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
神經根型頸椎病綜合治療的臨床研究
張 軍
目的 觀察身痛逐瘀湯加減內服聯合頸椎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012年8月—2015年8月就診于我院的11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7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頸椎牽引,并給予西藥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頸椎牽引的基礎上給予身痛逐瘀湯加減內服治療,兩組均連續治療2個月。治療前后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疼痛分級指數PRI及疼痛強度PPI評估頸肩疼痛,記錄主要癥狀的緩解時間,計算有效率。結果 對照組有效率為77.2%,低于觀察組有效率9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疼痛癥狀明顯改善,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的VAS、PRI、PPI評分為(2.33±0.82)、(13.26±1.29)、(2.13±0.21),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評分(4.23±1.04)、(25.34±1.58)、(2.54±0.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手指麻木緩解時間、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消失時間(6.26±2.74)d、(5.71±2.41)d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的主要癥狀消失時間(10.35±3.25)d、(7.23±2.6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身痛逐瘀湯加減內服聯合頸椎牽引利于改善患者的頸肩疼痛,縮短病程,療效確切,是內外合治頸椎病的有效方式,值得臨床廣泛推廣運用。
神經根型頸椎病;身痛逐瘀湯;臨床研究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之一,是指一個或多個頸神經根受壓或受刺激引起的一側或雙側上肢根性疼痛的頸椎退行性疾病[1]。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率達到17.3%,其中50歲以上的人群發病率為25%,而60歲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達50%,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占頸椎病總數的50%~70%[2]。臨床上患者多見神經根受壓相關癥狀,以放射性上肢痛、手臂麻木無力、頸肩部疼痛或不適為主。保守療法是臨床治療的首選,以頸椎牽引、手法、針刺、藥物等為主,其中牽引治療能夠緩解患者頸部的肌肉痙攣和僵硬,利于患者神經根周圍組織粘連得到有效松解,能降低椎間盤內壓力,利于局部血液循環的改善[3]。筆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采用身痛逐瘀湯加減內服聯合頸椎牽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進行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8月—2015年8月就診于我院的11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齡24~65歲,平均(45.2±3.5)歲;病程0.4~10年,平均病程(3.2±0.7)年;觀察組患者57例,男29例,女28例;年齡25~67歲,平均(44.7±4.2)歲;病程0.3~11年,平均病程(3.4±0.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數據之間經統計分析,差異性不顯著(P>0.05),說明可對兩組患者進行對比分析。
1.2 納入標準 ①西醫參照《骨科診療常規》[4]中有關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確診。患者多見神經根受壓相關癥狀,以放射性上肢痛、手臂麻木無力、頸肩部疼痛或不適為主。體征:頸部僵直,活動受限;頸部肌肉痙攣,受累節段頸椎棘突壓痛;呈受損神經根支配區分布的感覺減退,手或上肢肌力減弱;頸椎神經根牽拉實驗陽性。影像學檢查可見X線平片顯示椎間隙狹窄、椎間孔狹窄、椎間關節失穩;椎體后緣或鉤椎關節增生;頸椎生理曲度異常;CT或MRI檢查顯示椎間盤突出及神經根受壓征象。②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有關風寒阻絡證頸椎病的標準確診。患者頸部感受風寒而發病,頸項強痛,活動不利,肢端麻木串痛,四肢拘急,或者肌肉萎縮,指趾麻木,肢體酸冷,遇寒加重,得溫則舒,舌質暗,苔薄白,脈沉弦或沉遲。③患者了解本研究相關過程及內容,自愿參與,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患者耐受性好。⑤年齡20~70歲。
1.3 排除標準 排除患有周圍神經損害、糖尿病性神經炎、動脈硬化癥的患者;排除患有頸椎結核、頸椎骨折、脫位、椎管內腫瘤、骨質疏松癥、感染等疾病的患者;排除耐受性差、依從性差、資料不完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存在嚴重皮損,尤其是手法牽引部位存在損傷、皮膚病的患者;排除過敏反應嚴重的患者;排除嚴重心肝、肺腎、造血系統、心血管、腦血管等存在病變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采用頸椎牽引,并給予西藥常規治療.頸椎牽引方法采用坐位牽引:患者坐于凳子上,身體放松,枕頜帶兜住頭部,前面提住下頜,后面緊貼枕骨隆起,不要過緊或過松,取舒適感便可。牽引繩繞過頭頂上方的滑輪,另一頭向下牽引一定的重量。牽引達到前屈15~30,牽引力以達到牽引后上肢癥狀減輕或消失為佳。牽引40~60秒,放松10~20秒,持續25分鐘。對癥狀嚴重者采用臥位前屈20度,25%~30%體重的牽引力進行間歇牽引治療。治療期間觀察患者反應,治療結束后卸下牽引帶讓患者休息1~2分鐘,詢問患者感覺并記錄相關數據(牽引重量、時間、角度等),以作下一次牽引治療參數設置的依據。西藥選擇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297)1片/次,1次/天。
1.4.2 觀察組 則在頸椎牽引的基礎上給予身痛逐瘀湯加減內服治療,方藥組成如下:秦艽20 g,川芎12 g,桃仁20 g,紅花12 g,羌活12 g,獨活12 g,沒藥12 g,當歸20 g,五靈脂20 g,香附20 g,牛膝10 g,地龍10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用,兩組均連續治療2個月。
1.5 觀察指標、療效判斷 (1)治療前后用簡化McGill疼痛問卷(SF-MPQ)[6]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評估從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疼痛分級指數PRI及疼痛強度PPI三個部分評估頸肩疼痛。①VAS評分根據痛感輕重以0~10分為度,患者均根據自己的疼痛意識評價疼痛等級。0~3分,輕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評分愈高,痛感愈強烈。②疼痛分級指數PRI則有11個感覺類、4個情感類描述詞對疼痛描述。所有描述詞均以0~3表示無痛、輕度痛、中度痛、重度痛。③現有疼痛強度PPI則以0、1、2、3、4、5分表示無痛、輕度不適、不適、難受、可怕的疼痛、極為痛苦等6個等級,觀察評分的變化情況。(2)記錄手指麻木緩解時間、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消失時間。(3)評估有效率。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進行。臨床痊愈:頸痛等癥狀消失,隨訪3個月不復發;顯效:頸痛等癥狀基本消失,僅在勞累或天氣變化有輕度癥狀,功能恢復;有效:患者頸痛等癥狀、體征有改善,但停藥后易復發,對勞動有影響;無效:無明顯變化甚則加重。

2.1 兩組頸椎病患者療效對比 見表1。

表1 兩組頸椎病患者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4.222,1)P=0.035<0.05
2.2 兩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估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估對比 (例,±s)
注:同組比較,1)P<0.05;組間比較,2)P<0.05
2.3 兩組頸椎病患者主要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見表3。

表3 兩組頸椎病患者主要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例,±s)
注:組間比較,1)P<0.05
頸椎病屬于中醫學“項痹”的范疇,患者多因頸部神經根受壓而出現一系列神經根激惹癥狀。其早期病理反應多表現為神經根軸處水腫、滲出等炎癥性反應,失治或誤治會繼發神經根處的缺血性改變,進而加重病情,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頸椎病早期干預診治是臨床關注的重點。臨床上治療頸椎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主要包括牽引、推拿、針灸、藥物外敷內用、理療、頸椎制動、局部藥物封閉治療等,其中頸椎牽引因其效果明顯、可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等優點而更易為患者所接受[7]。顧力華等臨床研究亦認為,頸椎牽引利于解除頸部肌痙攣,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緩解因椎間隙和椎間孔變窄、椎間盤突出或小關節功能紊亂所造成的神經根、椎動脈和脊髓受壓,還可增加局部血流量,恢復頸部正常的生理曲度,從而緩解癥狀[8]。
從中醫角度而言,鄂遠等認為中醫無論辨證施治、專方治療還是中成藥治療均能起到改善局部循環,減輕炎癥反應,改善癥狀的作用[9]。郭小偉等多年臨床經驗認為,頸椎病患者多因機體稟賦不足、臟腑功能虛衰、外傷、感受外邪等因素導致風寒濕邪客于筋脈,流注于關節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久之瘀血、痰濁等阻滯經絡,產生頸項、肢體疼痛麻木之象[10]。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嚴氏濟生方》中曰:“痹之為病,寒則多痛,風則多行,濕則多著;在骨則重而不舉,逢寒則急,逢熱則縱,此皆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可見,頸椎病為本虛標實之證,以臟腑功能虛衰為本質,風、寒、濕、瘀為標。臨床治之須辨明虛實緩急,補虛瀉實,實證所見以風寒阻絡證居多,治之須祛風散寒、舒筋活絡,采用身痛逐瘀湯加減。方中獨活功可祛風除濕、痛痹止痛,主治風寒濕痹,《本草經疏》云其“性味苦甘辛溫,能辟風寒,邪散則肌表安和,氣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羌活善走上半身,其氣香烈,性味辛苦溫,苦燥能勝濕,辛溫能散風寒,有通絡止痛之效;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當歸養血活血;香附行氣止痛;牛膝主入血分,為活血通絡之佳品,甘草緩急兼調和諸藥,對于頸椎病患者的頸項部僵硬不適、疼痛、活動度欠佳的癥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11]。
本次研究可以得出,身痛逐瘀湯加減內服聯合頸椎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內外合治,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且頸肩疼痛程度緩解更明顯,手指麻木緩解時間、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消失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總結出,身痛逐瘀湯加減內服聯合頸椎牽引利于改善患者的頸肩疼痛,縮短病程,療效確切,是內外合治頸椎病的有效方式,值得臨床廣泛推廣運用。
[1] 陳學明,馮世慶,許崧杰,等.神經根型頸椎病椎間孔內神經根受壓的原因分析及減壓方式選擇[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5,25(2):103-108.
[2] 謝興文,王春曉,李寧.頸椎病發病特征與影響因素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2,20(7):46-47.
[3] 王為民,唐臻一,張君濤,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牽引治療近況[J].中醫正骨,2012, 24(4):68-70.
[4] 邱貴興.骨科診療常規[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3:109.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三輯[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8.
[6] 王曙紅.臨床護理評價量表及應用[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156.
[7] 王英杰.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現狀與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 22(9):812-814.
[8] 顧力華,陳奇剛,石麗瓊,等.中西醫結合康復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73例[J].河南中醫,2015, 35(3):559-560.
[9] 鄂遠,馬勇.中藥內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2014, 34(9):1747-1748.
[10] 郭小偉,張建福.宣痹舒絡湯配合提牽旋轉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中醫學報,2013, 28(12):1918-1919.
[11] 馬少華,李同林.馬勇教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經驗[J].中醫學報,2014, 29(11):1591-1592.
芥子飲片
炮制:芥子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炒芥子 取凈芥子,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淡黃色至深黃色(炒白芥子)或深黃色至褐色(炒黃芥子),有香辣氣。用時搗碎。
性味:辛,溫。
歸經:歸肺經。
功能與主治: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用于寒痰咳嗽,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用法與用量:3~9g。外用適量。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一部
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襄陽醫院骨科(襄陽 441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9.030
1003-8914(2016)-19-2833-03
?超
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