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萃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日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第七屆會員大會二次會議講話時表示——

要擔當社會責任,就要著力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同時明確下一步銀行業要在關鍵環節多下工夫。關鍵環節之一是有效支持實體經濟去產能,具體來說,就是對產能過剩行業中有效益、有市場、有競爭力的優質企業繼續給予信貸支持;對長期虧損、失去清償力和競爭力的“僵尸企業”,制定清晰可行的資產保全計劃,穩妥有序推動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支持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對鋼鐵煤炭等領域骨干企業開展市場化債轉股。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黃益平9月11日接受專訪時指出——未來人民幣匯率還會有所波動,但面臨持續貶值壓力的風險并不大。人民幣貶值預期部分由于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展望相對悲觀,對企業高杠桿率和銀行壞賬率的擔憂,資本外流給人民幣匯率造成的壓力,以及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分化的影響。然而,即便人民幣相對美元疲軟,同時也有可能對歐元、日元走強,對一籃子貨幣的匯率仍然可以保持穩定。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近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中國本輪經濟結構調整正在進行,經濟增長可能不會提速,但已經見底。中國外儲規模巨大,適逢人民幣貶值,資本外流之下外儲下降很正常,此時資本外流是個好事,未來還會見到更多的外流。當前美國處于加息周期,美元長期看漲,人民幣不應該跟著美元漲,而應該跟著其他貨幣走弱。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9月13日表示——

可持續發展問題,實際上也是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關注的一個方向。為了追求可持續發展,我們強調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更好地實現中國經濟再平衡。產業結構繼續優化,消費結構在改善,“三去一降一補”取得積極進展,新經濟加快增長,這都有利于經濟再平衡,有利于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當然有些問題確實要關注,杠桿率對某些行業來講還比較高,正因為這樣,“三去一降一補”中要積極去杠桿,而且取得初步效果。7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負債率56.4%,比去年同期低了0.6個百分點。
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9月10日出席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七次會員大會時表示——
證券交易所要有效發揮法定功能和職責,成為資源安全高效配置的平臺,成為證券市場監管“第一道防線”,成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推進器,完善交易所治理結構,把會員制落到實處。證券經營機構要不忘初心,守好中介機構的本分,擔負起“看門人”的職責,堅守合規和風控底線,共同參與交易所市場建設,積極培育證券行業新文化,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依歸,共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9月9日出席首屆制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時指出——
制造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戰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取得長足進步,但總體大而不強,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高端供給明顯不足,產業整體處于價值鏈中低端,迫切需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9月2日在G20舉行第三場發布會表示——
由于全球經濟復蘇緩慢,需求低迷,導致了原本已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這是造成過剩產能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中國是全球經濟體中率先采取行動的,同時也是政策、力度最強的經濟體,我們采取的是根據市場原則和法制手段來推進去產能,包括兼并重組,兼并重組是企業根據市場原則加以運用,那么在破產方面有破產重組,破產和解,破產清算這三項是法律的手段,中國正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進破產審判廳的建立,這是中國全面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領域,同時也是依法推進去產能的一個重要的法制手段。

央行副行長易綱9月2日表示——
中國去年底總體杠桿率234%,處于偏高水平。而且杠桿率一年增9個百分點太快了,短期要穩杠桿,就是將這一速度降下來。中央提出去杠桿任務是正確的,中國要通過優化杠桿率的結構,使其合理有效、可持續。
央行副行長范一飛9月1日稱——
從以物易物到貴金屬貨幣,再到紙幣,數字貨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數字貨幣可進一步降低運行成本,并能在更廣泛領域以更高效率加以應用。而央行數字貨幣以國家信用為保證,可最大范圍實現線上與線下同步應用,最大限度提升交易便利性和安全性。中國央行將傾向遵循傳統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模式,由中央銀行將數字貨幣發行至商業銀行業務庫,商業銀行受央行委托向公眾提供法定數字貨幣存取等服務,原因有二:一是更容易在現有貨幣運行框架下讓法定數字貨幣逐步取代紙幣,而不顛覆現有貨幣發行流通體系;二是可調動商業銀行積極性,共同參與法定數字貨幣發行流通,適當分散風險,加快服務創新,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社會民生。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8月31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中國那么多人,每個人都來當老板是不現實的。對于年輕人來講,應該轉變觀念和心態,既要勇于進取、又不可好高騖遠。就業也是一種創業。能夠進入一家合適的企業,通過勤奮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也是一種創業。此外,互聯網作為一種工具和平臺,能夠創造新的消費模式,讓消費者更方便購買商品,這是好的;但如果互聯網經濟都是通過砸錢來低價競爭,或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來沖擊原有的實體制造業,損害實體經濟的發展,就會導致社會整體收入下降、消費能力下降,得不償失。互聯網本身不會創造財富,只有實體經濟才能創造更多社會財富。我們應該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工具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促進制造業轉型促進第三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近日表示——
通過完善金融組織體系,支持萬眾創新這個目的是否能達到,僅僅放開市場準入這個環節是遠遠不夠的。這些機構成立之后,是不是能夠健康發展,是不是真正能夠發揮起原來設想的服務功能,這是下一步需要檢驗的事情。此時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些銀行成立并融入到金融體系之后,還面臨著進一步發展中的創新問題。例如如何完成零售性銀行與批發性銀行的對接,這不僅關系雙方的互利雙贏,同時也能夠對萬眾創新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這是在金融創新中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應進行結構性改革。中國尚有大量好的補短板的投資機會,這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最大的不同。在擴大總需求上可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補短板措施結合起來,我國經濟的短板,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社會回報。這些投資在短期創造需求、增加就業、提高收入,穩定消費和經濟增長,建成后可從供給側提高生產力,降低交易費用,改善環境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屬于超越凱恩斯主義的舉措。這些補短板的投資將增加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過剩產能行業需求,也將有利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措施的落實。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8月31日表示——
不能不加分析地將杠桿視為洪水猛獸。在資產負債表的框架內分析,中國發生債務危機是小概率事件。國內外關于中國債務問題的討論,大多集中于債務規模及其對GDP的比率(杠桿率)上。不聯系資產來分析債務,存在較大缺陷。中國政府的債務融資主要是為各類公共投資籌集資金,投資形成的資產可能有現金流產生,并構成償債的基礎。與美、英、法、日等主要國家相比,中國債務水平并不算高。通過國際比較可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過高,是中國債務最突出問題。國企杠桿率過高,是中國債務問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