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我們日常服用的藥物總是會有副作用的。于是,很多天然的“藥品”受到人們熱捧。
然而,大家對“食療”或一知半解或期望過高,也因此產生了不少認識誤區。
誤區一:藥食同源,食療效果和藥物一樣好,且無副作用
很多人認為是藥三分毒,既然有“藥食同源”的說法,那么食療應是比藥物更好的選擇。食物主要作用是提供營養物質、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而治療疾病則是藥物的責任。
我們不否認食物對部分代謝性疾病、營養缺乏性疾病有較強的干預能力,但在具體的應用時一定得看“療效”。
食療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一些由于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身體不適,例如便秘、口干舌燥等,通過規律飲食以及適當的食譜調整能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選擇食療前必須要就醫,通過診斷排除大病、重病的危險或潛在風險后才能進行。
此外,對于科學已知需要服藥治療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癌癥等,飲食調整確實很重要,但切不可迷信食療偏方,以免貽誤病情。

誤區二:“萬人一方”,別人吃這個好,自己也可以試
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和營養情況各不相同,因此,即使同一個方子也很難對癥同一種疾病。
以便秘為例,有些人可以多吃蘋果,因為其中富含的果膠能夠促進排便,但如果患者本身有胃潰瘍等胃部炎癥,食用過多的蘋果反而會刺激胃黏膜。
由于個體差異、安慰劑效應、疾病自然轉歸的特點,他人吃了某種食物之后病情好轉有可能并不是因為食療方的功效。因此,不建議盲目使用他人推薦的方子。
誤區三:食療無毒,多吃也沒有問題
不少人認為,能當作一日三餐吃進肚子的東西肯定沒毒,多吃少吃都沒事。
任何食物吃太多輕則導致肥胖、營養失衡,重則引起疾病重癥,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例如,豆制品有助補鈣和補充優質蛋白,但每天攝入太多,就會加重腎臟代謝負擔,造成器官功能損傷。再比如,適量食用動物肝臟能夠改善由于缺乏維生素A導致的眼干眼澀,但如果每天超量食用,很容易食物中毒,導致發燒、皮膚干燥,甚至脫發等后果。
誤區四:吃出來的病也能吃回去
食物是人類從外界吸收物質的最主要的來源,一個人一輩子要吃進去數十噸的食物,如此龐大的量必然會影響人體的狀態。有些常見的慢性病與飲食有關,但這并不代表調節飲食就能代替治療。
比如通過合理的飲食,絕大多數妊娠期糖尿病人都可以在不影響正常懷孕的前提下讓血糖恢復正常,然而雖然飲食控制對成人預防糖尿病和減少患病后并發癥的發生很有意義,但如果沒有及時干預,進入不可逆階段,此時僅靠食療很難控制病情,更別說徹底治愈了。

誤區五:保證營養就是食療
食療源于中醫,是通過飲食來達到調理身體的目的,與中醫理論密不可分。很多食療書籍記載,藥膳方都會添加中藥材或藥食兩用,如山藥、枸杞、蘿卜、山楂等食材。而中藥材需要一定用量才會發揮作用,但同時藥材的特殊氣味也會影響食物口感。因此,很難保證口感和藥效的統一。
而保證營養主要指通過營養搭配均衡來維持健康,減少患病風險。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了解食物營養成分,合理搭配飲食,達到“未雨綢繆”的效果。
對健康觀念的重視是好事,但切不可太過極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疾病的產生和治療都是如此。想從飲食上改變身體狀況,追根溯源需要全面改變飲食習慣,多選擇原生態食物及健康烹飪方式。食療方也應在咨詢醫生后有針對地選擇。
“療”字本身很容易讓人誤解。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謹慎看待“食療”,不能偏聽偏信,更不能盲目依賴食療。如果看到與食療相關文章時,可通過以下幾點進行判斷。
1.看一下發布機構,不是對口專業的不要信。術業有專攻,食療這件事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講,傾向于選擇權威機構發布的信息。
2.立竿見影的方法不要信。改變健康狀況,需要長期的努力。
3.仔細看看作者的學位、專業資格、工作單位。
4.想想是否可能跟某些利益相關。有些宣傳食療文章的真正目的是向大家推銷其公司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