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承婕
(六盤水市鐘山區人民醫院康復科,貴州553000)
循經刮痧對頸型頸椎病所致肩頸綜合征的治療效果觀察
寧承婕
(六盤水市鐘山區人民醫院康復科,貴州553000)
目的探討循經刮痧對頸型頸椎病引起的肩頸綜合征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將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頸型頸椎病引起的肩頸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循經刮痧組)和對照組(經驗刮痧組),各40例。對照組按照傳統經驗選擇疼痛部位的穴位及阿是穴進行刮痧;觀察組根據不同辨證分型,按經絡學說及遠近配穴原則進行刮痧。1個療程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總體療效、癥狀體征改善評分,并評價2種刮痧手法的安全性。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32.5%(13/40)和92.5%(37/4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7.5%(7/40)和72.5%(29/4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各癥狀體征項目積分和總積分均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各項目積分和總積分減少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結論刮痧療法對頸型頸椎病引起的肩頸綜合征具有較好療效,安全可靠。循經刮痧手法針對性更強,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臨床總體療效優于經驗刮痧手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頸椎病;肩;綜合征;刮搓療法;循經
肩頸綜合征是一種因頸椎退行性病變或長期慢性勞損引起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肩背部和頸項部酸痛沉重感、上肢乏力、肌筋酸軟等癥候群,嚴重者可導致頸部活動受限,上肢麻木和功能障礙[1]。肩頸綜合征好發于中老年人和長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起病緩慢、病程長。中醫學看來,該病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等密不可分,發生的內在基礎為正虛衛外不固,而外在條件為感受外邪,根本為經脈痹阻,病變常累及肢體筋骨、關節、肌肉[2]。臨床上缺乏特效藥物治療該病,中醫采用針灸、推拿、刮痧等療法具有一定的療效。本院針灸推拿治療室在傳統經驗選穴刮痧的基礎上,采用循經刮痧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引起的肩頸綜合征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針推治療室行刮痧治療的頸型頸椎病引起的肩頸綜合征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循經刮痧組)和對照組(經驗刮痧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26~63歲,平均(47.3±10.9)歲;病程3~35個月,平均(10.8±6.1)個月;病情嚴重程度采用中醫證候計分法[7],癥狀體征總積分(22.76±3.15)。對照組患者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27~63歲,平均(47.9±11.3)歲;病程4~36個月,平均(11.3±6.4)個月;癥狀體征總積分(23.15±3.14)。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病程及疾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患者具有慢性勞損病史,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并伴相應的壓痛點;(2)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定,具有“雙邊”、“雙突”、“切凹”、“增生”等表現。排除標準:頸部扭傷、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因頸椎間盤退行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其他系統嚴重疾病及精神類疾病患者和懷孕、哺乳期或月經期婦女。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就診時均對其進行運動方式和生活起居的健康教育,并囑患者定期隨訪。刮痧時,采用有厚薄兩邊的天然水牛角刮痧板(厚邊厚度5 mm、薄邊厚度2 mm),將醫用液狀石蠟作為刮痧介質,由經過培訓的針灸推拿醫生按照“刮痧操作流程及操作標準”[3]進行刮痧。患者取坐位,依據肩頸部位、穴位及患者耐受程度不同而對癥采用不同的刮痧手法,如面刮法、角刮法及點按法等,每次刮拭15~20 min,1周1次,連續4次為1個療程。本研究觀察周期為1個療程。
1.2.1.1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經驗刮痧法,多以阿是穴為中心,對肩頸疼痛部位的穴位進行刮拭。刮拭路徑從后發際開始,向下至大椎穴,然后從雙側肩部至肩胛部,再從大椎穴向下至身柱穴。
1.2.1.2觀察組觀察組患者采用循經刮痧法。針灸推拿醫生采用“望、聞、問、切”四診后,收集患者病情資料,參照“八綱辨證”法對每例患者進行辨證分類,分為實證和虛證兩類,并對不同證型給予不同穴位、經絡刮痧方法[4]。穴位和經絡的選取及刮拭的具體方法:(1)近處循經取穴。督脈經——風府穴至至陽穴,足少陽膽經——雙側風池穴至肩井穴,足太陽膀胱經——雙側天柱穴至大柕穴。以面刮法從上而下,由輕到重,痛點重刮,必要時加用點按法。對辨證為實證者采用瀉法為主,用刮痧板的薄邊,重力度、快速(每分鐘刮30次以上)刮拭,直到局部出現紅紫色痧疹;對辨證為虛證者以補法為主,用刮痧板的厚邊,刮拭的力度應清淺、速度較慢(每分鐘不超過30次),不要求出痧。(2)遠處循經配穴。手掌尺側緣使用面刮法,雙側后溪穴使用點按法,雙側支溝穴至外關穴使用厲刮法,雙側合谷穴使用點按法。在此基礎上,辨證為虛證者再增加刮拭點按腎俞、肝俞、脾俞、足三里、血海等穴[5]。在刮痧過程,應注意觀察患者的一般情況。當患者訴有頭暈、心慌、惡心等癥狀,或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冷等“暈刮”反應時,應迅速讓患者平躺并立即飲用糖水,而后重刮患者的百會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內關穴,棱角輕刮人中穴。應特別注意的是,不得對空腹和過度疲勞者行刮痧治療;慎對低血壓、低血糖及虛弱患者使用刮痧療法。
1.2.2觀察指標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指標包括總體療效、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及安全性評價。
1.2.3評價方法
1.2.3.1總體療效評定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ZY/T001.0-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為參照。痊愈:頸部活動自如,頸、肩腳及后背部疼痛等癥狀消失;好轉:頸部活動不受限,但用力轉至極限時可有輕微疼痛,頸、肩腳及后背部疼痛消失,可有肩背部酸重感;無效:臨床表現和癥狀無明顯改善。
1.2.3.2癥狀體征改善評價根據中醫證候計分法[7],擬定肩頸綜合征的癥狀體征評分量表(表1),對治療前后積分情況進行比較。

表1 肩頸綜合征癥狀體征評分量表
1.2.3.3安全性評價觀察治療期間患者是否出現因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包括“暈刮”現象,以及病情是否加重,是否致殘或致死情況。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痊愈率、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n(%)]
2.2兩組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癥狀體征項目積分和總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的各癥狀體征項目積分和總積分均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各項目積分和總積分減少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兩組患者安全性評價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
表3 兩組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積分項目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頸肩、背痛頸肩活動受限頸項僵硬頸肩、背重壓痛點放射痛脊柱旁壓痛臂叢牽拉試驗壓頂試驗總積分0.73±0.26ab0.09±0.19ab0.48±0.33ab0.66±0.41ab0.43±0.29ab0.21±0.09ab0.26±0.14ab0.11±0.07ab4.39±3.22ab4.23±0.75 1.37±0.73 5.92±1.42 5.17±1.16 3.25±0.83 1.47±0.73 1.23±0.11 0.38±0.11 22.76±3.15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1.45±0.54a0.33±0.26a2.26±1.05a1.47±0.58a0.91±0.69a0.82±0.44a0.81±0.17a0.23±0.12a8.97±3.48a4.09±0.84 1.44±0.81 5.77±1.54 5.21±1.39 3.39±0.81 1.38±0.82 1.17±0.28 0.41±0.15 23.15±3.14
在中醫學上,肩頸綜合征屬于“頸項痛”、“背痛”、“肩背痛”等范疇,歸屬于痹證。氣血虧虛,肝腎虧損,筋骨失于濡養為起病內因;長期勞損,并感受風寒濕邪,阻滯筋脈,氣血不通為起病外因,骨、關節、氣血、經絡和臟腑的改變最終引發該病。頸椎為督脈所過,督陽痹阻,氣血不和引發頸項強痛。左右顧盼不便,累及手之三陽經脈,引發頸肩及相關部位痛麻無力等癥[8]。
刮痧療法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利用特定的器具,通過刮、擠、刺等手段刺激人體經絡、穴位和病變部位,起到開通腠理、疏通經絡、祛邪扶正、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9]。現代醫學理論認為,刮痧的刺激過程能使頸肩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加快局部血液循環,增強局部代謝過程,從而促進局部炎癥和致痛物質的分解[10]。與采用經驗刮痧手法的對照組比較,本研究中的觀察組采用循經刮痧法,即采用遠近配穴法,針對性更強。近處選取督脈、足少陽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及經絡上的重要穴位,按照督脈總督諸陽,上通于腦,內連臟腑,外通肢節,即“凡治先開督”的觀點,先對督脈進行刮拭以疏通督脈,振奮陽氣,調節全身陽經之氣;同時,足少陽膽經循行于人體頭、身側面,可以調節各臟腑功能;足太陽膀胱經,其重要作用在于平衡膀胱經經氣,促進氣血運行,活血化瘀,促進臟腑平衡[10-11]。遠處選取手太陽小腸經上的手掌尺側緣和后溪穴位,手少陽三焦經上的支溝至外關穴位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穴位。后溪穴通督脈,依據全息理論,后溪與頸項部相對應,又能夠通過大椎穴通調局部經脈氣血,以達到逐癖通痹的作用。支溝穴、外關穴能治療肩酸、落枕、項強等;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原穴,為臨床特效穴位,屬于人體中治療范圍較廣的穴位之一,對頭面頸部各種疼痛有良好的治療效果[12]。本研究結果顯示,循經刮痧療法治療肩頸綜合征的臨床總體療效優于經驗刮痧療法,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效果更顯著,與顧平等[10]報道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刮痧療法對頸型頸椎病引起的肩頸綜合征具有較好的療效,安全可靠。循經刮痧手法針對性更強,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臨床總體療效優于經驗刮痧手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趙志剛.循經刮痧治療肩關節周圍炎82例[J].河北中醫,2006,28(6):456.
[2]吳瑤.針刺配合穴位拔罐治療肩頸綜合征37例[J].吉林中醫藥,2012,32(9):939-940.
[3]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93.
[4]高毅.中醫治療頸椎綜合征68例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4(6):54-55.
[5]郭燁.全息經絡刮痧療法干預頸部不適的臨床療效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3.
[6]國家中醫藥管理局.ZY/T001.0-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7]戴鋒,姜宏.脊髓型頸椎病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中醫正骨,2014,26(1):52-54.
[8]黎志光.刮痧結合電針治療頸肩綜合征的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9]李潔,徐桂華,姜榮榮,等.刮痧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5):176-178.
[10]顧平,龔秀琴,黃美,等.循經刮痧治療頸肩筋傷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15,30(6):30-33.
[11]薛慧,戴新娟.刮痧對頸型頸椎病疼痛和頸部功能恢復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24):26-29.
[12]薛慧.刮痧對頸椎病的臨床護理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3.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8.042
B
1009-5519(2016)18-2890-03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