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書迪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 430072)
桂林市實施科技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研究
卜書迪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 430072)
堅持創新驅動,是適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要求的需要,是把握發展方向、贏得發展先機的必然選擇。基于對桂林市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判斷,在分析桂林市實施科技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礎成效、主要進展與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桂林市實施創新驅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決策與思路對策。
創新驅動;科技革命;轉型升級
當今時代,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創新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創新能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的核心要素[1~3]。同時,伴隨著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重大轉型期,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紅利、要素成本低的優勢正在日益衰減,依靠資源消耗快速發展的狀況已經不可持續[4~6]。今后的發展必須切換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擺脫對物質生產要素的過度依賴,以創新驅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7~8]。桂林地處南嶺山系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湘桂走廊南端,是我國西部地區著名的旅游城市,探索桂林市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戰略,對于西部地區如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2009年以來,桂林市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貢獻率仍在不斷上升,2014年達到了64.93%,但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幅在逐漸下降,由2009年的42.52%下降到2014年的18.28%。對數據分析說明,當前桂林經濟發展處于要素驅動的中期,投資對城市經濟的帶動作用依舊很強。2015年,桂林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943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1%,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8.4%,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為17.4∶46.4∶36.2,人均GDP為6 058美元,根據錢納里工業化階段判斷(見表1),桂林市的工業發展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具有以加工為中心的高加工度特點。

表1 錢納里工業化階段判斷
1.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為創新推動轉型發展積蓄了新潛力。一是專利產出穩步增加。從總量來看,“十二五”期間,桂林市共申請專利20 323件,其中,發明專利9 908件,實用新型專利5 156件,外觀設計專利1 589件;共授權專利7 208件,其中發明專利2 024件,實用新型專利3 872件,外觀設計專利1 312件(見下頁表2)。2015年桂林市共申請專利7 301件,授權2 128件,同比分別增長43%和29.5%,其中申請發明專利5 523件,同比增長50.5%;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突破4.6件,位居廣西第二。二是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效益凸顯。駐桂高等院校通過與桂林市特色產業、優勢企業合作,建設了“西南民族藥”等9家廣西協同創新中心。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對接和技術洽談活動。2015年桂林市人民政府舉辦了全市科技成果轉化暨技術需求洽談會,駐桂高校院所、中南大學、廣西大學以及市骨干企業共發布平臺服務、技術成果、技術需求223項,實現有效對接80余項(次),促進了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表2 “十二五”期間專利申請與授權量 (單位:件)
2.創新創業資源加速集聚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奠定了新基礎。一是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扎實推進。從總量來講,桂林市擁有7所高等院校,涵蓋文、理、工、醫等學科門類。在校學生15萬多人,每萬人擁有大學生人數在全國各地級市中居首位。從結構來講,桂林市人才結構比例基本趨于合理,人才質量大幅度提升,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二是科研交流和合作日益頻繁。桂林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高鐵經濟帶等區域科技交流與合作,開展了與西安、東莞、廈門、佛山等地市的聯系與合作,洽談對接成功技術合作項目120多項。與中南大學戰略合作取得實質進展,促成瀚特信息公司、桂林礦地院、桂林醫學院、市婦女兒童醫院等企業和單位與中南大學聯合開展科技攻關、人才培養和科研平臺建設。積極推進科技合作基地建設,新建成國家級科技合作基地1家,自治區級3家。
3.科技產業發展逐步提速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增添了新亮點。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化加速推進,為實體經濟發展壯大強筋健體。桂林市形成了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和培育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三大新興產業的“3+3”的產業發展格局,涌現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技術水平處在細分領域于國內領先或國際領先水平的高科技企業。二是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成為引領城市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商貿物流集聚了萬達廣場、國際商貿城等一批城市綜合體,商貿物流蓬勃發展。以科技金融業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預計今年可達80億元規模。
1.創新引領能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根據對2015年廣西各城市綜合創新水平計算結果的統計顯示,雖然桂林的綜合創新指數在全區排在第二位,但是城市科技發展與自主創新指數卻明顯低于南寧、柳州、北海與玉林等城市,在全區僅排在第五位。以專利為例,2015年桂林共申請專利7 301件,授權2 128件,同比分別增長43%和29.5%,其中申請發明專利5 523件,同比增長50.5%;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突破4.6件,位居廣西第二,但與南寧專利申請數量的11 782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2.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不足,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吸收配套能力較弱,經濟規模效益不明顯。對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方面投入的資金和精力不夠,由于對低成本、低價格等競爭策略的過度依賴,桂林目前除旅游業外,在其他產業都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大多數企業從事的只是產業鏈中邊緣環節的一節,產品附加值較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易受制于人,企業發展波動較大。很少有企業下決心通過提升質量、品牌創建和改善服務來引領和創造市場需求,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3.政策引導作用發揮不足。對于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職能部門往往通過下文件、上項目、給資金等方式來應對,導致企業產生依賴、相關部門產生惰性,政策性基金對社會資金、金融資本的帶動力不強、引導作用不明顯,沒能很好地帶動社會、企業、個人的活力和創造力。不少傳統企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等嚴重壓力,但由于維持低利潤的生存空間依然存在,仍然依靠自身的慣性開展生產經營,對加強自身管理、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配置資源和整合價值鏈的能力等提質增效升級的辦法重視不夠。
1.聚焦重點產業技術領域。瞄準國際科技創新與產業革命的前沿,健全產業技術政策和管理制度,改革產業監管制度。創新工業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積極融入區域產業發展進程,努力構建新型產業體系。
2.建設西部地區創新人才樞紐。注重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完善人才的引進、評聘和管理政策體系,創新人才工作優質服務方式。加快出臺《桂林市人才引進和培養暫行辦法》,創新人才培養、選拔、激勵、評價機制。加大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的培養引進力度,建設西部地區創新人才樞紐,吸引西部地區創新人才流動、配置,影響西部地區創新人才的集聚和輻射。
3.增強創新主體綜合能力。立足廣西,面向全國,培育、集聚、形成一批具有全國服務和輻射能力的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切實增強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進行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與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支持和引導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推動桂林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服務廣西和服務西部地區發展中提升綜合創新能力。
4.培育城市創新生態環境。堅持系統推進、效率為先,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知識產權服務,加強科研道德和創新文化建設,推進科技金融結合、優化創新創業融資環境,著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加快建成要素齊全、布局合理、運行高效、合作開放、互動充分并具有桂林特色的城市創新生態系統,構建良好的城市創新生態環境。
[1]王志剛.扎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J].求是,2012,(23):52-54.
[2]張來武.論創新驅動發展[J].中國軟科學,2013,(1):1-5.
[3]FAN Fei,DU De-bin.The Meas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3):492-508.
[4]范斐,張建清,楊剛強.區域科技資源配置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6,(4):71-80.
[5]范斐,杜德斌,等.區域科技資源配置效率及比較優勢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2,(8):1198-1205.
[6]范斐,杜德斌,等.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科技資源配置效率的時空格局[J].地理學報,2013,(10):1331-1343.
[7]范斐,杜德斌,等.基于能力結構模型的區域協同創新研究[J].地理科學,2015,(1):66-74.
[8]范斐,杜德斌,等.長江三角洲科技資源配置能力與城市化進程的協調耦合關系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3,(7):69-75.
[責任編輯吳明宇]
F273.1
A
1673-291X(2016)25-0102-03
2016-07-08
卜書迪(1990-),女,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貿易經濟與科技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