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坊
國慶佳節來臨,我不禁又想起青少年時代與國慶節有關的那些往事。
開國大典前的慶祝游行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正在天津市文昌宮小學(如今名曰文昌宮回民小學)上4年級。9月下旬的一天,早操時校辦老師宣布三年級以上各班組織一次國慶晚游行。當時我正感冒還有點低燒,母親本不讓我去,可我不干了,哭著喊著非要參加這個充滿新意的大活動不可。結果在父親和姐姐的斡旋下,母親總算答應了。
第二天我就趕緊跑到學校銷假,還纏著父親給我和姐姐一人做了一個游行時提著的燈籠,姐姐那個是個宮燈型的比較大,也精致漂亮,我的是個深紅色的倒三角形,工料都顯得簡單些。父親怕我挑剔就哄著說“其實這個也不錯,小巧玲瓏”。用上后看看別的同學拿的還真不如我的呢,心里便釋然了。
因為那天下午5點就集合,所以沒吃好晚飯。母親怕我餓著,竟在游行半路上從道邊“快遞”給我一個燒餅,因為規定路上不許吃東西,我趕緊往兜里藏,可是同學吳健眼疾手快,搶過去就掰了一塊塞進嘴里……不料這小鏡頭不知被哪位報告給老師,老師將我和吳健訓了一小頓。回到家后我好一通埋怨母親,那時還真不理解母親的舐犢之情。
一件奢侈的白襯衣
1952年,因父親工作調動,我家遷到北京,就讀于北京回院學校。從1952~1958年,年年參加全市的國慶活動,不是觀禮就是游行,其中的不少細節與諸多感受至今難忘。
“十一”前一天晚上,我總要無一例外把地紅領巾、白汗衫和藍褲子洗凈疊好,還有每年不同的手拿的彩綢、鮮花之類自然也放在一起。若是參加觀禮,第二天很早,同學們排隊緩步來到如今公安部后身左右的幾條街道上就地待命。大約9點多時,參加觀禮的各校學生隊伍開始在天安門對面的南廣場站好,一門心思地等待檢閱游行開始的黃金時刻。當廣播喇叭傳出熟悉的《東方紅》時,我和伙伴們都激動無比,總指揮發出“慶祝游行開始”的指令之后,莊嚴整齊、異彩紛呈的游行開始了。我們幾個小伙伴看得最帶勁的自然是開始的三軍儀仗隊和多兵種方陣。就在那一刻,覺得自己好幸福。
記得1956年那回我們參加游行,由本校的李連陞老師帶著我們進行了大致一周的排練。彩排時老師說我的白襯衣有點發黃,我回家后吵著要換件新的,母親奢侈一回,當晚帶我到西單商場花4元買了件嶄新的白襯衣。我校還參加了全市的體育大軍方隊,男子啞鈴操和女子藤圈操,在北京市的隊伍里很搶眼。
初中那幾年每年“十一”之夕,我和幾個伙伴總要興致勃勃地跑到天安門廣場,先是找到學校的圈子,跟著文藝演出的同學們胡亂地跳一陣,更貪心地從擁擠的人圈穿過,直奔金水橋邊,為的是就近觀賞五彩繽紛的焰火。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幾個小孩回回都能如愿以償看到“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情景,當然也要付出擠丟鞋、撞破鼻子的小代價。
一晃60年過去了,但成長路上的紅色往事總是存于腦記于心,并成為至今激勵自己贏得夕陽紅的動力。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