶更簡單。
首先我們做的是選茶葉。在普洱市境內產茶的山頭很多,僅產普洱茶的就有26座。每座山頭茶葉的生長環境和氣候條件均有差異,其氣味、口味和口感也有差別。對于大多數的喝茶者而言,不同山頭的茶葉很難區分,如果將這么多茶葉一一讓大家來品鑒,怕是還沒喝就失去耐心了。
我們將茶葉按氣味、口味和口感來區分,制作出一個簡單的品鑒譜。氣味且不說,茶葉的口味主要表現在苦和甜,口感有澀、厚、順、滑、回甘。我們選出苦、甜、澀作為茶葉的一級品鑒要素,用化學的原理解決茶葉的物理問題。
經過多重思考,我們改良的第一款茶是云南古樹白茶。云南本土也產白茶,當地人習慣把所曬制的白茶揉直,再用繩子綁起來,長長的一把,像掃帚。因為村寨的名字叫“秧塔”,所以也叫“秧塔大白茶”。后來有人把其他白茶工藝帶入云南,在云南景谷一帶廣為焙制。其白茶,陽面為黑,陰面為白,宛若黑夜下的月亮,美其名曰“月光白”或“月下美人”。只是,口感較難達到白茶的清甜。于是我們找到經驗豐富的茶廠,選擇茶氣相對溫和的景邁山和易武山茶區的古樹茶為原料,再根據云南大葉種茶的特性引進福鼎白茶的傳統工藝,只采用萎凋、陰干兩道工序制作。如此,既保留白茶的清甜口感,又突出云南大葉種茶的經久耐泡、湯色琥珀,可達12~15泡。我們將這款云南古樹白茶取名“老白魚”。
賣茶:從實體到網絡
互聯網時代,動輒談O2O、談轉化。我們反其道行之,先開實體店。
今年4月,180平方米的景素茶店開始試運營。茶店開在普洱市核心商圈,以素色為基調,裝修成新中式自然人文主義風格,也就是當下流行的“性冷淡”風。全實木家具,茶葉全牛皮紙包裝,一眼望去,只有原木、綠兩種顏色。店內產品有茶葉、茶具和茶館三個部分。茶店很受歡迎,隔一兩天就有同行來交流,引起一股考察之風。茶友更是層出不窮,更有茶人直接把設計師叫過來說就照著這樣裝。
當然,茶店也為檢驗產品和用戶體驗提供了有效渠道。我們與用戶就產品的形象、氣味、口味、口感及不同的沖泡方式等進行面對面的深入交流,收集的體驗信息,用來調整產品包裝。
直到產品穩定后,才放到網絡上。第一波上線的就是老白魚古樹白茶。回甘的古樹白茶,用環保牛皮紙包裝,內層防潮,設計和材質都力求簡約。一經推出,銷售火爆。網上有茶商、茶人提出異議,尤其對老白魚古樹白茶和普洱茶簡化,進行不加剖析地誹謗和打擊,他們覺得茶就應該遵循區域工藝傳統,傳統制茶不可改變……反倒是買茶喝茶的人,覺得極好,給了我們無窮的信心和快樂。
茶,從一片葉子被發現,到用火烤著喝、碾成末與蔥姜肉桂一起沖著喝,再到用滾水沖泡。如今中國6大茶類,還有印度奶茶、日本抹茶、斯里蘭卡紅茶、英式下午茶及星巴克速飲茶。茶的工藝和飲法,一直在變,為何非要墨守成規?“祖宗不足法”說的是祖宗的規矩不一定要效仿,只要符合當下生活,就可以改變。
最近我們正在研制一款紅茶,糅合普洱生茶和滇紅工藝,將紅茶和玫瑰花瓣進行60℃低溫烘焙(一般紅茶是進行100~120℃高溫烘焙)制成玫瑰曬紅茶。如此,既保留普洱茶的后發酵,口感醇厚順滑,又能帶有紅茶和玫瑰花的芳香、多層次口感,而且還可以沖12~18泡。我們也有計劃改良綠茶、黃茶、花茶、黑茶,組成中國6大茶類的產品矩陣,用融于當下的生活方式往前走。
普洱茶經過炒作一度紅火,2003年退熱,2007年通過古樹又崛起。只要找對落腳點,現在正是發展的最好機會。我覺得茶葉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是固定的,也是變化的。我們都不想去外國的市中心點中國茶的時候,只有烏龍茶一種選擇吧。
1.蓋碗泡
古樹白茶葉大,普通蓋碗投三四克茶即可。
沸水注入2分鐘潤茶。第1泡用90℃左右水注入,10秒出;第2泡~5泡,開水即注即出。第6泡~9泡,口感變得滑甜。每次注水多延長5秒。一般可達12~15泡。
2.杯泡法
300ml的透明玻璃杯,取白茶5g,同樣潤茶后,直接注水長泡,待到湯色黃亮時,即飲即出。古樹白茶耐泡,口感始終清甜。
3.壺泡法
視壺容量大小,適量投茶。同樣潤茶后,初泡注水悶蓋5秒出湯。
4.煮飲法
取一鐵壺,注入500ml清水和5g白茶,水燒開,即刻出湯,湯色琥珀,品飲正好。
5.冷萃法
同理潤茶后,將濕葉置于濾網內,上覆冰塊,耐心等待滴濾。因冰塊在室溫下會蒸發,途中可適當添加。通常1小時左右一杯,冷香特別。
注意:
茶湯琥珀色時口味最佳。如果湯色淡黃,則過淡,湯色棕珀,則過濃。
泡法不拘,大家可依自己口味喜好進行調節。
白茶也叫女人茶,功效頗多,雖好亦要避開生理期。
古樹茶可長期存放,陳年白茶的茶性趨溫。
非常適合酒醉、熬夜后品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