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
與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模式不同,單車共享平臺從推出到現在,沒有受到什么爭議和阻力。從上海的實踐來看,政府對摩拜單車以及類似的新模式采取了寬容、鼓勵和扶持的態度。
比如,光靜安區臨汾社區一家,就一口氣建了16個摩拜單車停車點。這是因為該社區處于兩條地鐵線之間,存在“最后一公里”通勤的痛點,政府的公共自行車項目又不可能完全覆蓋。
大城市公共自行車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即使未來摩拜單車或者走出校園的ofo單車占據了未來大城市公共自行車的主體位置,政府在該領域不可能也不應該全退到底或一退了之。
共享單車的確解決了消費者需求的“痛點”,但還是一門生意。如何能在盈利和公益中取得平衡,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政府需要為其提供支撐,比如政府需要從城市規劃和規模經濟等角度出發,增加并規范單車的停放范圍。
再者,除了違規停放車輛外,用戶惡意濫用、損毀甚至盜竊單車的行為時有發生,如摩拜單車被涂改二維碼、車身貼廣告、停放在小區或家中,甚至私自加鎖等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為此,摩拜單車引入了信用積分制度。
消費者在摩拜單車使用中的信用積分增減,需要政府在更大范圍內采用并實施獎懲制度;摩拜單車的信息采集和處理,也需要與政府合作并實現信息共享等。
實踐中,單車共享平臺已在加速與政府間的合作。比如,獲得千萬級天使輪融資的優拜單車,參與改裝一線城市20萬輛存量的政府公共自行車;摩拜單車同上海徐匯區政府達成合作意向,雙方將建立一個可復制的智能共享自行車的發展模式與管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