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人中百歲稱壽星,茶中壽星數黑茶。
黑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屬于后發酵茶,利用微生物發酵而成。黑茶一般原料較粗老,經殺青、揉捻、渥堆、復揉、干燥等工藝流程制作,往往堆積發酵時間較長,葉色油黑或黑褐,故稱黑茶。
黑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黑茶品種較多,主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廣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等。黑茶具有助消化、解油膩、順腸胃、抗氧化、降血壓、利尿解毒、降脂減肥、軟化血管等保健功效,其中陳年云南普洱茶已是蜚聲海內外,被譽為“可以喝的古董”。
黑茶生產始于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御使陳講疏奏云:“商茶低偽,悉征黑茶,……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16世紀以前記載的黑茶,是指四川省內,綠茶經做色后蒸壓而成的茶葉。據《明文·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可見,當時禁止越四川境私販湖茶。
湖南黑茶原產于安化, 最早出自于資江邊上的苞芷園,后轉至資江沿岸的雅雀坪、黃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為集中地,品質則以高家溪和馬家溪為最著名。現在,湖南黑茶產區已擴大到桃江、沅江、漢壽、寧鄉、益陽和臨湘等地。其茶葉條索卷折成泥鰍狀,色澤油黑,湯色橙黃,葉底黃褐、香味醇厚,具有煙松香味。
湖北老青茶產于蒲圻、咸寧、通山、崇陽、通城等地,據《湖北通志》記載:“同治十年,重訂崇、嘉、蒲、寧、城、山六縣各局卡抽派茶匾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項。”這里講的老茶即指老青茶。可見老青茶已有百余年的生產歷史。1890年前后,蒲圻羊樓洞開始生產炒制簍裝茶,即將茶葉炒干后,打成碎片,裝在篾簍里(每簍2.5公斤),運往北方,稱為炒簍茶,以后發展為將碎茶經蒸壓成磚形,稱“老青茶”。
四川邊茶生產歷史悠久。宋代以來歷朝官府推行“茶馬法”。明代在四川雅安、天全等地設立了管理茶馬交換的“茶馬司”。清乾隆時期,規定雅安、天全、榮經等地所產的邊茶專銷康藏,稱南路邊茶。而灌縣、祟慶、大邑等地所產邊茶,專銷川西北松潘、理縣等地,稱“西路邊茶”。
廣西黑茶最著名的是六堡茶,因產于蒼梧六堡鄉而得名,已有兩百多年生產歷史。六堡茶為采摘一芽二三葉或一芽三四葉制成毛茶后,經潮水漚堆、蒸壓裝簍、堆放陳化后方成。存放越久,品質越佳,茶湯中可見許多金黃色“金花”, 會散發出特殊的檳榔香氣。
普洱茶生產歷史悠久,據南宋李石《續博物志》記載:“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西藩,是指居住在康藏地區的兄弟民族,普茶就是普洱茶。可見早在唐代就有普洱茶的貿易了。
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寫道:“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產攸樂、革登、倚邦……六茶山。”普洱府即現在的普洱縣,是當時的滇南重鎮,周圍各地所產茶葉運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運銷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普洱茶有生普和熟普之分。熟普是用滇曬青毛茶經潮水漚堆發酵后干燥而制成,呈現黑褐色,茶湯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濃回甘,帶有特殊的陳香。以這種普洱散茶為原料,可蒸壓成不同形狀的緊壓茶——餅茶、沱茶、磚茶等。
黑茶和綠茶、紅茶、烏龍茶相比不纖秀,甚至可以說欠精致,且飲用方法和方式相對粗放,但它卻具有其他茶類所沒有的中庸、中和的精神和氣質。
在以前,大家喝茶貴在新,陳茶更多的時候只是當作藥引來使用。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喝老茶、品老茶的風氣逐漸盛行,不少老茶人偏偏喜愛上了黑茶獨特的濃醇風味。于是,很多被遺忘的黑茶老茶被人們視若珍寶。而這些老茶的存世量又極少,如果能遇到一泡存期三四十年的老青磚茶或普洱茶,必能讓人欣喜好幾天。
如果說可以遇到一款百年的老青磚茶,那會是什么樣的緣分呢?壺溫水熱,把茶放入溫壺中,靜置片刻,注水,凝氣,香氣清雅,陳韻深沉,入口順滑無比……
茶味貴清,清而無染無雜;清而不淡,猶如君子之交的情誼。清易尋,而醇難覓。醇,指味厚而不膩,得清又可久久回味是很難兩全的。此外更難求的則是韻與和。韻是指在品茶過程中,體會茶從口感傳達到心靈的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會給你全身帶來豐富體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體感”。喝茶會讓我們和氣,和順,包容。好的茶喝下去,可以讓你的身體為之一振,神思爽朗,感覺自己的身體一下子就通透了,四肢百骸都舒坦起來,這就是茶的和。這清、醇、韻、和四個字只有在一些存放環境干凈適宜,且品質不錯的老茶中才能找到。
遇到一款百年老茶,可以將諸如事業、生活等等所有的外在因素全部消除掉,既可以讓我們達到口感、心靈上的放空,回味時,又能感覺韻味悠長。