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老師:您好!
人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家也不例外。我母親去世多年,75歲的父親不久前再婚。
繼母進門之后,父親的生活有人管了。我即便連續幾天出差,走得也很安心。可是,繼母隔三差五總是給我打電話,向我抱怨父親對錢看得太緊。
為了讓繼母覺得嫁到我家不虧,我總是安排他們旅游,還時不時偷偷貼補父親。繼母的兩個女兒上門來看望老人,我也不讓她們空著手回去。我想證明她們的母親到我家來沒受虧待。可是我單方面付出金錢,卻沒有收獲快樂。
我父親也有工資,我又不用他攢錢。如果他能出手大氣一點兒,何必要我來找平衡?可父親年紀大了,我改變不了他的習慣和思維。他需要人來陪伴,我也代替不了繼母。我這么做似乎是必要的,可心里又有幾分糾結。
孫葭
孫葭:你好!
我很理解你。生命的進程如小河流淌,會有一波三疊,不會總是那么風平浪靜。你與繼母之間沒有任何情感聯系,是看在老父親的情感與生活需要的面子上來接納她的,你有不快與失落,這很正常。
再婚家庭需要擺平各方面
家庭需要經營,兩個人走到一起并不能保證婚姻必然美滿,尤其是再婚,會面臨許多挑戰。復雜的生活背景,多層的親緣關系,使再婚的調適難度更大。
對再婚家庭而言,協調各方面的關系也很重要。你不想讓她女兒敵視你父親,為此還付出經濟上的努力。這的確能消除某種敵意,雖然并不說明她們這么做就占理,而你能如此大度,實屬不易。
無論是哪位老人,誰都不大可能以犧牲自己為代價來增進感情,也不是急功近利就能維系的。如果你繼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她內心的焦慮當然會設法宣泄,這也能理解。
經濟是家庭的第一塊基石,你父親的吝嗇讓她不悅,這很自然,畢竟她不是保姆。但你也要適可而止,別勉強自己。如果你父親沒有能力自己來調適,的確很需要由你來替他平衡。這些額外的付出令你感到不滿、失望、擔心、憤怒,也是很自然的,時間一長你會受不了的。一定要提醒自己,努力站在繼母的立場上化解敵意。她的委屈也是可以理解的。你太違心地討好繼母,會刺激她更多的期待。減少她的期待,是讓你內心平衡十分重要的事。
做好3點讓老父安度晚年
誰都不想面對敵意,你當然也不想父親晚年的生活再發生變故,那么該如何處理好呢?無非有3種可能:首先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做自己能承受的努力,慢慢一點一點地培養感情,逐步建立長期的穩定關系。另外,她的孩子回來時不一定必須給什么東西。他們有他們的親情,他們的牽掛,僅僅給他們母女一定的交流空間,未嘗不是一種辦法。再有,假如她的孩子有經濟訴求,可以做各自現有的財產公證。可不可以在你父親生前寫個遺囑,寫明住房與財產的分配。
再婚的關系本來有親密與松散之分,也有關系的傾斜。如果你希望繼母對你父親更好一些,就得容忍她對自己女兒所有的關照。這樣他們的婚姻才會更穩定。在你心理能承受力允許的前提之下,為最好的結果而努力。千萬別把日子過成煎熬,裝出一副幸福的模樣。父親終有老去一日,讓自己過得無悔就好。別太糾結,人都有父母,盡一己之力就是了。
丁寧
相關鏈接
老年人為什么“摳門兒”
在我們的印象里老年人一般都比較“摳門兒”:給爹媽買了高檔一點的衣服,他們會很生氣,說你花沒用的錢;領爹媽去吃頓館子,他們特心疼,說在家里夠吃半個月的;給爹媽買了新鮮水果,他們說你不會算賬,早市上的水果便宜得多……
那么老年人為什么很“摳門兒”呢?
首先,老年人過慣了窮日子。如今60歲以上的人,人生的大部分經歷生活在艱苦的年代。而且幾十年來,他們的工資都不高,退休金也不多,歷來都是在緊緊巴巴的狀態中過日子。窮得久了,節儉就成了應付窮日子的基本辦法。
其次,是傳統文化和革命精神使他們最能無私奉獻。這一代人,是一心想著別人,唯獨沒有自己的人,他們為國家省,為老人省,為子女省,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他們唯一可以透支的是自己的辛苦和健康,唯一能解決經濟困難的就是節省。
再次,對未來的擔憂使他們不能不使勁攢錢。這些老年人基本沒有攢下錢,手里沒有隔夜糧,心里難免就發慌。人老了,已經沒有掙錢的機會和能力,養老只能靠自己。面對越來越多的疾病,越來越多的開支,不攢點錢將來的生活誰來保證?
所以,老年人只能“摳門兒”,但這樣的“摳門兒”很可敬,也很可憐。我們沒有理由嘲笑他們,也沒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生活方式,沒有他們的奮斗和節儉,就沒有今天的富裕,我們享受的是老年人的福蔭。我們應該把父母多放在心里,他們不舍得花錢,你就多給花點;他們不舍得享受,你就多給創造點。全社會都應該多給老年人點優待和優惠,多給老年人一點尊重和愛護,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