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昌艷
?
炙甘草湯聯合腹針治療心血管神經癥臨床觀察
來昌艷
目的觀察炙甘草湯加減聯合腹針療法治療氣陰兩虛型心血管神經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6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納入標準心血管神經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給予炙甘草湯加減聯合腹針療法治療,對照組給予美托洛爾片聯合谷維素治療,連續治療2周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明顯優于對照組73.3%(P<0.05)。結論炙甘草湯加減聯合腹針療法在改善氣陰兩虛型心血管神經癥的臨床癥狀方面優于使用西藥治療,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炙甘草湯;腹針療法;氣陰兩虛型;心血管神經癥;中醫藥療法
心血管神經癥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關癥狀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屬于功能性神經癥的范疇。患者大多為20~55歲的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尤多見于更年期婦女[1]。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精神心理壓力的加大,心血管神經癥的發病率存在日益上升的趨勢,且該病病程較長,癥狀易反復,給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積極治療本病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對炙甘草湯加減聯合腹針療法治療氣陰兩虛型心血管神經癥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并與接受常規西醫治療的患者進行了比較,現總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自2012年6月—2015年9月間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神經癥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齡為25~59歲,病程為3月~8年。應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2組,所有入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均通過心肌酶譜、心臟彩超、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及心率變異性分析等檢查,并且有27例進行了運動平板試驗,18例進行了冠脈CT檢查,12例進行了冠脈造影檢查,均排除了心臟器質性病變。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的比較 (例,±s)
1.2納入標準(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人民衛生出版社第7版《內科學》心血管神經癥的診斷,并經相關檢查已排除心臟器質性病變、甲狀腺疾病及其他重要臟器疾病等。(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2]制定: ①主癥:心悸,自覺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②次癥:氣短乏力,神倦懶言,頭暈眼花,心煩汗出,焦躁不寐,舌淡或稍紅,苔白,脈沉細弱。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以炙甘草湯為基本方,藥用炙甘草20 g,人參10 g,生地黃15 g,五味子10 g,麥冬15 g,天冬10 g,茯神20 g,遠志1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知母15 g,大棗10 g。根據病人臨床癥狀,進行中醫辨證,隨證加減:氣虛甚者,加黃芪;血虛甚者,加當歸、熟地黃、阿膠;兼見血瘀者,加丹參、紅花;兼見陽虛者,加桂枝、附子。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2周為一療程。患者在口服湯藥的同時配合腹針療法,取穴:主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均深刺;次穴:左商曲、水分、左水分旁、左氣旁、雙氣穴,均中刺。每次40分鐘,每日1次,2周為一個療程。頭暈者加陰都、滑肉門,失眠者加腹四關,胃腸功能紊亂者加天樞、大橫,尿頻者加水道,便秘者加雙下風濕點。
1.3.2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服用美托洛爾片12.5 mg/次、2次/天,病情嚴重者25mg/次, 2次/天,谷維素30mg/次,3次/天。
1.4療效評定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制定:顯效:心悸等癥狀基本消失,心電圖等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有效:心悸等癥狀減輕或發作間歇時間延長,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心悸等癥狀無變化。
1.5統計學處理方法運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結果分析,對觀察結果中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對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比較治療組對于心悸、多汗、失眠、乏力癥狀的改善優于對照組,經秩和檢驗,P<0.05;其余伴隨癥狀和體征的變化,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治療組的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明顯,說明治療組對心血管神經癥患者癥狀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1)P<0.05
2.2治療后兩組患者總體療法效比較經秩和檢驗,治療后兩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治療后兩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
心血管神經癥根據其主癥多屬于中醫學心悸、胸痹、郁證等范疇,臨床以心悸-氣陰兩虛型較為多見,治療上西醫講究以心理干預為主,并輔以藥物,但臨床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4]。本研究采用針藥相結合的方法治療本病,觀察結果顯示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療效確切。
本研究以炙甘草湯為基礎方,益氣養陰、寧心定悸為基本治則擬方用藥。其中炙甘草為主藥,有通經利血、補中益氣之效,人參為大補元氣之要藥,有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定志之功,二者為君藥,合用共奏補心脾,益氣陰之效;生地黃能養陰生津、清熱涼血,與君藥相伍以達益氣養陰復脈之目的;麥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助生地黃滋養陰血,充脈養心之力尤彰;天冬、知母,功能滋陰降火,養陰潤燥,旨在加強麥冬清虛熱之效;五味子益氣養心,生津止渴,斂汗安神,為氣陰雙補之劑,諸藥共用,為滋陰養血,益氣通脈之功。而其中人參、麥冬、五味子合為生脈散,為治氣陰兩虛證之經方;佐以生龍骨、生牡蠣安神鎮驚,茯神、遠志寧心定志。上述諸藥合方,具益氣養陰,寧心定悸之功。并且通過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炙甘草湯可降低心肌細胞自律性,抑制折返激動,擴張冠狀動脈,改善血液供應,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收縮力,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減少心肌耗氧量,療效明確[5]。
腹針是通過針刺腹部的穴位調節臟腑失衡來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無痛性的針灸療法,見效快,療效好,不良作用較少。在本研究中,選取任脈的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引氣歸元、培補元氣,左商曲、左水分旁是心臟在腹部的投影區,具有益心氣而安神明之功,氣旁、氣穴均為腎經之經穴,具有調心腎之作用,有補腎陰而清心火之效,諸穴合用治療心血管神經癥效果顯著。
通過本次臨床研究結果可知,炙甘草湯加減聯合腹針療法協同作用治療氣陰兩虛型心血管神經癥效果明顯,能調節心臟植物神經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在臨床診療中值得大力推廣。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79.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93.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1.
[4]朱專和.心血管神經癥中醫辨證治療效果分析[J].現代養生B,2014(10):265-266.
[5]李仁國.炙甘草湯治療心律失常34例臨床價值[J].家庭心理醫生,2015(2):414.
山西省太原市中醫醫院心腦科 (太原 030009)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0.028
1003-8914(2016)-20-2969-02
?曉梅
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