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碧
?
中醫綜合康復護理腦卒中急性期患者52例觀察
黃碧
目的分析中醫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的臨床效果及價值。方法按照統一的入選條件,選取我院確診并收治的104例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2例且兩組藥物治療基本相同,對照組采用腦卒中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中醫綜合康復護理方式進行護理,按照Barthel指數、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進行評價。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較治療前明顯提高,NIHSS評分較前下降,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臨床護理的總有效率為71.15%,明顯低于觀察組的88.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綜合康復護理可顯著提高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腦卒中;中醫綜合康復護理;生活能力;神經功能
腦卒中是我國的常見病,主要是因患者腦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損傷血管內膜,導致腦組織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引起血管狹窄甚至閉塞,使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等癥狀[1]。雖然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病死率不斷下降,但大部分患者治療后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約占50%,運動功能障礙或殘疾約占70%[2]。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探究中醫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的影響,選取我院收治的104例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經不同方案治療后,療效差異明顯,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確診并收治的104例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2例。其中男58例,女46例,年齡44~80歲,平均(64.23±7.65)歲,發病時間48~78h,平均病程(60.51±5.13)h;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發病時間等各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相關腦血管病診斷標準[3]且愿意參與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和觀察組的藥物治療基本相同。對照組采用腦卒中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采用中醫綜合康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入院后即保持良好的體位: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足下垂內翻;使用中藥治療以促進患者血液循環,防止患者發生肌肉僵硬、肢體偏癱等癥狀;在生命體征平穩的情況下,進行肢體穴位按摩或中醫針灸,如可取上肢的曲池、少海、內關、肩井,下肢的足三里、承山、涌泉、照海、昆侖等穴位,每穴位按壓2~3min,1~2次/d,以增強患者神經功能的靈敏度;給予患者清淡的飲食,可適當逐漸增加補益氣血的食物;幫助患者進行肢體鍛煉,可先從單關節活動開始,逐漸過渡到多關節;同時進行語言指導與心理護理,醫護人員耐心、詳細向患者講解中醫綜合康復護理知識,使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鼓勵患者使其提高自信心。
1.3觀察指標按照Barthel指數、NIHSS評分對兩組患者分別于入組時、5周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進行評價。采用Barthel指數法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定,分修飾、穿衣、進食、如廁、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樓梯、床椅轉移、控制小便、控制大便10項,共100分。依據分數,將生活自理能力分為四級:總分≤40分為嚴重依賴,41~60分為中度依賴,61~99分為輕度依賴,100分為無需依賴[4]。NIHSS評分共45分,通過觀察患者肩關節半脫位、足下垂、足內翻及關節攣縮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行評定,總分≤15分為輕型,16~30分為中型,31~45分為重型。
1.4臨床護理效果判定評定分級標準:基本痊愈:NIHSS評分減少90%~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NIHSS評分減少46%~89%,病殘程度1~3級;進步:NIHSS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NIHSS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8%以內;惡化:NIHSS評分增加18%以上或死亡。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NIHSS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較治療前明顯提高,NIHSS評分較前下降,然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急性期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NIHSS評分比較 (例,
2.2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比較兩組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比較差異明顯,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46%,高于對照組的71.15%(P<0.05)。其中觀察組基本痊愈患者22例,顯著進步14例,進步10例,無變化6例,惡化0例,護理后有效共46例;對照組基本痊愈患者11例,顯著進步17例,進步9例,無變化14例,惡化1例,護理后有效共37例。
腦卒中是由于腦組織缺血、缺氧等而導致的腦部病變,是我國的多發病,并且具有高致殘率。該病早期癥狀一般表現為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可伴有神經功能障礙、肢體偏癱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如何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從而使其最大限度恢復運動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成為臨床廣泛關注的問題。
中醫學十分重視人體的統一性、完整性以及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同時又注重個體差異。腦卒中在中醫學中屬于“中風”的范圍,古代醫學家多責之于虛、風、痰、火、瘀[5],因此通經舒絡、活血化瘀為治療護理原則。本研究的中醫綜合康復護理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通過了解患者的病情情況,制定個性化、針對性的護理方式。在護理過程中,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體位,采用中藥治療改善患者肢體血液循環;穴位按摩以及中醫針灸有舒筋活絡、補氣益血的功效,增強患者神經功能的靈敏度,避免出現肌肉僵硬、萎縮、韌帶粘連、肢體偏癱等癥狀;指導患者進行肢體鍛煉,幫助患者恢復肢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注重中醫飲食護理,在治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多與患者溝通,向患者講解中醫綜合康復護理知識,提高患者對該疾病的了解程度,樹立康復的自信心。本研究中,選取我院收治的104例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予以常規護理方式和中醫綜合康復護理方式進行護理。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臨床護理的總有效率為71.15%,明顯低于觀察組的88.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NIHSS評分治療前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較治療前顯著提高,NIHSS評分較前下降,然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與常規護理相比,中醫綜合康復護理可顯著提高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有利于其肢體恢復正常生理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中醫綜合康復護理可提高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幫助患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其臨床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楊曉萍,裘亞龍.早期中醫綜合康復療法結合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J].新中醫,2015,47(12):268-270.
[2]張平.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慢性病學雜志,2015,16(1):61-65.
[3]史柯.中西醫結合規范化治療缺血性腦卒中79例臨床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4):165-166.
[4]陶妍志.中醫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的影響[J].四川中醫,2015,33(6):179-181.
[5]高素娟.中醫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6):10-13.
江西省九江市中醫醫院康復醫學科(九江 332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0.052
1003-8914(2016)-20-3018-02
?凌玲
201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