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芳芳 李燕梅
?
溫針聯合中藥治療抑郁伴心臟神經癥臨床觀察
金芳芳1李燕梅2△
目的觀察溫針聯合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抑郁癥伴心臟神經癥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抑郁癥伴心臟神經癥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30例。對照組單獨給予黛力新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溫針和歸脾湯治療。治療前后各進行一次漢密爾頓量表測評。觀察治療前后減分率。結果總有效率:實驗組94.11%,對照組76.47%,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溫針聯合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抑郁癥伴心臟神經癥臨床療效明顯,且具有安全、經濟、不良反應少等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抑郁癥伴心臟神經癥;心脾兩虛;溫針;歸脾湯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及生活壓力的加大,應激源的增多,身心疾病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身邊,其中又以抑郁、焦慮為多見。據預測,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繼心腦血管病之后的第二大類疾病[1],臨床診療中常見以心情低落,悲觀抑郁等為主要不適就診的抑郁癥患者,常常伴有心臟神經癥,多表現為心悸、胸悶、氣短等癥狀。而表現為心悸、胸悶、氣短等癥狀去就診的病人中,經過相關的心內科專科檢查,排除器質性心臟病者,結合臨床癥狀及各項心理量表的評定,常常可以診斷為抑郁癥。本病是臨床各科經常可以遇到的病癥,抑郁癥常常合并心臟神經癥。筆者聯合溫針與歸脾湯治療抑郁癥伴心臟神經癥30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觀察病例為2013年2月—2016年1月河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腦病科符合納入標準的住院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2組,每組30例。實驗組年齡23~55歲,平均(39.36±9.58)歲,病程0.5~5年;對照組年齡24~58歲,平均(39.43±9.61)歲,病程0.48~5年,兩組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介于20~60歲之間,理解溝通能力較好,能理解問卷中的各項問題。②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2],符合抑郁發作診斷標準。且均實行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3]評分,需評分≥18分。③伴有心悸、胸悶、氣短等癥狀, 經心電圖、心臟彩超、冠脈造影及血液學等檢查,排除甲亢、心肌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可診斷為心臟神經癥者。④中醫四診合參辨證為心脾兩虛證者。辨證標準參照第七版《中醫內科學》[4],心脾兩虛型郁證表現為:多思善疑,頭暈神疲,時有胸前區不適如心悸、胸悶、氣短等癥狀,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⑤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停用其他各種藥物2周以上。
1.3治療方法
1.3.1實驗組給予溫針、歸脾湯聯合口服西藥治療。溫針具體選穴如下:水溝、內關、神門、太沖、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刺激手法:水溝、內關、太沖用瀉法,神門用平補平瀉法,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每月溫針治療時間不少于14天。同時給予歸脾湯加減口服,主方如下:白術30 g,人參6 g,枸杞子15 g,當歸20 g,甘草6 g,茯神30 g,遠志30 g,酸棗仁15 g,木香10 g,龍眼肉10 g。根據各病人不同病情,辨證加減,伴心情郁悶,情志不舒者,加用郁金10 g、佛手10 g以理氣解郁;伴頭痛者,加用川芎20 g、白蒺藜10 g以祛風活血止痛;伴煩躁,情緒易怒等癥,表現熱象較明顯者加用黃芩10 g、黃連10 g以清心除熱;失眠癥狀較重者加用柏子仁30 g以養心安神;噯氣頻作者,加用旋覆花10 g、代赭石10 g、法半夏30 g等以和胃降逆。中藥機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每月服用中藥時間不少于14天。上述治療的同時加用西藥抗抑郁治療,口服黛力新,一次1片,一日2次口服,8周為一療程。上述治療均觀察2月。治療前及治療后各進行一次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并記錄在案。
1.3.2對照組單獨給予黛力新口服,一次1片,一日2次口服,8周為一療程。治療前及治療后各進行一次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并記錄在案。
1.4療效評定標準痊愈:HAMD減分率≥75%;顯效:HAMD減分率50%~74%,有效:HAMD減分率25%~49%;無效:HAMD減分率<25%。

總有效率實驗組94.11%,對照組76.47%,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注:兩組比較,P<0.05
抑郁癥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西醫[5]認為其病因錯綜復雜,目前較為一致的觀點是生物因素構成了發病素質或傾向,心理和社會因素起到觸發媒介的作用,其病理改變主要與中樞神經系統、免疫和神經內分泌功能相關,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西醫[6]對本病的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電休克治療(ECT),跨顱磁刺激治療(TMS),迷走神經刺激治療(VNS),睡眠剝奪治療,光照治療,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及心理治療等。但至今[7],臨床研究還沒有對上述治療的急性效應提出一致的結果,其治療抑郁癥的急性效應和耐受性還有待于臨床進一步證明。其西藥治療因不良作用大,價格昂貴,療效不理想,易復發等特點限制了臨床應用。
抑郁癥屬中醫郁證、臟躁、心悸、癲證、百合病等范疇[8]。中醫認為情志可以致病,《靈樞·本論》曰:“人憂愁思慮即傷心。”《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靈樞·本神》說:“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諸病源候論·氣病諸侯·結氣候》說:“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于內”。均說明憂思會導致氣機郁結,導致疾病發生。現代也有很多有關于此的研究,李奕祺[9]認為,思是抑郁癥的主要病因,治療除了心理疏導,應重視健脾益氣以散結。喬儉、郭海濤等[10]嘗試用健脾益氣,活血溫腎等治則來對運用疏肝解郁治則無效的患者進行救治,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周韶華[11]善于運用調理心脾,解郁安神的治法,以歸脾湯化裁,治療抑郁癥,療效顯著。
筆者認為抑郁癥病人多情緒低落,憂思過度,憂思傷脾。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日久,氣血生化乏源,心神失養,故表現為心悸、胸悶、氣短,多思善疑,失眠健忘等心氣虛癥狀。脾氣虛氣血運行無力,加之氣血虧虛,氣血不得榮養頭竅及四肢,故頭暈神疲,面色不華。脾氣虧虛,中焦運化乏力,故常常表現為食欲不振,納差等脾氣虛表現。故筆者認為抑郁癥伴心臟神經癥多屬于心脾兩虛證。我們選用歸脾湯聯合溫針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歸脾湯為中醫治療心脾兩虛之名方,中醫古語有云:“氣能生血,氣旺則血生,氣虛則血少。血為氣之母,血盛則氣旺,血衰則氣少。”氣血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化生。歸脾湯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甘草健脾補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枸杞子、當歸滋陰活血補血、龍眼肉甘溫補血,與補氣藥物配伍,使得血盛則氣旺,氣血共生,心神得以氣血滋養。茯神、酸棗仁、遠志共用以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與補氣補血藥物之配伍,防止補氣補血藥物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歸脾湯為治療思慮過度導致心脾兩虛、氣血兩虛之良方。另外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針灸對人體各系統均具有調節作用,如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等,如辨證選穴準確,常常可以獲得較好療效。如上所述,抑郁癥伴心臟神經癥患者常表現為心脾兩虛證,在治療郁證主穴的基礎上可辨證加用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主穴中水溝可醒腦調神,神門為心經原穴,內關為心經包絡穴,三穴可調理心神而安神定志,內關又可寬胸理氣,太沖可疏肝解郁,使得全身氣機流暢,郁證得解。心俞為心之背俞穴,有寧心安神、調氣活血的作用。脾俞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利水止痛等作用。三陰交有健脾安神作用,三者共用可調理心脾。脾胃相連,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有理脾胃、調中氣、安神等作用,脾胃氣機升降有序,則中焦氣暢,人體氣機順暢,郁證得解。綜合以上湯藥和溫針治療方法,共奏健脾理氣安神、補氣養血等治療作用。綜上所述,溫針聯合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抑郁癥伴心臟神經癥臨床療效明顯,且具有安全、經濟、不良反應少等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1]張煥芝,朱向東,張靜霞.催眠療法聯合逍遙丸治療肝郁氣滯型郁證的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31):64-65.
[2]吳江,賈建平,崔麗英.神經病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77.
[3]方妤.疏肝解郁顆粒治療抑郁癥(肝郁痰阻證)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及焦慮量表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4.
[4]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97.
[5]吳炫靜.抑郁癥的中醫辨證治療研究 [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08.
[6]李林艷,徐建.抑郁癥治療進展[J].河南中醫,2012,32(12):1720-1722.
[7]劉佳莉,苑玉和,陳乃宏.抑郁癥的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1,27(9):1193-1195.
[8]趙剛,季穎.淺論抑郁癥與中醫病癥的關系 [J].光明中醫,2008,23(10):1461-1462.
[9]李奕祺.從思則氣結談抑郁癥的治療[J].光明中醫,2008,23(2):140-141.
[10]喬儉,郭海濤.健脾益氣、活血溫腎調治抑郁癥芻議[J].光明中醫,2013,28(7):1451-1452.
[11]張會蓮.周韶華治療郁證經驗 [J].光明中醫,2010,25(9):1567-1568.
1.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急診科(鄭州 450008);2.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腦病科(鄭州 450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0.037
1003-8914(2016)-20-2986-02
?向哲
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