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榮躍賢
(西寧市第536醫院內分泌科,青海810007)
達比加群酯聯合負壓吸引治療糖尿病足的療效觀察
張宇,榮躍賢
(西寧市第536醫院內分泌科,青海810007)
目的研究達比加群酯聯合負壓吸引治療糖尿病足(DF)的療效。方法將該院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DF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內科治療及常規傷口換藥,治療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達比加群酯聯合負壓吸引治療。比較兩組治療8周后創面愈合情況。結果治療8周后,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494,P=0.013),兩組患者均未觀察到出血等不良反應。結論達比加群酯聯合負壓吸引治療DF有良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抗凝藥/治療應用;負壓傷口療法;糖尿病足;達比加群酯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組織破壞的一種病理狀態,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1]。據最新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目前糖尿病的總體患病率為9.7%[2],12%~25%的糖尿病患者在病程進展中并發足部潰瘍。DF患者因促凝與抗纖溶狀態異常:凝血機能亢進和促凝活性增強及前列環素合成減少和血栓素生成增多,所以抗凝治療對DF的治療具有重要價值。
達比加群酯屬于新型非肽類的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劑,克服了華法林的諸多缺點,臨床應用前景廣闊[3]。本院內分泌科采用達比加群酯聯合負壓吸引治療DF,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50例DF患者,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齡43~81歲,平均(63.1±10.2)歲,糖尿病病程5~20年,平均(13.4±4.2)年;DF病程5~20周,平均(13.8±4.2)周;DF Wagner′s分級1級11例,2級9例,3級5例。治療組患者中男11例,女14例;年齡44~79歲,平均(61.8±10.8)歲;糖尿病病程6~22年,平均(14.9±4.6)年;DF病程7~23周,平均(14.6±4.8)周;DF Wagner′s分級1級12例,2級8例,3級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DF病程及DF Wagner′s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診斷標準糖尿病診斷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DF的診斷采用Wagner′s分級[4],0級:有發生足潰瘍危險因素的足,目前無潰瘍;1級:表面潰瘍,臨床上無感染;2級:較深的潰瘍,影響到肌肉,無膿腫或骨的感染;3級:深度感染,伴骨組織病變或膿腫;4級:局限性壞疽(趾、足跟或前足背);5級:全足壞疽。
1.1.3排除標準下肢動脈周圍血管明顯病變者;嚴重肝、腎及血液系統并發癥,妊娠、準備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嚴重心功能衰竭或合并精神疾病不能參與隨訪者;合并嚴重系統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嚴重營養不良或有出血性疾病史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
1.2.1.1治療方法在飲食控制基礎上使用胰島素或胰島素聯合口服藥物強化降糖,同時予以營養神經、降血壓、活血化瘀藥物,使用丹紅注射液,局部予以傷口清創換藥,合并深度感染或伴全身感染癥狀者使用抗生素。
1.2.1.2足部潰瘍護理觀察潰瘍深度、面積、滲出液的性質和量,保持皮膚、創面、床單元的清潔,防止創面污染。換藥前需將創面上的殘留物及分泌物拭去,敷貼內不通氣,防止創面與外界相通,降低感染概率。足部潰瘍面用0.9%氯化鈉溶液、過氧化氫液和(或)聚維酮碘溶液清潔,去除壞死組織和分泌物,保持傷口引流通暢,創面敷以凡士林紗布,無菌敷料包扎;視創面情況1~2 d換藥1次直至潰瘍完全愈合(8周)或滿8周觀察期(8周未愈合者)。
1.2.2治療組
1.2.2.1治療方法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服用達比加群酯(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批號:130508),每次150 mg,每天2次,飯后0.5 h服用。觀察有無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皮下瘀斑等情況。
1.2.2.2足部潰瘍護理采用持續負壓封閉引流(VSD)。首先徹底清創,將VSD材料修剪成與創面大小一致的形狀,將其邊緣與周圍正常皮膚縫合固定,將創面周圍皮膚清潔干凈,待干燥后用手術薄膜粘貼封閉創面,包括創緣周圍3 cm以上的健康組織及泡沫材料上的2根硅膠管,確保良好的密閉性,將引流管接負壓引流瓶或中心負壓吸引,持續負壓引流7~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8周。
1.2.3觀察指標傷口測量使用康惠爾傷口尺測量其面積,觀察兩組患者創面恢復情況。
1.2.4療效判定[5]入院時,由臨床醫生及專科護士對患者進行評估,記錄足部皮膚潰瘍情況,治療8周后對治療結果再進行觀察及記錄。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為潰瘍面完全愈合,臨床癥狀消失,隨訪無復發;顯效為潰瘍面縮小達70%以上,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好轉為潰瘍面縮小30%以上,臨床癥狀改善;無效為治療3個療程,潰瘍面縮小不足30%或無變化或擴大,臨床癥狀無改善。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494,P=0.013),見表1。2.2總不良事件兩組患者用藥后未出現皮膚及周圍組織的反應,未見到局部和(或)全身的過敏反應,整個治療期間未觀察到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腹腔內臟器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應。

表1 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DM主要是由于高血糖造成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內皮細胞增生,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導致肢端缺血,引起肢體潰瘍壞疽、感染。有研究發現,DF患者的血液黏滯度明顯高于健康人,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易形成血栓,毛細血管灌流不足,加重局部缺血缺氧狀態,造成組織缺血性壞死,進而出現DF[5]。許多患者在出現DF之前就已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在DF治療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應及時給予抗凝藥物治療[6]。達比加群酯為直接凝血酶抑制劑,是達比加群的前體藥物,屬非肽類的凝血酶抑制劑[7],口服經胃腸吸收后,在體內轉化為具有直接抗凝血活性的達比加群,后者通過直接抑制凝血酶而發揮抗凝血效果。有研究結果表明,達比加群酯的抗凝效果與經典藥物相當,且治療過程中出血等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降低[8]。此外,達比加群酯口服使用方便,藥物不良反應少,不需要定期檢測凝血指標[9],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達比加群酯聯合負壓吸引治療DF的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未發現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腹腔內臟器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應,可能與觀察例數較少有關。
本研究通過對DF創面采用VSD,可穩定創面周圍環境,減輕水腫,去除滲液,使創面微型結構重建,進而增加血管生成,創面周圍血流增多,肉芽組織生成,細菌水平減少,改變創面生化和系統反應,加速創面愈合。采用VSD既簡化了繁瑣的換藥過程,減輕了患者在換藥過程中難以忍受的痛苦,也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操作簡單易行,持續VSD與常規換藥等治療比較,可以提高療效,減少換藥次數,減輕患者的痛苦,節省醫療費用等[10]。
綜上所述,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口服達比加群酯聯合負壓吸引用于治療DF,可提高DF治愈率,降低截肢率,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痛苦,有良好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Boulton AJ.The diabetic foot:a global view[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0,16(suppl 1):S2-5.
[2]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3]張海澄,孫玉杰.美國心房顫動指南的最新更新——聚焦達比加群酯[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1,25(3):278-279.
[4]Wagner FW Jr.The dysvascular foot:a system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Foot Ankle,1981,2(2):64-122.
[5]于巍,那娜,馬維疆,等.低分子肝素治療糖尿病足臨床療效觀察[J].甘肅醫藥,2012,31(5):366-368.
[6]楊曉風.糖尿病足的治療[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21):1667-1669.
[7]魏永燕,湯日波.達比加群酯在心房顫動抗凝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5):683-685.
[8]Eriksson BI,Dahl OE,Rosencher N,et al.Dabigatran etexilate versus enoxaparin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a randomised,double-blind,non-inferiority trial[J].Lancet,2007,370(9591):949-956.
[9]許關煜.美FDA稱達比加群酯的出血風險不高于華法林[J].上海醫藥,2012,33(23):18.
[10]Ubbink DT,Westerbos SJ,Nelson EA,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opical negative pressure therapy for acute and chronic wounds[J].Br J Surg,2008,95(6):685-69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8.040
B
1009-5519(2016)18-2887-02
(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