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
【摘 ? ?要】從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是幼兒學習的必然要求。幼兒藝術教育不能脫離幼兒的生活而獨立存在。幼兒藝術教育是培養各方面能力的啟蒙教育,這對于培養幼兒發現美、感受美再到創造性地表現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讀書 ?教育 ?用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015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讀書一定要‘用書”,這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內涵。我國自古至今都把讀書作為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而用書是讀書的目的和歸宿。因此讀書的內容要來源于生活,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用書;反之我們讀書的是內容是空的,沒有實際性,我們在生活中用不到它,那我們則是白讀書了。用書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體現,教師如何才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關鍵是要確保讀書內容的有效性,下面將從五大領域中談談幼兒園中的“讀書”與“用書”的內容:
一、健康教育
幼兒園的健康教育內容應包括生活衛生習慣、飲食與營養、人體認識與保護、身體基本活動技能、基本體操練習、發展身體素質練習、保護自身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在健康活動設計中,我們努力做到全面,并挑選適合幼兒的活動內容。以“小小復制專家”為例,在主題情境中,幼兒對“復制”這個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師就利用這個契機讓幼兒復制教師的動作、復制同伴的動作,借助幼兒高漲的情緒復制了一些有難度的動作:單腳立、翻滾等。又如流鼻血是幼兒園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教師為了培養幼兒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安排了“保護鼻子”的活動,活動中幼兒認識了人的五官之一(鼻子),了解了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并學會了正確的、科學的自我保護方法,同時,幼兒知道了怎樣保護鼻子的方法,也有助于他們健康行為習慣的養成。另外幼兒的一日生活都是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契機,我們應巧妙地利用集體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的每個環節對幼兒進行教育。
二、社會教育
陶行之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主張。生活中的節日民俗是我們社會教育重要的內容來源。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生活教育”理論更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不僅僅是實現觀念轉變的依據,更是實施社會教育的重要途徑。《綱要》中一直強調要尊重孩子的直接經驗,直接交流,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個表現:尊重孩子的需要。我們選擇的教學內容要接近幼兒的實際生活,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燦爛、悠久的文明歷史、文化、民間節日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因此,本學期我們社會領域小組從發展幼兒的社會性入手,選取了兩個節日活動主題:一是以國慶節為主題,開展的系列活動,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二是結合家鄉特色手工,對幼兒進行愛家鄉的教育,依此來探討節日活動的內容和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具體的主題活動內容是由小組各成員根據本園、本班的實際情況,隨機制定的。
三、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本身來源于生活,它都是周圍生活中粗淺的知識和自然規律。因此提供的科學內容、材料要貼近幼兒生活,讓幼兒容易理解和感知,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如果太容易,不能激發幼兒操作的積極性;如果太難,幼兒不能理解,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教師要在觀察、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的基礎上,發動幼兒一起收集、準備活動內容與材料,一物多用,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促進幼兒的有效發展。例如《腌制咸鴨蛋》這一個活動就是非常本土、非常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咸鴨蛋制作簡便,而且味道也很好。有時幼兒園也會讓幼兒嘗嘗咸鴨蛋的味道。每當這個時候,總發現許多幼兒吃得很香,有的幼兒還會問這個蛋的味道為什么是咸的,里面怎么有油流出來呀等等很多問題。根據幼兒的這一情況,如果讓幼兒了解咸鴨蛋的制作方法他們肯定很感興趣。現在市場上賣咸鴨蛋的也很多,但是在農村可以就地取材,許多人家都是自己制作。制作咸鴨蛋這個教學內容是非常接近幼兒生活的。咸鴨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吃到的,幼兒對它并不陌生。而用來制作咸鴨蛋的輔助材料柴灰、黃泥、鹽等幼兒是比較熟悉的。因此選材符合新《綱要》中所說的“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四、語言教育
首先語言的詞匯主要來源于生活中,幼兒語言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幼兒聽、說、讀的能力。所謂聽就是聽話,聽別人說話,幼兒最初牙牙學語就是先聽然后再模仿來的。所謂說就是說話,主要是能讓幼兒慢慢的把一件事說完整,能較好的重復別人的話,能夠比較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所謂讀就是早期閱讀,一幅簡單的畫幼兒能讀懂基本意思,在有圖畫和文字的故事里能較好的領會故事的意思,在識字的基礎上使幼兒能夠正確的發出文字的讀音。另外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與經驗是幼兒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體驗,積累了大量語言素材,幼兒才能有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
五、藝術教育
“讓藝術走進幼兒生活”這與當前二期課改所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根植于日常生活。藝術與生活血脈相連以及幼兒學習的特點要求幼兒藝術教育要走進幼兒生活。從歷史上講,人類原來沒有專門的藝術教育,生活本身就是幼兒藝術成長的搖籃。而藝術中的許多要素,如對稱、比例、節奏、音色、旋律等都可以在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發現他們的原型。我們首先要針對幼兒好動、好玩、好玩、好想的年齡特點,潛移默化地啟發引導幼兒觀察、感受生活中的千姿百態,聆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來豐富藝術體驗,提高藝術感受力。留心幼兒感興趣的生活現象,遴選出合適幼兒的、幼兒喜聞樂見的藝術教育主題,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某一活動、某一場景或是某一情感,變枯燥為有趣,化乏味為津津有味,其次幼兒學習的特點也要求幼兒藝術教育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連。幼兒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幼兒的學習是與周圍事物的互動中完成的。
總之,讀書的內容是屬于間接經驗,而更為關鍵的是需要在用書中得到檢驗。讀書來源于用書,讀了書還要到用書中去得到檢驗和發展。兒童的成長過程必須把讀書的內容同用書內容緊密的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