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垚
黨中央決定這次全會制定準則、修訂條例,
正是著眼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的一個重大安排
“這部專題片非同一般。”
美國《紐約時報》對一部中國的紀錄片發表評論并不多見。事實上,不僅是《紐約時報》,包括德國新聞電視臺等外媒,均注意到了近日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反貪污腐敗專題片《永遠在路上》。不少外媒都認為,這部紀錄片是中國“持久反腐的信號”。
2015年6月30日,福建省福鼎市法院干警葉昌杰(右)等在“太姥清風苑”警示教育基地參觀反腐倡廉大事記
這部片子引起關注的一個原因,是其特殊的播放時間。10月24日至27日,聚焦“全面從嚴治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此次全會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集中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凈化黨內政治生態,黨內政治生活展現新氣象,贏得了黨心民心,為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證。
此次全會,被輿論視為十八大后全面從嚴治黨的進一步深化。審議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成為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政黨進一步強化自身治理的最新成果。
10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文章說:“全會全面分析黨的建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系統總結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和實踐,就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強決心和歷史擔當,體現了全黨的共同心聲,對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力量,對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更好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先后召開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了部署,這次全會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這是黨中央著眼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的整體設計,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的漸次展開、深度推進。”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事實上,全面從嚴治黨,尤其是十八大之后,通過不斷加強黨內法規建設扎緊‘籬笆,也是一個漸次展開、深度推進的過程。”
八項規定掀開大幕
時間回到2012年12月。在此之前一個月,中共十八大剛剛在北京落幕。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時隔近四年之后回看,不少人將其視作掀開了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大幕。
八項規定頗為具體,內容從改進調查研究,到規范出訪活動,從精簡文件簡報,切實改進文風,到精簡會議活動,切實改進會風等八個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說,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觀察黨群干群關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
這一旨在滌蕩黨風政風的舉措,從一開始便著眼領導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抓作風建設,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以良好黨風帶動政風民風,真正贏得群眾信任和擁護。
美國《華盛頓郵報》后來發出的評論說,八項規定是腳踏實地、接地氣的,實實在在地發揮著作用:政府開會不再冗長,而是直切主題。官方媒體的報道也更加注重報道有意義的新聞,言簡意賅。對政府官員的行為,無論是工作行為,還是個人行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車、政府接待等,都有了嚴格的限定。八項規定實施以來,受到了人們積極的歡迎——這從《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相關報道的轉發數量上就能看出來。
“八項規定實施伊始,盡管不清楚具體內容是什么,但國際上有不少人已經注意到十八大后中國正在進行的正風反腐行動。”《中國紀檢監察報》的報道說。
“賀卡禁令”的深意
2013年10月31日,中紀委發出《關于嚴禁公款購買印制寄送賀年卡等物品的通知》,嚴禁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金融機構用公款購買、印制、郵寄、贈送賀年卡、明信片、年歷等物品。
當時有報紙刊文說:中紀委下發的“賀卡禁令”,讓人們有點兒“不習慣”。
之所以“不習慣”,是因為中紀委以往都是“大動作”“大手筆”,此次針對的卻是賀卡、明信片、年歷這樣的“小東西”。甚至有人問:中央連這樣的小事兒都要管?
不過,從一組數據來看,賀卡問題并非“小事”:一張小小的賀卡,由于攀比之風,其“身價”也水漲船高,從幾元到十幾元、幾十元不等。中國社科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經調查,在某個國家級貧困縣,一年郵政局用于公款賀卡的消費金額就達40萬~50萬元。
可見,中紀委這一通知雖是規范“小細節”,卻能改變“大風氣”。
事實上,在這一規定出臺前后,中央發布了一系列著眼頗為具體的文件和法規。
2013年1月,中共中央發布“六項禁令”,嚴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訪、送禮、宴請等拜年活動,嚴禁向上級部門贈送土特產、嚴禁超標準接待、嚴禁違反規定收受禮金、禮品等。
8月,在國慶與中秋“兩節”來臨前,中央紀委要求,嚴禁節日期間公款送月餅、送節禮、公款吃喝、奢侈浪費等。
9月,財政部等多單位聯合發布《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管理辦法》,事無巨細地對機關會議進行了規定,包括嚴禁提供高檔菜肴、不安排宴請、不上煙酒、會場一律不擺花草、不上水果等。
2014年2月17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在一篇題為《將八項規定進行到底》的文章中寫道:“轉眼間,中共中央新一屆領導人上臺已一年有余,中央政治局前年底出臺八項規定,要求精簡會議活動、厲行勤儉節約等,當時很少人預見到,公款吃喝、文山會海等中國官場的‘老大難問題,竟然在一年內出現如此明顯的改善。”
完善黨內法規
在對黨員領導干部的具體行為作出細化規定的同時,2013年出臺的幾項黨內法規頗為引人關注。
2013年5月27日,在八項規定出臺不到半年后,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以下簡稱《制定條例》)及《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以下簡稱《備案規定》)對外公布。
1990年,黨中央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正式使用了“黨內法規”這一名稱。2013年發布的《制定條例》,是對《暫行條例》的修訂。同時,針對黨內法規備案工作,同步制定了《備案規定》。
與其他黨內法規相比,這兩部法規的功能較為特殊。這兩部被輿論稱為中共“立法法”的黨內法規,將為理順黨內制度、規范,為各項黨內法規立法執行“標準化作業”提供依據。
“制度建設對我們黨來講是根本性的建設,怎樣才能保證制度建設建立在更科學的基礎上,首先得對制度自身的建設先規范化。這兩部法規是關于出臺黨內法規制度方面相應的規定,對于更好地推進黨內制度建設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進一步說,對黨內法規制度的建全,對黨內干部、黨員約束的強化,對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也是有很現實的意義的。”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戴焰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就在黨內法規“立法法”出臺前后,中央也在加速清理規范“舊法”的進程。
2013年8月,《中共中央關于廢止和宣布失效一批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發布,根據《決定》,1978年以來制定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廢止和宣布失效。
一年后的2014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再廢止和宣布失效一批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發布,標志著中央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全部完成。
2013年年底,中央連續發布了兩個五年規劃,一個是中辦法規局起草的《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一個是中央紀委起草的《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
與《制定條例》及《備案規定》類似,這兩個五年規劃也都可加強黨內法規建設的系統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這一全盤統籌五年黨內法規建設的文件,也花了相當的篇幅,對黨風廉政制度(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文件對完善黨的作風建設和完善黨的反腐倡廉建設方面的黨內法規,均以單獨的章節作出了安排,力圖為“推動作風轉變提供強大動力”,“切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2016年10月17日,福州市倉山區紀檢干部與家人觀看電視《永遠在路上》
黨內法規建設步點頻密
兩個五年規劃綱要發布后,黨內法規的建設步伐持續頻密。
例如,2014年,中組部下發《配偶已移居國(境)外的國家工作人員任職崗位管理辦法》。
完善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制度,新提任領導干部有關事項公開制度等,已在不少地區開展試點。
2015年8月,中央頒布實施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將黨的十八大以來許多行之有效的巡視工作方針和經驗做法,以黨規形式固定下來。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0月印發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以下簡稱《準則》)。
其中,《條例》被稱為“改革開放以來最全、最嚴黨紀”。修訂之后,刪除了70余條與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重復的內容,由此體現“紀法分開,紀在法前,紀嚴于法”。
更重要的是,《條例》強化了“負面清單”作用,將原有條例規定的10類違紀行為梳理整合、科學修訂為六類:違反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和生活紀律。相較于2004年出臺的《條例》,修訂后的《條例》中,廉潔紀律、生活紀律是首次提出。而且,新的《條例》把黨章關于紀律的要求具體化,并在分則各章中按照同類相近和從重到輕的原則進行排序。
2015年10月29日,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青云鎮園林社區的紀檢監察干事(左一 ?左二)與兩位老黨員交流對黨廉政的感想和體會
此前施行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主要針對的是黨員領導干部。此次出臺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其對象覆蓋了全體黨員。原來《準則》中的很多內容,則納入《條例》的“廉潔紀律”中,增加了執行力。
另一項重要的黨內新規,是2016年6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這一條例從規定6種問責情形,到明確7種問責方式,再到規定問責時限、實行“終身問責”。
新華社發表評論員文章說,作為我們黨制定的又一部重要基礎性黨內法規,問責條例規范和強化黨的問責工作,進一步夯實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基石,向全黨釋放出有責必問、問責必嚴的強烈信號,是管黨治黨的重要利器。
是“思想上的革命”,更是“制度上的探索”
2014年12月在江蘇考察時,習近平強調,全面從嚴治黨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從嚴治黨的重點,在于從嚴管理干部,要做到管理全面、標準嚴格、環節銜接、措施配套、責任分明。從嚴治黨是全黨的共同任務,需要大氣候,也需要小氣候。各級黨組織要主動思考、主動作為,通過營造良好小氣候促進大氣候進一步形成。
隨著諸多黨內法規的出臺,全面從嚴治黨的“籬笆”日益緊扎。
2016年10月,《中國紀檢監察》雜志報道說,據統計,三年多來中央出臺或修訂的黨內法規已有50多部,超過現行150多部中央黨內法規的三分之一,制度籠子越扎越緊,進一步夯實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基石。
就在十八屆六中全會開幕之際,新華社發表述評《書寫全面從嚴治黨的時代答卷》,其中寫道,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4年多來,黨內法規工作統籌協調力度空前加強。更多“第一次”推動黨內法規工作逐步形成完整鏈條:
中央部署開展黨的歷史上第一次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建立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印發第一部關于黨內法規解釋的規定,第一次編制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中央書記處定期聽取黨內法規工作情況報告,正式建立中央黨內法規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黨中央從細處著手,向實處發力,讓制度的能量越來越強,權力的“任性”再無空間。
同一天,《人民日報》刊發的署名為任仲平的文章《筑牢從嚴治黨的政治根基——寫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之際》說,十八大以來,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不僅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更是一次“制度上的探索”。
兩個文件為何意義重大
十八屆六中全會,被專家們視為這一探索的新進展,也是至關重要的進展。
“有什么樣的政治生活,就會有什么樣的黨組織,也就會有什么樣作風的黨員。從歷史到現實,黨內政治生活對黨員產生影響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山西的腐敗問題,就是因為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出了問題,而且是不小的問題。從黨內政治生活的角度看,一些黨組織沒能有效開展健康嚴格的黨內政治生活是重要原因。”謝春濤說。
此次全會公報中特別提到,堅決禁止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拉票賄選等行為,堅決禁止向黨伸手要職務、要名譽、要待遇行為,堅決禁止向黨組織討價還價、不服從組織決定的行為。任何人都不準把黨的干部當作私有財產,黨內不準搞人身依附關系。規范和純潔黨內同志交往,領導干部對黨員不能頤指氣使,黨員對領導干部不能阿諛奉承。
“有少數黨員散布政治謠言,宣傳與黨的政治主張不一樣的東西,甚至有些黨的理論工作者,散布與黨的主張相抵觸的理論,但是根本沒意識到這是違反黨的政治準則的,反而認為是自己的理論更加高明,認為這是他的言論自由。其實,我們黨內并非不讓黨員反映不同意見,但是對反映方式和途徑都有具體規定。另外,對于黨的決策,有的人對自己有利的就執行,對自己不利的就陽奉陰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的地方對民主生活會這個概念不是很清楚,流于走過場,或者是‘哥倆好,你不批評我,我也不批評你。”謝春濤說。
《人民日報》10月28日的社論指出,“黨中央決定這次全會制定準則、修訂條例,正是著眼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的一個重大安排”,“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課題,也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黨要管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黨內監督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保證,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各種監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
因此,在黨建專家們看來,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對扎緊全面從嚴治黨的“籬笆”來說,意義重大。
“兩個文件繼承了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制度規定、發揚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又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生動實踐,對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進行了集納,并深入分析新形勢下黨的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直面當前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存在的突出問題,形成了新的制度安排,實現了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謝春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