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一銘
摘要:在我國文學藝術作品中擁有生動的黨史教育的資源,高校理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以文學藝術作品中的生動材料進行黨史教育,能使大學生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升華黨史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主旋律 文藝作品 大學生 黨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059-01
文學藝術作品具有哲理性、典型性、趣味性、移情性等審美特征,很容易打動受眾的情感,在我國文學藝術作品中擁有生動黨史教育的資源,高校理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理論灌輸性質的黨史教育與文學藝術作品中所富有的生動形象性質的黨史教育結合起來。
一、主旋律文學藝術作品嵌入大學生黨史教育,更能體現出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
高校對大學生的黨史教育不能限于理論灌輸與活動拓展的傳統式教育模式,雖然其存在合理性,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了的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的教育模式,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也告訴我們,世界是一個矛盾體,這個矛盾體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大學生黨史教育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中,在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下,多種價值觀闖入大學生的視野,影響他們的視聽,“90后”和“00后”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要群體,他們的獨生子女身份使得其關注個人價值的實現,在思想道德、價值追求、生活情趣等各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弱點,如:具有很強的主體意識而缺乏集體意識;民主意識雖強卻崇尚享樂主義;創新意識很強卻沒有較強的抗挫折能力;思想活躍,知識面寬,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卻更關注于自由信息和新媒體信息等等。因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聚焦點聚焦于黨史教育,則更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傳統模式嵌入生動形象的更富有感染力量和教育力量的載體,那么,依據主旋律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特征,有理由將對主旋律藝術作品這個載體嵌入傳統教育模式之中。
二、主旋律文學藝術作品嵌入大學生黨史教育中可達成的效果
(一)藝術再現的效果
譬如電影《建黨偉業》是一部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出品的黨史題材的影片。這部影片以高度寫實的手法將中國共產黨醞釀建立之初到建黨成功,也即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十年間,以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周恩來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們,是怎樣富有政治膽識、非凡的聰明才智、大無畏的偉人氣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而斗爭,打響一場場民主與專制的戰斗,經過一次次血與火的考驗,雖歷盡磨難但終于建立起中國共產黨黨組織的,從此,中國的民族獨立見到了曙光。歷史的真實是不容篡改的,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不容篡改的,唯有主旋律文學藝術作品才能夠將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歷史做出正確的藝術再現。在這部電影中,突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出現是時代的需要,是黨的締造者們對理想信仰的堅守,突出了黨的組織成分的先進性,突出了黨的使命和黨的力量,許多關于黨的成立的歷史真實包含其中。將這樣的關于黨的建立的歷史影片配合黨史教育的教材進行授課,會讓大學生們感受到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生發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從積貧積弱,備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迫,經過堅定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奮勇反抗,實現民族自救、民族獨立、民族富強的歷史。
(二)實事求是的效果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歷史,更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斗史,通過與國民黨反動派抗爭的歷史,通過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反侵略戰爭的歷史,通過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通過改革開放的歷史,我們的黨越來越強大,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和作用已牢牢扎根于國人的思想意識中。如抗日題材的一大批文學藝術作品:《延安與八路軍》《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敵后武工隊》《平原游擊隊》,都是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中國的廣大人民群眾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歷史寫照。這些反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崇高民族氣節,拋頭顱、灑熱血,也要誓死保衛祖國的神圣領土不被侵犯,堅決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的土地的歷史故事,無論是以小說體裁、還是以文藝演出、繪畫和雕塑作品,或者是影視劇作呈現,都會讓國人觀眾觀看得血脈噴張。實事求是地說,國人都對抗日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富有特殊的感情,那么,在對大學生進行這一時期的黨史教育時,結合對抗日題材主流文學藝術作品的觀賞,就一定會收到以事實感染他們、教育他們、激勵他們的教育效果。所以,讓主流文學藝術作品進入大學生黨史教育的過程之中,理應是高校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杜愛國,胡宇.略論當代大學生的中共黨史教育及相關課程建設[J].學習與實踐,2008,10.
[2]謝軍.當代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3.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