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景慶
(中共湖南省委直屬機關黨校經濟學教研室,長沙 410001)
“兩型”人文素養與湖湘文化
蔡景慶
(中共湖南省委直屬機關黨校經濟學教研室,長沙 410001)
以全新的視角和理念闡釋“兩型”人文素養的深刻內涵,并著重探析對湖南深遠影響的湖湘文化與“兩型”人文素養的交錯性,以期從人文角度更好地構建兩型社會。
兩型人文素養;湖湘文化;交錯
所謂“素養”,其含義有二:一是指平素的修養;二是指經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素養”又被稱之為“人文素養”。素養對于人,是指人的素質和品質,我們通俗地理解是指一個人的秉性與教養。我們深入理解:“素養”就是指人的“素質能力”和“德育修養”,“人文”是指“人文科學”。因此,廣義的人文素養涵括人們的人文科學和知識水平的發掘能力,狹義的人文素養則是指以某種精神動力為軸心的人的內在品質的具體體現。
我們今天對“兩型”人文素養的索源,可以追索到西方的“生態教養”和“生態文化教養”。美國學者大衛·奧爾1992年提出“生態教養”[1]。他認為,人類的行為之所以對大自然產生嚴重的生態危機,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缺乏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充分而科學的認知,包括缺少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深入探討,因此他主張,應當進行全新的生態教育與培養,使每個社會成員養成必要的生態教養,以便人類能順利進入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后現代社會。另一位美國學者卡普拉在他的《生命之網》中,著力重申了奧爾提出的生態教養含義,強調每個社會個體應必備的生態教養對于人類重建生命與生態之網的極端重要性[2]。卡普拉強調在當代極其復雜的科學背景下,突出對生態和生命網絡的深入理解,培育人們對生態知識教養的深入理解。因此,有人把它總結為“生態文化教養”。
結合當前我們兩型社會建設的需要,經過對以上對“素養”內涵的深入理解,我們便可以得出“兩型”人文素養的真正含義。“兩型”人文素養,是指人們在現實中所體現的節約資源和對環境愛護的行為習慣,是以“兩型”理念為核心的人的內在品質的集中展現;指人們在與大自然的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兩型性”的秉性與教養。“兩型”人文素養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的“兩型”的社會素養和“兩型”的個人素養的綜合表現,這二者的關系,“兩型”社會素養是“兩型”個人素養的集合體現,“兩型”個人素養是兩型社會素養的最堅實基礎。從構成上看,“兩型”人文素養是“兩型”行為素養、“兩型”制度素養、“兩型”道德素養和“兩型”技術素養的總稱。其中,行為素養是“兩型”素養具體體現,制度素養是保障,道德素養是“兩型”素養的根基,技術素養是推動力。我們今天建設“兩型”社會的魂魄與脈絡走向,就是培育“兩型”人文素養。同時,培育“兩型”人文素養,其宗旨在于實現兩型社會構建的全民自覺參與,是“兩型”社會建設走向自動自發的人文堅磐基石。
筆者認為,“兩型”人文素養包括三大塊:即“兩型”市場素養、“兩型”政務素養和“兩型”社會素養。其中,“兩型”市場素養是指市場交易中,市場主體(包括工商業主和普通員工)所具備的以“兩型”理念為主導的修養和素質。“兩型”市場素養在“兩型”人文素養體系中起著中間關鍵性支撐作用。其包括生產中“兩型”產值理念的堅固樹立,產業與產品中“兩型”產品和產業相關的市場機制的確立,市場活動中的“兩型”行為模式等等。其次,“兩型”政務素養是指執政的黨和政府在行政和服務中所表現的“兩型”的政務素質和修養。“兩型”政務素養是“兩型”人文素養構建的先決因素。“兩型”政務素養包括“兩型”政務消費、“兩型”政務服務、“兩型”政務考核、“兩型”政務行為模式等方面。其中,在行政和服務中防止和杜絕奢侈、浪費型公款消費,構建符合“兩型”要求的政務行為,政府綠色與“兩型”GDP的考核機制的建立,構建當前政府“兩型”政務行為模式,是當前“兩型”政務素養培育的重點。在湖南乃至我國,“兩型”政務素養還包括政府在兩型社會構建的過程中,所起的示范倡導和帶頭作用。最后,“兩型”社會素養是指社會大眾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在“兩型”理念的支撐下所應備的修養。“兩型”社會素養是“兩型”人文素養構建的核心內容,包括社會的“兩型”人文理念、社會的“兩型”行為習慣、社會的“兩型”法律與制度體系等方面。
(一)傳統湖湘文化崇奉理學、倚重道統,具有濃烈的憂國憂民的御外情結,加上湖南內陸省份的閉塞,人們易于產生頑固保守、排斥外來新興事物的心理,這與“兩型”人文素養中要求開放創新精神不相融合
首先,傳統湖湘文化堅守“守先正、傾保守”基本傳統。毛澤東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進而取得中國近代革命成功的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少年和青年時期幾乎沒有走出過“以守舊知天下”的湖南,他那農業社會主義的理想以及堅韌、執著、質樸和獨尊的人格與性格,熔鑄了中國農民尤其是湖湘文化的長短優劣。湖湘文化的創始人胡安國和胡宏等人,他們主張學以致用和經世致用,然而,對江浙的事功學派又多加指責、橫加排斥;他們要求改革弊政,倡導抗金復國,同時又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3]。辛亥革命時期,湖南人楊昌濟多年留學西方,并大舉推崇理學,但其思想與同時期留學歐美的其他知識分子相比較,還是多少有些差距。
其次,湖湘文化產生于國家處于民族危亡之時的南宋,本身帶有濃烈的御外情結。湖湘文化在隨后的發展中,同樣體現強烈的民族性和御外情結。在中國近代,面對西方列強的步步進犯,蘊含于傳統湖湘文化中的民族情結率先對外來侵犯的反抗與反擊,從而也從內心產生強烈的排斥和抵制心理。到19世紀末,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現代社會開始萌生,中國社會正處于“分崩離析”的時代,以至當時有一位國外的傳教士曾驚嘆:“湖南之對于中國,正如拉薩對于西藏一樣,多年以來,它是大陸腹地中一座緊閉的城堡……產生了對基督教的最激烈的反擊。”也正因為如此的種種原因,到1886年,一直沒有一個國外傳教士進入長沙傳教。清朝時期黃慶澄曾在其《東游日記》中說:“中國之民之氣,湖南一帶堅如鐵桶,遇事阻撓,雖可嫌,但實可嘉。”可以看出,這種排斥既是來自于對與儒家文化水火不相融的基督文化的排斥,也是出于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憤慨情結。他的“可嘉”在于其愛國主義與民族情緒和相互結合,其在中國歷史上抗金、抗元、抗清,特別是近代反對“三座大山”的斗爭中,這種“可嘉”精神起到了極其重要的關鍵性作用。他的“可嫌”則表現為自18世紀、19世紀以來,隨著發達的國際通道和海上貿易的通暢,世界發生了由分散到整合、由分塊到一體化的重大變革,湖南這種濃郁的傳統民族情懷,不能妥善地處理好國家與民族所面臨“師之”與“制之”的二者關系,不能及時通過打開國門變革求新,順應大時代發展的要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國家走上民族富強的道路。
再次,地理環境也使湖湘文化保留著較多的“守先正”的古樸氣質。湖南相對而言比較封閉的地理環境,加上長期的“農業文明”,也助長了湖湘文化的相對守舊和排斥外來事物。與東南沿海相比,湖南受崇山峻嶺的阻隔,使得其接受海洋藍色文明不甚便利;湖南地勢整體是一個向北張開的馬蹄形,地形是看三面環山,其曾被稱為“四塞之國”而長期“與世隔絕”,沿長江浸襲而至的西方文化溯江而上,等到灌入洞庭湖的時候已經所剩不多了。
(二)傳統湖湘文化注重軍事與政治傳統,強調躬行實踐卻多限于軍政倫理領域,這與“兩型”人文素養中要求講求節約、依重科技的理念不相融合
首先,傳統湖湘文化強調從事政治與軍隊,對于生產和科技不太有利。近代以來,湖南有“惟楚有材”之美稱和“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之美譽,湖湘學院涌現出了大量人才,然而,仔細探析這些“楚材”,可以看出他們活動的舞臺主要搭構在軍界、政界和文化界,而很少有實業家、自然科學家和金融家。郭嵩燾和曾紀澤曾是近代有名的外交大臣,他們與沙俄多次談判,曾出任清朝駐英法的大使,后被湖湘故人視為“有辱先祖”的民族敗類,以至于后業郭嵩燾離任后回到故鄉長沙時,家鄉的碼頭上冷冷清清,地方拒不接待,家鄉官員幾乎“傲不為禮”。湖湘學人講求春秋大義,強調從政和從軍,這在一定程度制約了湖南上對自然科學和生產技術在的追求與發展。以致開創洋務運動之先河的湖南人曾國藩和左宗棠,他們在洋務運動中興辦的近代民族工業,也主要集中在軍工企業,而且沒在湖南開設過一家工廠[4]。湖湘文化適應和帶領了傳統文化的提倡,形成了建功立業,流芳百世,顯親揚名,封妻蔭子等傳統士人對軍政功利的主要追求。到了近代尤其是當代,如果知識精英與政治結盟,發展到極致,則只會增強“權力至上”和“官本位”思想,使得人們的行為方式不節約和講求效率,人們的聰明與才智過分地集中在軍事與政領域,社會和市場資源不能按市場應有的法則進行有效配置。這也是湖南今天在經濟、市場和科技相對落后的情況下,開創“兩型”社會建設征程中,面臨的更為艱難的人文環境。
其次,傳統湖湘文化重義輕利,追求功名,對于商業和市場發展不太有利。我國近代,湖南人士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擔當,受傳統文化“義利”理念的影響,他們重義輕利,將軍功與功名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傳統湖湘人恥于言利,也羞于從商,他們講求氣節,追求功名。在資本主義的商業資本滲入下,我國東南沿海是西方資本主義最早入侵之地,重實而輕虛,講求“實用”和“實際”,進而取得市場經濟和商業的發展。現代社會以來,在經濟全球化與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今社會,湖湘文化作為一種內陸傳統文化,在發展中瑕瑜互見其中,其不足之處已日漸突出。倡導以誠信互利、“以儒術飾商賈”貫穿工商活動中的人際關系,拋卻湖湘文化中“君子不言利”的古態,著力淡化“官本位”等固化守舊意識。我們今天要從傳統湖湘文化中調適出“傳統”與“現代”、營造出講“義”與講“利”“從政從軍”與“七十二行出狀元”,開創出更為先進的現代文化。這是我們今天審視傳統湖湘文化的出發點,也是一個重要目標,更是我們今天樹立“兩型”人文素養,依重科技發展經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1]佘正榮.生態文化教養:創建生態文明所必需的國民素質[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9,(3):36-39.
[2]匡躍飛,等.“兩型社會”生態文化體系構建[J].中國集體經濟,2012,(2):48-50.
[3]康詠秋.封閉保守、熱衷仕途:湖湘文化的反思[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5-37.
[4]郭鳳蓮,賈嵐.以湖湘文化引領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EB/OL].“兩型”試驗網,2009-12-04.
[責任編輯陳鶴]
G122
A
1673-291X(2016)25-0181-02
2016-07-08
蔡景慶(1974-),男,湖南新化人,教授,從事區域經濟與經濟轉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