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老師:
您好!
每當秋風起、菊花黃,我就特別思念我去世的老伴。我們老兩口雖然也有過磕磕絆絆,到底是互相照顧走過來了。3年前,他突然離世,讓我像斷了線的風箏。
這3年來,我每天都要去一遍以前經常和他去晨練的公園,每天都把我們年輕時的照片看一次。我變得很戀舊,舊風扇、舊書、舊木柜就算壞了也不肯丟掉,即使子女幫我換了新的家具,我也要他們把新家具退了,繼續用那些破破舊舊的老家具。孩子們都很孝順,都要接我去他們家住,可都被我以“生活習慣不同”為由拒絕。
我總覺得不管去哪都不是我自己的家,沒有老伴的房子不能叫做家,我哪也不愿意去。親戚朋友也輪番安慰我,可是誰都不是我,誰都不能理解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沒了的那種痛……
您的讀者 尹慧霞
尹慧霞:
您好!
很理解您的心情,您的感受正是老年人喪偶的心理體驗。您說的不錯,這確實是不少老年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喪偶綜合征”會致命
您現在的癥狀屬于心理學中的“喪偶綜合征”。所謂喪偶綜合征是指人突然失去休戚與共、風雨同舟的終生伴侶所產生的適應性障礙。經過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本該相攜共度幸福的晚年,卻痛失相依為命的伴侶,這對老年人無疑是最沉重的打擊。加上老年人在生理衰退的同時,心理功能也隨之老化,心理防御和心理適應能力也相應減退,一旦遭遇老伴亡故這樣強烈的生活事件,便不易重新建立心理的平衡,持續下去就會引發包括抑郁癥在內的各種精神疾患,加重原有的軀體疾病。
要警惕喪偶老人失去生活信心的現象出現,比如有的老人原有多種慢性疾病,以前總害怕治不好,但喪偶之后卻企盼病情急劇惡化,好早日到另一個世界與老伴重新團聚。有的喪偶老人會產生輕生、甚至想安樂死的念頭,因為在沒有找回正常的生存信念之前,喪偶老人處在一種精神恍惚、意志游離狀態,回想起與老伴生前的生活往事以及言行舉止,始終走不出思念的情感漩渦。
老人因失去配偶致心理失衡之后,從萌發輕生到導致死亡這一過程的人數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2~5倍;在配偶離世之初,男性因過度傷心而死亡的風險比女性更高。
“喪偶綜合征”是老年人的一個心理危機期,在這段日子里,至親好友的勸慰,子女們的體貼,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照顧、關心,都是非常必要的。
走出悲傷的5個階段
喪偶老年人心理活動的變化,通常要經歷心靈震驚、情緒波動、自我譴責、孤獨絕望、恢復平衡5個階段,對心身的傷害主要發生在前4個階段。因為在這4個階段,喪偶老人的心態基本上是消極的。這些消極的心理是難免的,但每一個階段所持續的時間,卻是可以通過心理調節來縮短的。
我們先說這些,是希望引起您的足夠重視,盡快的積極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盡快走過前4個階段,盡快恢復心理平衡,安度晚年。
那么,喪偶老人怎樣走出心理陰影恢復心理平衡呢?
一是盡情傾訴宣泄。喪偶老人確實內心悲傷難消,也不要強加抑制。怎么辦?首先要做的就是痛痛快快地哭出來,把內心的哀傷、痛苦、焦慮和種種想法,盡情地向子女或親友說出來,來尋找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這樣的傾訴和宣泄,可以起到心理消毒的作用。一旦將心中的痛楚傾訴出來,可使憂傷的心緒平息許多,并從親朋好友的安撫中感受到溫馨與關懷。
二是避免過分自責。由于過分的自我責備,使喪偶的老人整天唉聲嘆氣愁眉不展,給自己增加了沉重的壓力,使自己身心衰弱,難以恢復平衡。
三是積極轉移注意力。如果喪偶老人總是把自己的心思放到老伴的遺物上去,勢必增加自己的痛苦。所以,為了避免自己折磨自己,應該盡快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人或事上去。可以是客觀轉移,也可以是主觀轉移。
四是重新認識死亡。隨著時間的推移,哀傷逐漸淡去,我們還可以從老伴的離去重新認識死亡。生老病死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死亡是每個人這一期生命的結束。這一期生命的結束,必將孕育新的生命。。
五是重新學習獨立。有句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臨各自飛”。過去,我和很多人一樣,把這句話誤聽成“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臨各自飛”。我就想,連夫妻這樣再親密不過的人,大難來臨都是“各自飛”,這個人世豈不是太悲哀了?后來才知道,這句話說的不是“大難”,是“大限”。這就是實話實說了,大限來臨的時候,有幾對夫妻不是各走各的?說到底,這句話把夫妻比作“同林鳥”,是要告訴人們,夫妻不管怎樣親密,也是各自獨立的人,也要學會獨立。老伴走了,正好讓自己練就一番獨立的功夫。
不要拒絕子女的幫助
心緒逐漸平復了,認識逐漸清楚了,內心逐漸獨立了,接下來,就要積極地走向新的生活,盡快建立一種新的生活模式。還有工作在身的,全身投人工作中,成就感有助于充實心靈。已經退休的老人,也應積極參加社會或群體活動。比如,可以加入到鍛煉的隊伍中,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如果有時間和精力的話,還可以適當參與社區或老年團隊的活動。雙休日可以與兒女及孫輩相聚,或者拜訪親朋好友。當然,還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會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比如,養花、養鳥、釣魚,練習書畫等。這樣,我們在新生活中照顧好了自己,先走的老伴也會心安。
子女要鼓勵居喪老人把悲哀宣泄出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宣泄對于維護身心健康有益。有些老人在痛失伴侶后,在外人面前不會失聲哭泣,這樣做會感到更加壓抑,精神生活狀態也會越來越消沉。
居喪老人也許會拒絕子女的好意,但子女對此拒絕應表現出尊重和接納的態度來回應,不要放棄對老人的安慰,堅持關心和多安排時間陪在老人身邊。如提醒老人的飲食起居,保證充分的休息等。
您是有文化修養的老人,也許聽說過“鼓盆而歌”。莊子的妻子去世,朋友卻見莊子邊敲盆邊唱歌,就責備說:你不哭也就罷了,還鼓盆而歌,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莊子說:妻子剛去世時,我何嘗不難過得流淚!只是細細想來,人死是復歸,人的生死如同四季運行一樣。現在她已靜靜地安息于大自然中,我再哭哭啼啼,豈不是不通情理嗎?我想,莊子的故事作為結束,會讓您更多些達觀和釋然。祝福您!
心理咨詢師 馬志國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