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蕾,林丹力,王拴茂
(重慶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54)
《商君書》的法治思想對當前我國反腐敗斗爭的啟示
汪蕾,林丹力,王拴茂
(重慶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54)
《商君書》深刻洞悉人性,也利用人性,實行嚴防—嚴懲一系列措施來制止腐敗等違法犯罪。我國當前反腐敗斗爭嚴懲不如嚴防,讓法治成為人們的行為習慣,培育法治的社會環境。
《商君書》;反腐敗;嚴防;嚴懲
戰國時代著名的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實踐。《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在秦國變法十年后,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老百姓比較富足,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國家實力增強。荀子在商鞅變法百年后,他在秦國看到了這樣的景象:“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觀其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出于公門,歸于其家,無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1]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八屆三中全會小組討論時,特別提到“商鞅變法”,包含著借古喻今、古為今用的深刻寓意[2]。本文在此談談《商君書》的法治思想對當前我國反腐敗斗爭的借鑒作用。
我國古代在人性問題上,一直有性善論和性惡論的爭論。商鞅洞悉人性,他認為人性本惡,人性是趨利避害的、好逸惡勞的,對利益的追求是永恒的,名利在哪里,人們就會趨向哪里,即使那些隱居深山的隱士也不例外,人們對名利的渴求,只有生命結束才會停止。因此,要正視人的本性,利用和引導人的本性。商鞅一方面實行重賞,重獎耕戰來提高生產力和戰斗力;另一方面實行重罰,用嚴刑竣法來制止犯罪行為,從制度建設上采用嚴防—嚴懲一系列措施,培育法治的社會環境,讓法治理念成為人們的行為習慣。
(一)嚴防
1.國家和政府要有公信力,要樹立法律的權威。《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后來太子犯法,商鞅依法要處罰太子,但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于是對太子的師傅進行了處罰,以示警戒。從而樹立法律的權威,樹立政府的公信力。
2.管理好干部隊伍:治國先治官,制度上防腐。商鞅意識到各級官員在國家中處在特殊的位置,他們既是國家政策法令的執行者,也是民眾的直接管理者。同時,商鞅也認識到官吏違法的危害性。正因為各級官吏的特殊位置,使他們有機會利用職權,破壞國家政策法令的實施,以權謀私,貪污腐敗,欺壓老百姓,導致官場腐敗,成為國家的蛀蟲,其社會危害性遠遠大于普通老百姓。因此,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法治官。(1)明確官吏的職責權限,完善監察制度。商鞅首先明確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權范圍,明確權力界限。一旦官員越權,以權謀私,將受到重罰,毫不留情。商鞅認為,如果官員與官員之間沒有利益糾葛,就容易相互勾結。如果官員之間有利害沖突關系,他們往往為了自身利益,就會去監視別人的不法行為。商鞅鼓勵揭發,告奸者會得到獎賞。商鞅還實行嚴酷的連坐制,使官吏們相互監督。既有嚴密的監督,又鼓勵揭發,又有重刑的威懾,他們就不敢鋌而走險。(2)強調官吏的辦事效率。商鞅意識到:“十里斷者國弱;九里斷者國強。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強;以宿治者削。”[3]因此,主張“無宿治”,不準官吏拖拉政務相互推諉,不準官吏留下當天的公務,當天的工作必須當天完成,提高辦事效率,絕不允許公務積壓。如果各級官吏都把時間用來處理公務,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沒有時間到老百姓那里去巧取豪奪,老百姓也不受打擾,就能安心從事農業生產,盡量減少和杜絕官吏違法犯罪。
3.培育法治的社會環境。(1)打造一支專門的優質的法治隊伍。首先,加強制度建設。商鞅設置專職法官來負責解釋和宣傳法令。國君尋求通曉法令條文的人,來擔任主管法官。主管法官依照“禁室”所藏法令的條文,每年一次,把法令頒給各級官吏。各級法官和法吏,一接到朝廷送來的法令,馬上就要認真學習,然后負責向官吏和老百姓解釋和宣傳。這樣從中央到地方有一支專門的法治隊伍,負責法律的解釋和宣傳工作,讓普法工作成為國家一項長期的政策[4]。從秦孝公到天下統一這一百多年,為秦國打造了一支優質的執法隊伍。其次,法官負責制。主管法令的法官如果忘記執行法令條文的某項規定,就按相應的規定來辦他們的罪。如果有人膽敢增加或刪減法令,就是死罪,決不赦免。官吏和老百姓來向主管法令的法官詢問法令條文,法官必須清清楚楚地告訴他們。即使法官去世,也按照此規定來辦事,即人亡法存。各級法官和法吏一方面必須認真學習和宣傳法令條文,另一方面必須認真執行法令,一旦出現失職,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4]。(2)加強對老百姓的普法教育。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為了自己的權威,十分害怕老百姓知道法律。商鞅不但要公布成文法,而且還實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政策,加強對老百姓的宣傳教育[4]。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什么樣的行為要重賞,什么樣的行為要重罰,違法犯罪的后果是什么。商鞅之所以這樣做,目的在于,官吏知道老百姓都知曉法律,不敢漁肉老百姓;老百姓知道違法的代價巨大,既不敢輕易鋌而走險,也不敢妨礙官員執行公務。老百姓都知法懂法,對于預防官員違法犯罪是有重要意義的。《韓非子·五蠹》指出:“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家有之。”在秦國婦女小孩都知曉法律,商鞅雖死,秦法未敗,法治理念深入人心,養成了法治的社會環境。
(二)嚴懲:重刑主義,刑無等級,加大違法成本
商鞅認為,法是國家權力的象征,至高無上。上至君主、下至各級官吏都應該維護法律的權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商鞅信奉“亂世用重典”,實行重刑主義的原則。對輕罪處以重罰,違法的成本巨大,犯罪者付出的代價巨大,人人心存恐懼,不敢輕易以身試法,更不敢去犯重罪了。重刑不只針對老百姓,對官吏一視同仁,奉行刑無等級的原則。同時,商鞅還實行連坐制,一人犯法,鄰里和家族都要受牽連,用國家機器保障了法律的落實[4]。
商鞅的這些措施是環環相扣,嚴防、嚴懲,是一個縝密的系統工程,法由外在的強制性規范內化為個體的自律規范,讓法治成為了人們的行為習慣,形成了法治的社會環境。既有制度上的防范,也有嚴密的監督和揭發,又有重刑的威懾,違法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從秦孝公到秦統一天下這一百多年,秦國政治清明、政府廉潔高效,并非其人性與別國有什么不同,而在于法治的震懾力量。
腐敗現象既是歷史難題,也是世界性的難題。腐敗在當前我國的國家生活、政治生活中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官員級別之高,貪腐數量之大,讓人震驚。最基層的鄉官、村官腐敗的能量也令人吃驚,影響極壞,給黨和人民帶來巨大的危害。反腐敗是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嚴重斗爭。過去反腐效果不明顯,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對人性缺乏深刻的認識,還有就是制度設計上的缺陷。要堅決地反腐敗,要正視人性的弱點,也要從制度上反腐。《商君書》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智慧,嚴罰不如嚴查,嚴查不如嚴防。
(一)嚴防——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管理好干部隊伍
1.要管理好各級干部,養成按照法律規則辦事的行為習慣。我國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在高壓反腐敗的過程中,關鍵的環節是管理好我們的各級官員,是構建法治社會的重要內容。把干部隊伍建設納入法制軌道,干部的選拔、任免、考核等納入法制軌道,干部工作公開化、法制化,養成按照法律規則辦事的行為習慣[5]。
2.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監督全覆蓋,依法實施對干部的監督。商鞅深刻地意識到權力缺乏監控必然滋生腐敗。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如果從制度上設計一套嚴密的監察制度,則官吏自然不能貪不敢貪不想貪,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在我國,一是要加強對官員權力的監督;二是加強對官員的財產的監督。除了人大系統、黨政系統、司法系統的紀律監察外,對各級官員的日常生活、社會交往等,都應該有明確的制度上的要求。此外,還要發揮其他監督渠道的作用,廣大人民群眾更是監督各級官吏的無窮力量,形成廣泛的社會監督,官吏的行為處在強大的監督之下。
3.干部要自覺學法,加強思想教育,對干部進行法制知識的考核。在秦國,各級法官和官吏都通曉法律,老百姓都知曉法律。盡管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離建立法治社會的目標還需要努力。部分官員法律意識淡漠,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權大于法,嚴重褻瀆了法律的權威,影響極其惡劣,也引起老百姓的強烈不滿。對官員的考核不僅有GDP考核、環保考核,還應該進行法制考核。各級領導干部首先要學法、知法,具備基本的法律素養,自覺維護法律的威嚴,然后才能依法行政,養成按照法律規則辦事的行為習慣[5]。
4.加強對老百姓的普法教育,把法治作為一種理念,讓法治成為人們的行為習慣,培養法治的社會環境。商鞅在秦國范圍開展大規模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成效顯著,培育了一種良好的法治的社會環境。在我國,加強老百姓的法律教育,提高老百姓的法律素養,對于預防領導干部違法犯罪是有重要意義的。首先,加強法制宣傳,把普法工作作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普法工作具有長期性、穩定性。過去我國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普法宣傳活動,但往往采取“運動”的方式或“活動日”的形式,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顯著。要把普法工作作為國家的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普法教育制度化,形式多樣,力求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4]。其次,大力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讓法治成為人們的行為習慣,培育法治的社會環境。我國封建社會漫長,形成官本位的思想,導致老百姓對權力的敬畏和對自身權利的漠視。一方面,老百姓的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漠;另一方面,老百姓最怕打官司,因為打官司的成本和代價極高。即使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也往往忍氣吞聲或者息事寧人,不知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4]。因此,要大力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法治理念入耳、入腦、入心,法治理念深入人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養成按照法律規則辦事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老百姓知法懂法,也可以依法監督領導干部的工作和行為,形成廣泛的社會監督,培育法治的社會環境。
(二)嚴查——打造一支反腐敗的隊伍
孟夫子說過:徒法不足以自行。依法治國,只有法律還不行,還必須有一大批忠于法律的執法者。商鞅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很有前瞻性的思想,由專職的法官和法吏執行法律是實現法治的關鍵。法制建設道路艱難,反腐敗道路更是艱難。我國設立了反貪總局,構建一支嚴查腐敗的鐵軍,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和檢察機關成為反腐敗的正規軍和主力軍,從中央到地方打造了一支優質的執法隊伍,從嚴懲轉向嚴查,加大嚴查的力度。當然,也要加強這支執法隊伍自身的建設,管理好這支隊伍。
(三)嚴罰——樹立法律的權威,制度反腐,加大違法成本
雖然商鞅的重刑主義一直受到人們的批判,其中也不乏合理的成分。在我國現實生活中,法律的實施情況不容樂觀,有法不依、執法違法、惡意枉法的現象大量存在,原因之一就是官員的權力大過了法律,官員凌駕于法律之上,尤其是一些高級干部腐敗現象嚴重,級別之高,數量之大,讓人難以置信。還有就是查處難度大,處罰力度不夠,違法成本不高。因此,要加大查處力度,加大打擊力度,任何官員只要觸犯法律,都應該為自己的違法犯罪付出相應的代價。
如何預防和制止官員的腐敗問題,如何管理好各級官員,如何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這是古今中外一個重大社會課題。商鞅很早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和實踐,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智慧,剔除商鞅法治思想中的糟粕和局限,發掘出依法治國的現代元素,對當前我國進行的反腐敗斗爭,對于建設法治國家仍有借鑒和啟示。
[1]荀子·強國[M].孫安邦,解評.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2]董成雄,王四達.“商鞅變法”的現代啟示——從習近平十八屆三中全會座談會講話談起[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2).
[3]商君書·去強[M].高亨,注譯.北京:中華書局,1974.
[4]汪蕾.商鞅的普法思想及其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啟示[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5]汪蕾.商鞅以法治吏的思想及其現代啟示[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責任編輯陳鶴]
D630
A
1673-291X(2016)25-0190-03
2016-07-08
汪蕾(1973-),女,重慶人,講師,碩士,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林丹力(1962-),男,重慶人,講師,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王拴茂(1965-),男,陜西合陽人,講師,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