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英
如何安排退休后幾十年的生活,是每個即將離開工作崗位的朋友應該考慮的問題。我認為,老年人對生活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健康、快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兩年前,我右手得了腱鞘炎,拇指不敢用力,幾個月后手指彎曲無法伸直,去正骨醫院看了半年多,用了幾種治療方法還是不見好轉。最后打了一針封閉才止疼。
向來對美容院、養生館推介保健項目持懷疑態度的我,這次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去找了一個做肌經膜活化器(儀器)的朋友,沒想到只用了兩次,疼痛的拇指竟然可以伸直了,但用力時還有些疼。從那時起,我對養生保健有了新的概念。退休后,首先去學習了一些中醫保健知識,經絡、穴位按摩、原始點手法等,雖然只學了些皮毛,但現在也可以借助那些知識用肌經膜活化器及手法幫身邊的朋友緩解腰背疼痛、手臂麻木等癥狀……
今年我有幸再次就業,在新的工作環境里,不僅認識了新朋友、接觸了新知識,最大的收獲是和我現在追求的生活方向一致。新工作是一份關注營養和健康的期刊,每天看的稿件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這幾個月的工作中,我學習了很多營養方面的專業知識,對之前從未關注的醫學知識也有了認識。更加欣慰的是,在飲食方面養成了好習慣,我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上推介的標準安排一日三餐,吃得越來越健康、專業了。盡量減少外出就餐,比如,之前的早餐一般都是買外面的包子、面包。現在我早起半個小時,自己煮燕麥粥、雞蛋。午餐也自己動手,雖然簡單,但絕對營養。晚餐吃得清淡,盡量少吃主食。

剛退休的幾個月,每天抱著零食追電視劇,有時候為了追劇還熬夜。堅持了二十多年去健身房的習慣也停了下來,人胖了更加不想動了,看到越來越多的白頭發長出來才后悔莫及。
上班后,生活規律了,健身的愛好也恢復了。現在,每天下班都會去健身房跳1個小時的健身操或舞蹈、瑜伽。兩個月下來體重減了十幾斤,精神狀態也比不運動時好很多,與人交流也多了話題,我會把自己所了解的營養及健康方面的知識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上周末傍晚,跳健美操時,前面一位頭發花白的姐姐,節拍準確,動作靈便,她全程輕松自如地跳完了1個小時的運動。她的動作比好多年輕人做得都標準,挺拔勻稱的身材,倘若不是頭發暴露了她是中老年人,應該比實際年齡看上去要小8~10歲。
休息時,我找機會和她聊天,我說:“看到您的動作嫻熟,應該練了好久了吧,什么時候開始跳健身操的?”她說:“退休后發現身體狀態不是很好,不該高的都高了,朋友說去運動比吃藥好,于是就去游泳,一段時間過后,身體沒有多大變化。就來健身房學習舞蹈,跳了一段時間后,血壓、血脂、血糖都有所改變,身體感覺輕松了很多。但由于孫子的出生,沒有固定的時間來健身,舞蹈課缺一節就跟不上了,只好改跳健身操。健身操不用記動作,什么時間想來就什么時間來,現在一周來兩三次,不論哪個老師的課,1個小時我都能跳完。”
“看您氣色不錯,除了運動,在飲食上應該很講究吧,您了解膳食指南嗎?”我問道。
她一邊擦汗,一邊說:“現在通信發達了,我也會關注微信朋友圈上的信息,營養方面的知識也是從網絡上學習的。不過,自己家吃得很簡單,比較清淡,少吃油炸和油膩的食物,一般也不煲老火湯,怕嘌呤高,最多是‘滾湯喝。”
我說:“這正符合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少油、少鹽、少糖的標準,其實您已經在把健康的飲食理念帶入生活,能說說您的一日三餐是怎么分配的嗎?”
她說:“我的飲食雖然吃得清淡,但中餐和晚餐都是以主食為主,以往晚上還要吃兩碗飯,朋友說晚上吃那么多主食不好,就慢慢減少飯量,現在只吃一碗半了,似乎也習慣了,以后還要減少主食,爭取用蔬果代替晚餐。”
我說:“看了一篇文章,老年人群體中流傳晚上不吃飯對身體健康有益的觀點,專家說這是極其錯誤的。老年人不吃晚餐會加速鈣質的流失,增加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您現在的體型很標準了,一日三餐,營養均衡就夠了,沒必要去刻意減少飯量,有空做一個骨密度檢查,多關注健康知識就夠了。”
“您全家人應該都受益于您的營養觀念,年輕人也吃的清淡嗎?”我又問。
“我們家的年輕人早午兩餐在外面解決,只有晚上才回家吃飯,他們還不太重視營養和健康,也沒有時間運動,所以亞健康風險很大。”她回答。
經常有人問我:“你女兒快結婚了吧,你要幫她帶孩子嗎?”我說:“不帶,我的任務完成了,現在開始為我自己活了。”其實,現在50歲出頭的退休人員應該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人”,應該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很精彩,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學習知識、去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良好的心態,健康的體魄是生活質量的保障,生命在于運動,應該堅持運動、平衡飲食、熱愛生活,做一名快樂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