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濤(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北京 100872)
河南省區域物流與經濟時空耦合演化研究
侯海濤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北京100872)
下提高我國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路徑研究”(16BJY07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交通軸-產業帶-城市群耦合與協調發展研究——以中原經濟區為例”(13YJCZH232)
作為重要的基礎性產業,物流業在國民經濟與區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河南省作為中部經濟大省,物流區位十分重要,近年來,地方政府對于物流業發展也非常重視,本文利用地理聯系率、地理集中度與地理耦合度等模型,分析了河南省物流與經濟的空間耦合關系。研究發現河南省區域物流與經濟發展之間耦合關聯程度不斷強化,處于動態優化過程中。進一步對河南省各地市物流與經濟耦合度空間差異分析發現,河南省物流業發展的區域不均衡程度要遠遠大于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均衡;除了部分城市的物流與經濟耦合地域類型相對比較固定以外,其他城市經濟與物流之間的耦合關系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物流作為區域經濟先導性與基礎性產業,對于區域內各相關產業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助推作用,因此要建立物流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調發展機制,實現區域物流與經濟的均衡發展。
物流經濟時空耦合河南省
作為重要的基礎性產業,物流業在國民經濟與區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先后出臺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等一系列重大規劃。河南省作為中部經濟大省,物流區位十分重要,近年來,地方政府對于物流業發展也非常重視,先后印發了《河南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河南省物流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物流產業發展。學術界也很重視對物流與經濟關系的研究,劉南等(2007)認為物流與經濟發展之間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關系;劉秉鐮等(2014)認為物流與經濟二者之間的關聯與耦合非常重要;韓增林、郭建科(2006)對物流業與城市經濟社會系統的時空耦合關系進行了定性研究;關秋燕(2015)對物流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研究;甘信華等(2016)對物流業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性進行了研究。但是現有的研究中,對于物流業與經濟之間空間耦合的研究相對較少。
本文主要從空間角度,通過地理聯系率、地理集中度與地理耦合度等模型,對物流與經濟之間的空間耦合關系進行研究,并以河南省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對河南省物流地域類型特征進行了劃分,對于構建科學合理的物流空間規劃、指導區域經濟與物流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模型
1.地理聯系率。通過研究兩個經濟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耦合程度,可以計算地理聯系率。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G代表地理聯系率,Fi代表城市i物流量占整個區域物流量比例;Si代表城市i的GDP占整個區域GDP的比例,n代表區域內城市數量。
G值越大說明物流與經濟發展的空間分布一致性越強,也即物流量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集聚效應一致;G值越小則說明物流與經濟發展存在空間上的差異性,物流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集聚性不明顯。
2.地理集中度。地理集中度是代表某項經濟要素在地理區域上集中程度的指數,用來對某一區域經濟要素的空間分布狀況進行衡量。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Ri代表某年城市i經濟或某要素在空間上的地理集中度;Ai代表城市i的GDP或物流量;Ti代表城市i的區域面積。
3.地理耦合度。利用物流的地理集中度與經濟集中度的相對比例來對區域經濟與物流產業的地理空間耦合度進行量化計算,從而分析出二者之間的耦合關系與耦合特征。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I代表耦合度指標, RL代表區域物流集中度,RE代表區域經濟地理集中度。
(二)數據來源與數據處理
河南省18個地市的經濟數據與物流數據主要來源于2002-2015年《河南省統計年鑒》(為2001-2014年數據)。在指標選擇上,經濟數據選用各地市的GDP,物流數據則選用各地市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可以綜合反映各地市的物流產業發展狀況。
本文利用地理聯系率,對河南省2001-2014年物流與經濟的空間分布關系進行研究,選用GDP與城市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產值進行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計算結果來看,2001年-2014年歷年河南省物流業的空間地理聯系率值均在99以上,說明河南省物流生成與經濟增長在空間上具有高度耦合關聯特征。從變化趨勢上看,從2001年的99.824增長到2004年的99.84,2005年有所波動,下降為99.819;之后又繼續增長,直到2008年和2009年出現了下降,而從2010年開始,又進入新的增長階段,直到2014年達到最高值,為99.897。數值的變化說明河南省的區域物流與經濟發展之間耦合關聯程度不斷強化,整體上呈現出波動上升趨勢。
河南省物流業的空間地理聯系率反映了河南省整個區域物流業與經濟之間的耦合程度,對于區域內部物流與經濟之間的耦合,可以利用經濟與物流的地理集中度指數和耦合度進行計算。河南省各地市物流與經濟的典型年份地理集中度與耦合度指數如表2所示。
第一,區域物流與經濟發展空間耦合格局。從2001、2008與2014這三個典型年份來看,河南省經濟地理集中度高值區域主要位于鄭州市、南陽市和洛陽市,而鶴壁市、漯河市和濟源市則是主要的經濟集中度低值區域。從經濟地理集中度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距來看,2001年最高值為3.306,最低值為0.264,前者是后者的12.5倍;2008年和2014年這一倍數分別是10.97倍和14.1倍,差距比較懸殊。
物流地理集中度高值區域主要位于鄭州市、洛陽市與焦作市;而鶴壁市、濮陽市、漯河市和濟源市則是主要的物流集中度低值區域。從物流地理集中度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距來看,2001年最高值為4.644,最低值為0.325,前者是后者的14.27倍;2008年和2014年這一倍數分別是23.04倍和16.1倍,比經濟地理集中度差距更為懸殊。說明河南省物流業發展的區域不均衡程度要遠遠大于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均衡。

表1 2001-2014年河南省物流業空間地理聯系率變化趨勢

表2 河南省各地市物流與經濟的典型年份地理集中度和耦合度指數

表3 河南省各地市物流與經濟耦合地域類型
第二,區域物流與經濟發展空間耦合類型。根據區域物流與經濟的地理耦合度,可以分析河南省各地市物流與經濟之間的耦合關系,同時根據地理耦合度大小,將河南省各地市分為三種地域類型:物流滯后型,I<0.8,說明物流滯后于經濟發展;經濟物流協調型,0.8≤I<1.2,物流與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一致;物流超前型,I≥1.2。根據這一劃分標準,2001、2008和2014年河南省各地市物流與經濟耦合地域類型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鄭州市、焦作市、三門峽市三個城市始終是物流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屬于物流超前型城市;濮陽市、周口市、駐馬店市則始終是物流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屬于物流滯后型城市;許昌市、商丘市基本上一直屬于經濟物流協調型城市。洛陽市、新鄉市、濟源市、新鄉市等城市在部分年份物流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部分年份則是物流與經濟協調發展。開封市、平頂山市、安陽市、漯河市、南陽市、信陽市則在部分年份物流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部分年份則是經濟與物流協調發展,這說明河南省很多城市經濟與物流之間的耦合關系處于動態變化之中。
綜上所述,本文利用地理聯系率、地理集中度與地理耦合度等模型,對河南省2001-2014年物流與經濟在空間上的耦合關系進行了分析,并對各地市經濟物流空間耦合地域類型進行了劃分,通過研究得出相關結論發現河南省的物流業空間地理聯系率整體上呈現出波動上升趨勢,說明區域物流與經濟發展之間耦合關聯程度不斷強化,正處于動態優化過程中。進一步對河南省各地市物流與經濟耦合度空間差異分析發現,河南省的經濟地理集中度與物流地理集中度高值區域與低值區域相對固定,高值與低值之間差距比較懸殊,并且物流地理集中度高值與低值之間的差距要大于經濟地理集中度高值與低值之間的差距。河南省各地市分為物流滯后型、經濟物流協調型、物流超前型等三種地域類型,其中鄭州市、焦作市、三門峽市等屬于物流超前型城市,濮陽市、周口市、駐馬店市等屬于物流滯后型城市;除了這些城市以后,其他城市經濟與物流之間的耦合關系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物流作為區域經濟先導性與基礎性產業,對于區域內各相關產業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助推作用。各地市要充分重視物流產業的發展,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建立物流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調發展機制,實現區域物流與經濟之間的均衡發展。
1.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印發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通知[Z],2009-3-10
2.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印發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Z],2014-9-12
3.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南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的通知[Z],2010-4-2
4.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南省物流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Z],2014-6-23
5.劉南,李燕.現代物流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實證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 2007,21(1)
6.劉秉鐮,胡玉瑩.現代物流影響城市群空間結構的作用機理[J].廣東社會科學,2014(4)
7.韓增林,郭建科.現代物流業影響城市空間結構機理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 22(4)
8.關秋燕.中國東部地區物流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的計量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12)
9.甘信華,周旅梅.江蘇省物流業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性的時空演變特征[J].商業經濟研究, 2016(7)
10.張定,曹衛東,朱勝清等.安徽省物流與經濟時空耦合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33(3)
11.Ellison G,Glaeser E L.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105(5)
國家社科基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
F2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