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雙林(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北京100011)
關注與研讀:省級政府整合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方案
◎ 王雙林
(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北京100011)
截至今年4月16日,全國共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臺了整合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實施方案。眾所周知,在《企業國有資產法》的架構之下,有關設立產權交易機構的法權、選擇或指定從事國有產權交易的相關機構的事權,主要系于省級政府。省級政府整合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方案中,可以就轄區內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進行功能定位,劃分所從事業務的范圍。還可以向由本級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提出相關要求,推動包括國有產權交易在內的各類公共資源交易納入全國范圍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而且,國務院就整合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賦予省級政府以“主要責任主體”的權限。對于在行政區劃內注冊管理的產權交易機構來講,省級政府整合平臺方案是其從事政府委托事項、開展產權交易業務的重要法規依據。對于全國范圍的產權交易行業來講,省級政府整合平臺方案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業態,牽動著走勢,預示著愿景。尤其是,省級政府整合平臺方案中關于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理念,關于積極與全國范圍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對表融合的工作取向,關于加入互聯網、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技術路線,關于依法依規整合、注重提高效率、防止重復建設的保障措施等等,對于改革發展中的產權市場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鑒和共享價值。
同期密集出臺的省級政府整合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方案,給產權市場帶來重大利好,給全面深化改革增添了新的亮點;值得高度關注,需要深入研讀并持續推動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1 省級政府整合建立平臺方案貫徹了63號文件的工作部署和22號文件的有關精神
《整合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國辦發〔2015〕63號)于2015年8月10日印發。其工作部署是:一條主線——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法制化、規范化、透明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四個堅持——堅持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堅持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堅持轉變職能、創新監管,堅持統籌推進、分類指導。四個統一——統一制度規則,統一信息共享,統一專家資源,統一服務平臺。
《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5〕22號),于2015年8月24日印發。文件中指出:“支持企業依法合規通過證券交易、產權交易等資本市場,以市場公允價格處置企業資產,實現國有資本形態轉換,變現的國有資本用于更需要的領域和行業。”
63號文和22號文印發當月,山西省政府、河南省政府的整合平臺方案(晉政辦發〔2015〕80號)、(豫政〔2015〕49號)公開發布。此后8個月內,29個省級政府的整合平臺方案陸續出臺。按照63號文的要求和22號文的有關精神,在規定的時限(2016年6月底前),省級政府完成了由本級負責的整合平臺工作任務。同時,國有產權交易具有資本市場屬性這個重要精神,在省級政府整合平臺方案中得以貫徹和體現。
63號、22號文同月印發,發文時間耦合的背后意蘊深長:
其一,加強頂層設計,注重問題導向,統籌協調推進,這是整合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共同需要。
其二,作為相互關聯的重大改革事項,63號和22號文的形成過程及相關工作,于同一時段進入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國務院常務會議、國務院深化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的議事與決策程序。
其三,貫徹落實63號和22號文精神,需要各個地區、各個層級、各個系統、各個部門以 “全國一盤棋”、“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精神,保持步調高度一致,行動密切配合,節奏張弛有度。
其四,國有企業資產屬于全體人民。國有產權交易在現實中類同公共資源交易,同時具有資本市場業務活動趨向。就那些市場化、證券化程度高的國有產權交易業務活動而言,公共資源交易監管辦法與資本市場業務監管辦法,可以兼施并用。
其五,行勝于言。國有產權交易究竟屬于資本市場的哪個層次,已然形成定論:國有產權交易能否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從此將不需要爭論。這一點,對于以從事實務操作為主的產權交易行業,意義不言而喻。
其六,全面深化改革在路上。國有產權交易走向資本市場也好,走向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也好,都屬于資源配置方式和手段方面的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系統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兩者能夠同步聯動,并行不悖。
凡此意蘊,不一而足。由此可以說,全面、準確、具體地貫徹落實63號和22號文精神是所有省級政府整合平臺方案共同具備的第一個亮點。省級政府整合平臺方案蘊含體現了63號文工作部署和22號文精神,并將其轉化成為認真完善健全產權交易資本市場、整合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行動路線圖和地方時間表。
2.2 省級政府整合建立平臺方案為“兩個辦法”一體施行奠定了工作基礎
更加耦合的是“兩個辦法”——《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32號令)、《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管理暫行辦法》(39號令)于2016年6月24日同日簽發。前者由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聯合發文,后者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等14個部委聯合發文。時任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與財政部長在同一個日子里,充當了“兩個辦法”的簽發人。
更加意蘊深長的是,32號令屬于國有企業改革“1+N”配套文件,縱向與22號文相匹配。39號令屬于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建設“1+N”配套文件,縱向與63號文相匹配。22號與63號文件作為上位法,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協調一致、順理成章地傳導給了“兩個辦法”。這就意味著“兩個辦法”是立法主體重合、立法對象交叉、法律位階相等、法律效力互補的行政規章。39號令適用的領域為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國有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采購等各類公共資源交易。32號令適用的領域為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及其監督管理。僅就國有資產交易來說,39號令解決了“國有產權交易應當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問題;從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上看,這是個寬領域、階段性的改革行動。32號令回答了“國有資產交易在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當中、到資本市場上去如何運作”的問題,特別是國有產權交易如何依性質、分類型、專業化、流程式運作的問題。從深化企業改革的背景看,其本質在于國資監管機構基于以管資本為主的新理念,持續完善和加強國有資產交易監管措施。
由此說來,省級政府整合平臺方案一體承接和延伸了“兩個辦法”的法律效力,為“兩個辦法”的施行鋪平了道路。這樣一輪圍繞整合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所開拓的法治化進程啟動以來,既遵循了《企業國有資產法》關于“國務院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原則,又體現了《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關于“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的要求。并以此為基礎,倡導、詮釋、踐行了現階段國有產權交易的雙重屬性——公共資源配置屬性與國有資本流轉屬性——這是省級政府整合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方案的第二個亮點。
事實上,為迎接好、施行好在諸多經濟行業、各種所有制企業共同期待中出臺的“兩個辦法”,省級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將一些基礎性技術性工作做到了前面 。前文的一覽表顯示,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意見》出臺之前,用1至2年時間試行公共資源電子交易流程及互聯互通系統建設方案,試行進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交易項目目錄。全省納入該系統和目錄的公共資源交易分布為6個門類、140種項目,包括國有產權交易1個門類所屬3種項目,即國有產權交易、國有股權交易、國有實物資產處置。
2.3 省級政府整合建立平臺方案為“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行動提速
省級政府整合平臺方案的第三個創新亮點是,一致強調,要建立、建設、建成公共資源交易電子服務平臺; 其共同目標為:數據互認、接口統一、互聯互通、終端覆蓋;實現公共資源交易全程電子化;實現公共資源交易從依托有形場所向以電子化平臺為主轉變。
一是,以整合現有分散信息系統為主的“建立式”。如湖北省政府的方案規定:建立“統一信息發布、統一告知政策、統一注冊登記、統一交易編碼、統一在線監管、統一技術規范”的、一網覆蓋全省的電子交易公共服務系統。電子交易和監管系統應與公共服務系統對接,整合共享公共資源交易信息、信用信息、評標專家、會員資料庫和統計數據等,實現“全省一網”。依據國家電子交易公共服務系統技術標準和數據規范,加快實現與國家電子交易公共服務系統互聯互通,充分發揮省公共服務系統縱橫貫通的樞紐作用。
二是,利用與集中新建相結合的“建設式”。如上海市政府的方案規定:建設市公共資源交易電子服務系統。設立公共資源交易模塊。依托政務大廳,增設公共資源交易模塊,建設市公共資源交易電子服務系統。實現數據對接。按照統一標準和數據規范,改造各公共資源交易系統,向市公共資源交易電子服務系統開放數據接口,實現數據即時交換。集成服務窗口。在市公共資源交易電子服務系統建立服務窗口,依托各公共資源電子交易系統,在電子服務系統一口登錄,統一身份認證,分別進入各公共資源交易系統辦理業務。
三是,以完善技術標準和數據規范為主的“建成式”。如福建省政府的方案規定:2016年6月底前建成全省統一、終端覆蓋市縣的省公共資源交易電子服務系統,并實現與國家電子服務系統的互聯互通。充分發揮省電子服務系統樞紐作用,通過連接省網上辦事大廳、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省有關單位相關業務監管系統、省管企業有關電子招標采購交易系統,以及各方市場主體建設運營、符合有關標準要求的電子交易系統,實現交易、服務、監管等信息和資源的互聯互通、有效整合,推動公共資源交易全過程電子化。
2.4 省級政府整合建立平臺方案推出了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范本。
作為黨和國家頂層決策思想,“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始見于《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中辦國辦〔2011〕22號)。其中第15條為:“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完善公共資源配置、公共資產交易、公共產品生產領域的市場運行機制,推進公共資源交易統一集中管理,逐步拓展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實施范圍,確保公共資源交易公開、公平、公正。為公共資源交易搭建平臺、提供服務,逐步推進省、市、縣、鄉四級公共資源交易網絡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與服務中心合并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在這里,“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是作為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重要舉措提出來的。
省級政府整合平臺方案堅持了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方向,創新了一系列具體做法。從而讓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工作前進一步,讓包括國有產權交易板塊在內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建設上了一個臺階。如,突出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條主線,推進各類公共資源交易納入統一平臺,力求“平臺之外無交易”,同時為已經市場化的公共資源交易業務(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業務)保駕護航,明確提出并做到了“市場主體依法建設的交易場所達到一定標準的,可以在現有場所辦理業務”。省級政府所選擇指定的公共資源交易代理機構或企業,包括產權交易機構,絕大多數保留著獨立法人資格和市場主體地位。
又如,在制定和施行整合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方案過程中,堅持 “三嚴三實”,從實際出發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先行先試。其中,貴州、安徽、廣東、湖北、寧夏五省區的整合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被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列入試點。
再如,省級政府整合建立公共資源平臺方案的文本,全部按照政務信息公開要求,在主流媒體正式發布,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包括國有產權交易板塊在內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的各項制度安排,更加強調要落實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更加注重市場價格公議、交易流程公布、成交結果公示。向著法規化、信息化、實務化意義上的陽光平臺跨了一步。
(作者為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