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趙 瑋
校園探訪
數字化:學習方式變革的“助推器”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中學“數字化學習”建設側記
■本刊記者趙瑋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中學坐落于張家港地區現代意義上最早的學校“梁豐兩等小學”原址,有著120余年的燦爛校史。
近年來,這所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初級中學在秉持“梁豐文化”的優秀傳統與精神氣質的同時,著眼于未來社會“互聯網+”的發展方向,積極打造智慧校園,并以數字化學習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走出了一條“眼望星空,腳踏實地”的特色化發展之路,真正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日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其中,“信息意識”赫然在列,具體內容為: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具有網絡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等。在此之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指導中心原主任陳宇也在一篇題為《中國教育和就業:2030》的報告中指出,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幫助人們建立符合時代精神的思維方式”,他認為農耕時代的思維方式是文論思維,工業時代是產業思維,而未來時代則是數碼思維,進而提出當下的教育應重視學生的“數碼基因”。
“時至今日,如果誰再對數字化學習持懷疑或觀望態度,只能說明他孤陋寡聞或墨守成規。開展數字化學習,張家港一中我們受到過外界的質疑,也面臨過內部的壓力,但我們堅持了下來。這關鍵的第一步,我們走對了。我相信:一步領先,步步領先。”對于數字化學習,張家港一中徐浩明校長如是闡述他的觀點。
據介紹,開展數字化學習,張家港一中經歷了三個階段,從班級到全校,層層推進,與之相伴的,則是技術手段的不斷升級以及理論構建的不斷完善。“如果教師不接受先進的理念,技術再強大也無濟于事。同樣,‘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等如果沒有技術作為保障,也只能停留在理論和夢想層面。經過幾年的推動,我們欣喜地發現,教師們基本形成了運用數字化技術解決教學問題的意識,即‘數碼思維’;也具備了相應的能力,不少教師甚至會主動地嘗試整合運用多種數字化技術和平臺。可以說,數字化學習已經由原先自上而下的強迫執行,轉變為現在自下而上的主動創新。”校長辦公室主任祝榮泉告訴記者。
如今,“技術改變未來,未來已經走來”的理念在張家港一中已深入人心。9月19日,張家港一中網上組卷、閱卷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學校因此成為張家港市首家擁有該系統的學校。與此同時,該校還舉行了相應的培訓活動。“該系統的使用不僅讓教學進入云時代,而且更有助于基于大數據的數字化教研為教學保駕護航。”祝榮泉說。
“我們有信心說,我們的學習更接近于奧蘇泊爾的‘有意義的學習’。”徐浩明表示。
“‘全息性’是種子,是思想與追求;‘數字化’是搖籃,是技術與保障。只有思想與技術兩個起落架功能健全,課改的夢想才能安全著落。”鄒麗琴副校長分管教學,她曾在多個場合介紹張家港一中“當全息性邂逅數字化”的課改故事。
據了解,“全息性教學”是張家港一中提出的教育教學主張,它以教學的局部行為與課程整體意義間的關系為基本思想,以教學行為的合適“選擇”為實踐關鍵詞,以“個性化的教與學”“高效化的教與學”“針對性的教與學”“多樣性的教與學”“系統性的教與學”為課堂教學的核心追求。“我們認為,全息性是光,數字化是路。從思想到實踐,我們以此構建起符合我校特色的數字化學習管理體系。”徐浩明說。
借助先進的數字化設備,張家港一中每學期都要舉行一次全校范圍內的“生態·全息·高效”主題賽課活動,每次活動均覆蓋多門學科,并且,所有公開課全都在高規格的未來教室進行:微格教室,攝像頭,話筒,大屏幕……因而,每次賽課都是一次視聽盛宴。同時,學校還啟動了“一中好課堂”資源庫建設,如今,視頻資源已達300余例。
級部層面,每個年級都制訂了各自的數字化學習推進計劃,每周至少開設1節觀摩研討課,每月舉行1次專題研討活動,這樣,關于數字化學習的經驗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傳播,而發現的問題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這樣‘自下而上’的級部管理模式、項目式管理模式,是營造數字化氛圍的主要途徑。在這樣的模式下,我校數字化學習的先行者已經能夠帶領團隊給本校其他教師做培訓,數字化學習的管理也由原來的垂直管理變成了扁平化的網狀管理。這是我校數字化學習得以全面鋪開的管理秘密。”徐浩明告訴記者。
“你用的那款習題軟件,其他學科能不能使用?”一天中午吃飯時,王曉風和吳志能兩位教師恰巧坐在一起,王曉風便“不失時機”地向吳志能“取經”。原來,吳志能是數字化學習的擁躉,最近,他正在物理教學中嘗試使用一個專門的習題軟件。據他介紹,該軟件的特色是:主打挑戰練習,弱化學生作業練習的任務觀,通過“個人競技”“與好友PK”“在線匹配挑戰”等形式,讓學生像打游戲一樣做練習,勝利后有獎勵,且獎勵還可以兌換虛擬或實物獎品。“我已經整理好了有關這個軟件的介紹,供同事們學習使用。”吳志能告訴記者。
據了解,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讓學習變得更好玩、更有挑戰性,進而喚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已經成為張家港一中很多教師的自覺追求。
語文學習需要優秀的閱讀資源,秦曉燕、張麗娜、祝榮泉等語文教師就側重于平臺推送資料、分享成果的便捷功能,將各自收藏的好文佳作定期推送。學生閱讀后,或寫讀后感,或自主命題進行解答,然后在平臺中互相欣賞、點評,每個人的亮點與不足都得到了充分展示。
數學是令很多學生感到畏難的科目,顧大權、李慧嫻等數學教師就在平臺中嵌入相關軟件,通過課前的“微課”自習,讓課堂帶有“翻轉課堂”的特質,從而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低負高效。目前,數學學科已經成為張家港一中的強勢學科。
而生物、地理等學科則更加講求視野的開闊性,于是,周穎、趙周霞等教師就充分利用平臺,通過網絡課件、視頻音頻等,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起初,我們希望通過數字化學習倒逼教師的專業成長,也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在2014年‘一師一優課’活動中,我校聶穎、祝榮泉兩位教師榮獲部優,另有3位教師榮獲省優。一大批教師面向校外開設了公開課,或作專題講座,職業自信得到了極大提升。他們嘗到了數字化學習的甜頭,自然也就更加積極主動地接納新知。”鄒麗琴說。
“學生人手一臺iPad,會不會因此影響了學業?”了解到學校開展數字化學習后,有家長產生了這樣的顧慮。“技術是把雙刃劍,關鍵要看怎樣使用。互聯網給世界帶來了更為科學合理的新秩序,文明和智慧得以更為廣泛地傳播,滲透進世界的每個角落。同理,數字化環境下的學習也需要建立合理的新秩序,讓技術為學生所用,而不是讓學生為技術所累。這是數字化學習新秩序、新常態的基本方向。”徐浩明表示。
比如,每個數字化實驗班都建有班級QQ群,每天,班主任都會把各科作業以及學生使用iPad所需的時間,通過“QQ作業”平臺發布,用以監控部分學習時間把控不好或學習習慣不佳的學生。目前,絕大多數學生都能享受數字化學習帶來的益處:一方面,他們借助數字技術展現了一個更加完美的自我;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為學習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更多方案。而剛剛畢業的九年級學生也以出色的中考成績證明了自主學習的效益。
“數字化走入校園,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是兩情相悅的事情——如果能拿出一個系統的方案,并持之以恒。”祝榮泉說。
張家港一中2012年捧回江蘇省首批“數字化學習實驗學校”銅牌,2014年率先成為蘇州市智慧校園示范校;近5年來,先后承辦省、市數字化學習展示研討活動,接待省內外專門學校考察活動20余次;基于數字化學習的課改經驗被張家港市鳳凰中學、常熟市第一中學、太倉市第一中學等學校廣泛借鑒……數字化學習,已經成為張家港一中的一張靚麗名片。“數字化學習正當時,很慶幸,5年前我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方向。如果說,當初的我們是躍躍欲試,那么,現在的我們則是信心滿滿。我相信,會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學校加入,與我們一起分享數字化學習的成果,讓數字化學習真正成為學習方式變革的‘助推器’。”徐浩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